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2018-02-24福建省浦城三中陈红英

学苑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数词省略古文

福建省浦城三中 陈红英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模式是串讲课文,在串讲中把知识点一一讲解出来,这样的授课方式有利有弊,且弊大于利,这样容易让学生听课的目标不明确,知识点散乱,还容易走神,听课效率不佳。为了做到有的放矢,我改变了这样串讲的方式,把文言文学习的任务 交给学生,让他们动起来,让他们先思考后理解,再识记。开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有效模式。

一、落实课前预习,为课上教学做好铺垫

以前的课前预习就是一种无效的形式,教师就是那么一说:课下把要学的这篇文章预习一下,读熟,生字词自己查阅。而学生们呢?也只是那么一听,这样不动笔的作业学生也不重视,更不会认真地去做。教师也没有检查机制,所谓的预习课文,也就只能是一种形式。我一改这种口头作业形式,将预习作业变成笔答形式的作业,且详细分项,做到课前充分做好预习准备工作。预习作业由简到难,分层而留,第一个作业是文章中的生字词,将生字词连拼音带字形和解释在作业本上写一遍。这一项完成之后,第二项是把明天要学的部分关键语句突出出来,让学生先自主去翻译,相应的知识点自己先自主思考,并写出翻译和思考的答案。说实话,这样的作业有难度,学生做起来要费一番脑筋。心里肯定有畏难情绪。为了打消学生的顾虑,我对学生放松要求,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学生互相抄袭。我告诉他们,预习作业是为了锻炼和检查大家对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因为我还没有讲,在预习作业中难免会出错,这不要怕,不出错反而不正常。大家要敢于出错,不出错,上课怎么有针对性地听呢?在我的鼓励下,学生开始认真地做预习作业。

别小看这个预习作业,打个比方说,就像过一条河,原先是由老师领着过,前面有什么,水有多深,学生根本不用关心。他们完全可以放心大胆过,连哪里有石头老师都会详细告知。可预习就不一样了,他们得自己先下水,自己去摸索,甚至会因为水流急或有石头,跌倒在水里。但这样的体验是宝贵的。他会为学生学习古文言文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在老师讲的时候,自己思考的方向对不对,在课堂是就会及时调整,对的坚持,错的改正,更重要的是,学习有了目的,听课有了目标。

二、结合预习作业的,有针对性的确定教学目标

授课的教学目标,要有所参照,参照的内容应该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课文的知识难易度,二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能力分层。这两个方面是主要的方面。预习作业为我提供了第一手的学习情况,在预习作业中,学生们反映出很多问题,问题出的最多的地方就是授课的难点。这也是最切合实际的学情。常说教师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而备学生就是深入了解学情,那怎样了解学情?就要掌握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第一手材料。当然,预习作业也要分层,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要照顾他们的能力,留简单一些的。中层的学生,就可以选做一些稍有难度的,而尖子生除了做基础的预习作业,还要挑战有难度的知识点。例如:在学习《出师表》的时候,字音参照课下注解来解决。通假字最低要求至少找出一个。能力强的可以多找。词类活用给大家列出:1.此皆良实(良实),2.亲贤臣,远小人(远)。3.恢宏志士之气(恢宏)等重要的实词。这个题有难度,特意嘱咐,错了没关系。句式有:1.此皆良实。2.躬耕于南亩。3.咨臣以当世之事。本文成语每个同学必须找出两个,多者不限。在我这样明确目标和明确学生层次的预习作业的指引下,文言文预习这一教学任务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被落实到了实处。切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拉开了学习《出师表》的序幕。因为有所准备,所以讲课的时候,关于字音,所用的课上时间大大缩短,提高了课堂授课效率。通假字这一部分也因为有了预习作为基础,而且,学生们也不陌生,很快就反映上来了,他们的思维甚至追着老师走,再也不是让老师拽着走的学习状况了。最难的当属词类活用和句式。好在我有言在先,做错了没关系,这很正常,就是不要互相抄袭。实际情况是,做错的真不少。这也在我的意料之中。但我掌握了第一手的学习情况,关于词类活用,大家的问题都出在了哪里。句式判断不出来问题到底是什么。学生们都把疑问说了出来。因此,在讲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我有针对性地把知识扩展了一部分,给学生讲了词类活用的类型。尤其是名词作状语和名字活用作动词的区别。关键看被考查的词后面有没有动词,如果名词后有一动词,且名词不时发出后面动作的对象,那么这个名次就是起修饰作用,作状语。如果名词后面没有别的动词,那就只能由这个名词改变词性来充当动词了。

