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018-02-24福建省泉州市晋光小学黄阿琼
福建省泉州市晋光小学 黄阿琼
一、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创建新型课堂交往形式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学习共同体”,把课堂建构成一个真正地“生活世界”。 师生之间在持续交往中形成新型的课堂交往形式。
【案例】15-9的教学片断
教学片断1:教师出示例题:15-9,提问:这道题怎样计算?
学生汇报:生1:我是看图数出来的。师:还有其它算法吗?
生2:我是用小棒摆出来的。师:(无可奈何),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3:我把15分成6和9,9和9减掉了,所以剩下6。
师(有些着急):还有其它方法吗?(教室里安静极了,无人举手)
教师:老师这里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因为9+6=15,所以15-9=6。
接着教师强调,老师的方法最简便。(教师让学生用“做减想加”的方法计算)
此片断中,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为了引出预案中的标准答案,对学生合理的回答,没能给予肯定。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将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教学片断2:教师出示例题:15-9,提问:这道题怎样计算?(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的算法很多,请在小组里说说。
接着老师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生1:我是看图数出来的。师:可以,有多少小朋友是看图数出来的?(四个小朋友举手)如果不看图你能计算吗?
生2:我可以摆小棒。
师:这样想也行,有多少小朋友用这种方法?(有几个小朋友举手)
生3:这种方法不好,如果没有小棒怎么办?
师:谁能说说自己的好办法呢?
生4:我把 9分成 5和 4,15-5=10 10-4=6。
师:你的办法真不错,还会推理,还有谁有好的算法?
生 5:我想 9+6=15,所以 15-6=9。
师小结:刚才我们计算15-9用了很多方法,这些方法都很好。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那种,请告诉同桌。师(巡视后):大部分同学都喜欢自己的方法。但我也发现有些同学善于学习别人的方法,只有注意学习别人的好方法才会有更大的进步。现在请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学学,有困难的可以求助。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然而然选简便的方法计算。
此片断中,教师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想法和做法,分析哪些方法需要引导,哪些方法是通用的,哪些方法有局限性,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起到了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这正是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善于把握“预设”与“生成”
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是动态生成的。虽然教师在备课时已充分预想了学生的差异,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动态生成的特点,会有些情况在教师的预料之外。这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差异,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资源,提高教学实效。
【案例】《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片断
教师揭示课题后,意外发生了。
生1:老师我知道“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比如:
生2:我还知道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一个数,分数的也大小不变,比如……
师:大家的意见呢?
生3:我同意他们的看法。(又有几位学生表示赞同)
师将计就计:大家的看法在没有验证之前只能算猜想,你们想怎样验证?
生4:老师,可以让我们商量商量吗?
师:当然可以!每组确定一个研究对象,讨论怎样证明研究对象与得到的分数一样大。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后汇报。
小组1:我们先把作为研究对象,把它的分子、分母分别同时乘2和3,得到和,然后又把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2,得到。我们用折纸画阴影的方法表示这些分数,发现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我们认为猜想成立。
小组2:我们把作为研究对象,把它的分子、分母分别同时乘3和4得到和,然后又把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4,得到。我们又计算了这些分数的值,发现它们的分数值是一样的。我们认为猜想成立。
师:刚才,我们通过“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得出结论”这一过程,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数学书上的结论、定理、证法,就是数学家运用包括猜想法在内的各种方法得到的。猜想法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好方法。
互动生成的课堂上,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的行为、思想会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把握生成资源,由“执行预案”走向“生成学案”,提升学生素养。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课堂上的主人,使有差异的个体都得到最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