思想品德课主题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8-02-24安徽省南陵县弋江中心初中丁根娣
安徽省南陵县弋江中心初中 丁根娣
主题式教学指的是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情境与主题,围绕其制定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并实现的教学过程。其要义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根据不同主题特点,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获得集成的知识模块和能力体验。
教育不在于告诉学生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真理,在于给孩子一个“喜新厌旧”的头脑,没有怀疑和批判的思想,就没有创造,用心呵护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的灵魂。思想品德教育更是如此,新时代下的思想品德教育一定要摒弃上课让学生画重点、记题目,下课让学生背诵题目和答案,然后拿到材料分析题连材料都看不懂的困难境地,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不受家长孩子待见的,枯燥的脱离实际的纯理论说教没有人会听了,大家也会觉得学这些毫无用处,于是乎,思想品德课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边缘学科,思想品德老师也被边缘化,今天我们要化解这样的局面,除了将思想品德课改名为道德与法治课,必须让大家对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有重新的认识,要用自己的教学告诉今天的人们,思想品德课真的不一样了!
要想改变人们对传统思想品德课的看法,首先从三维目标的制定入手,制定三维目标要能体现人性的“温度”,体现知识的“广度”,教材的“深度”。
此外我们还要把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主题课堂教学,目的不只是限于教材一隅,不只是单纯的教和学,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共同探索。在感受课堂的情感涌动中一起幸福成长,努力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健全的发展,努力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系统论认为,系统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因为其间不仅各部分发挥着功能,更重要的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了新的功能。主题教学就是这样一个结构化的系统,它把原先散落孤立的知识体系和人文内涵整合成一个“集成块”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并存,新的道德与法治把课程内容整合。比如在成长的节拍当中整合了学生进入中学后的第一人生梦想,新的学习以及对自己的重新认识,这些我们可以把它看着一个主题,在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中,我们以友谊为主题,带孩子们了解有关友谊的歌曲,名著以及历史上众所周知的有关友谊的名人逸事,围绕这一主题带领孩子们增加阅读,开阔眼界,最主要的是引导人生中友谊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选择友谊,慎重对待友谊!关于生命的思考,新教材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很多新内容,原来课本生命只用一课来阐述,新课程用了三课的篇幅,老师带领同学从探问生命到敬畏生命、守护生命、生命的韧性,最后感受生命的意义,活出生命的精彩,这一系列的内容可以在生命的主题探究中一一完成,这样的处理学生学到的知识更为厚重。得到的能力培养也是系统的、全面的。所以,在新教材的承托下,我们把自己的课堂变成主题式教学,对学生来说,学到的知识更为系统化了。避免零散的知识无法串联从而丢失!
主题式教学对老师的要求:
一是教师要有专业自信。思想品德课自古以来学校都认为什么老师都怎么教,作为思想品德老师一定要教出自己的特色,教师专业化培养的最好途径是“内生型”,教师要自我剖析、自我澄明,建构积极的专业自信,在平时教师要坚持读书,写笔记,反思,更重要的是回到实践中积累和反思,捕捉到有利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的现象,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而在这些教学经验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教育理念,此外,教师还要研究教学,我们要把学习所获得的能量转化为课堂智慧,在课堂上老师还要有独立的思想和专业情怀,这需要老师在课下要准备大量的教学资料来增强自己的教学底气。
二是教师要学好教材,并且超越教材。照教材教,照教材读已经是上世纪的教学方法了,现在的孩子知识储备广,见识也很多,这个时代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快速更新要求我们随时都要接受最新的信息,教学生对最新信息的看法,单纯的教材从编写到发行也许到学生手上时候都已经过时了,老师如果一味只注重教材内容而不增加新的内容,特别是法律部分,几乎每年都有法律条文需要修订,都会增加新的法律规定,老师如果因循守旧,照教材来教,估计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就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教材单元为主题,教材内容为依托,超越教材收集大量有用的信息。
三是教师要立足课堂,超越课堂。教师可以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孩子把学习的领域扩大到生活和社会中,我们可以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一起看展览,一起搞采访,一起搞社会调查,一起看电影,一起看新闻,甚至可以一起模拟讨论法律的制定和修改,一起搞一个模拟法庭,我相信在这样的主题探究中,学生不会觉得枯燥,不会再讨厌道德与法治,社会学校也不会有偏见,学校也会因为道德与法治课而变得更加美好,学生通过这些方式了解了社会,更清楚社会规则,感受人世间的美与丑。学生的能力会在一次次的主题探究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并且他们会始终保持一种不断发现的新鲜感,我们在引导学生把在活动中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内容带入自己的课堂,从而把个体的内在欲求转化为一种生命表现——精神产品,变成学生自己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