三、严把背诵关,为文言文课堂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文言文学习离不开背诵,背诵有利于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古文的语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教师讲课文的时候,如果学生没背过课文,老师讲到哪儿了,学生们还不知道。至于考试,那就更离不开背诵了,尤其是默写。如果一个学生不会背课文,当考试中遇到所考查的语句,他们甚至就不知道这个文段出自哪篇课文,更谈不上做了。为了避免以上情况发生,我对学生在文言文背诵方面要求比较严格。我一般采取先下手为强的做法,就是在讲离古文还有两课的时候,我就留关于古文的背诵,一天一段,每天有小组长检查,我抽查,背不过的,放学加班,有家长陪同,这也是为了安全起见。这样一天一段或两段,当到了学习这篇文古文的时候,学生们大多数就已经把这篇文章背过了,那在讲课文的时候,就不用在背诵上耽误时间了。而且,学生背过的古文,再加上扎实的预习工作,会让课堂教学效率非常高,学生们学习的效率也很高。反之,一片很陌生的文章,背背不过,预习预习又不到位,一上来,老师就开讲,学生们还一头雾水呢,教师又怎样做到落实课堂效率呢,怎样做到有的放矢呢?靶子还不知道在哪里,又朝哪里射箭呢?有些老师不重视背诵,觉得能掌握里面的名句和重要语句就行了,课文没必要全文背诵。这其实是违背了学习古文的教学规律。单就课本入选的古文都是经典这一点,我们就有必要有义务把它背过。这恰恰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举措,我们不能在这一点上偷工减料。

四、灵活运用各种文言文翻译方法

1.替换法,也就是说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这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把古词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如《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虽”分别用“案件”“即使”换之。就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言词语,其字形在古今上完全相同,但词的意义却发生了变化。

2.调整法,就是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语法。如:《曹刿论战》“何以战?”一句是宾语前置句,“何”作“以”的宾语应译为“凭什么打这一仗”。又如《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一句为定语后置,“高”为“庙堂”的定语,译时应放在“庙堂”的前面。“甚矣,汝之不慧。”是主谓倒装,意在强调谓语“甚矣(太过分了)”,应按“汝之不慧甚矣”的语序翻译。

3.增补法,就是把文言句子中省略的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补充出来,以求句意的完整。如《扁鹊见蔡桓公》:“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句中“以”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治好病),翻译时就要补出来,应是“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再有,在古汉语中,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但在现代汉语中数词必须与量词结合成数量结构后才能修饰名词。因此,对于这类有数词的语句进行翻译时应在数词后加上量词构成数量结构来修饰名词。如《口技》中“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的“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数词修饰名词都没有量词,翻译时应对应把这些量词“ 个”“张”“把 ”“ 把”“块 ”补出来才清楚连贯。

4.省略法,也就是在文言文中有些虚词只有某种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思,翻译时该虚词可省略不译。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一句中的虚词“也”可省略不译。又如《捕蛇者说》中的“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此句的“之”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省略不译。

总之,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敢于创新,要敢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将课前预习和课上教学有效统一,开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有效模式。那么,初中文言文教学一定会大幅提升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数词省略古文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称象
数词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中间的省略
对联中数词的艺术运用(下)
省略
英语数词顺口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