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语文学习不良心理探究
2018-02-24福建永安六中钟发文
福建永安六中 钟发文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心理。研究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有利于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实施动态调控;有利于因材施教,做好学生的发展工作;有利于师生关系融洽,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局面。
一、初中生语文学习不良心理的类型
1.缺乏成就感的自卑、畏难心理。自卑感是个体在与外界进行比较而产生的具有弥漫性的一种情绪状态——心境。
2.能力欠缺的依赖心理。主要表现是不肯思考、理解、运用,把希望寄托在老师、同学、课本及辅导书上。
3.小有成绩的自我满足心理。
4.焦虑状态下的学习情绪易变和浮躁心理。当语文学习压力过大时,就会产生焦虑情绪,导致思路阻塞,不能静心安心学习,心浮气躁。
5.语文学习的厌倦感。有三个层次的表现:身心疲惫、灰心丧志、完全厌学。具体表现在语文学习情绪低落,不愿投入精力,作业应付了事,听课神游四方,成绩下降毫不在乎等。
6.忽视积累,意志力薄弱的心理。表现在,满足于课文内容的学习,对课文学习不肯下功夫,不能持之以恒地做好积累工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以作为为例,写出优美的文章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平时做有心人,有意识地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多读并学习文质兼美的文章,学习他们的写作技巧,对人生进行深刻体会和思考,而且要持之以恒。否则,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高的。
7.冷漠心理。认为语文分数高,高不到哪儿,低,低不到哪儿。
8.应付心理。不把视野延伸到课外,不质疑,不归纳总结,没有目标,不积极思考。仅是听听课,简单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9.逆反心理。抵触对抗,我行我素。
10.主观意识惰性心理。对教师有强烈的依赖心理,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老师对问题进行归纳并分门别类一一讲述。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答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的模仿硬套。三是对待考试成绩不能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有效的解决之道,而只是简单地认为自己发挥不好,粗心,用以掩盖自己懒散等诸多不良学习品质,或是垂头丧气,十天半月都回不过神来。
11.急于求成的心理。在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的情况下急于答题,不管答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
12.思维定势心理。解答语文的问题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个性不突出。学习语文时封闭、消极、压抑。
二、原因
1.语文学习动机消极。
2.自觉性差,自制力弱,意志力差。
3.对语文认识上的偏差,而且不能进行正确的调适。
4.学习缺乏积极情感被动。负担过重看不到希望,情感自制力差,受教师的不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及人格魅力不足影响。
5.缺乏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
6.适应性分化。对初中语文学习的密度、难度、教学形式及竞争强度的适应能力存在明显差异。
7.教师没有因材施教。
8.师生沟通不足。含教材深浅,进度快慢等。
三、对策
1.合理释放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压力。要通过归因训练来改变语文学习的消极心理状态,进行合理有效的宣泄。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进步与欢愉。
2.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做好长期学习的心理准备,努力克服自身缺点,学无所获是应主动分析原因,正确看待分数,进行“自我暗示”——我能行,增强信心。
3.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需要。要通过实实在在的事例让学生信服语文是必须要学好的。
4.因“心”施教,灵活运用语文教学方法,特别是现代教学手段。
5.遵循年龄特征,抓住语文学习心理发展的特征。初一时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好奇和喜爱,也是适应转折期。初二时,语文学习心理易变,独立学习能力不强。初三时,有一定的语文学习的能力,能较好的自主学习。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站一站摸不到,跳一跳抓得到),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
6.课堂气氛应开放民主,形成良好的师生情感效应。
7.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
8.采用顺应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的评价方式。要以学生为主体,不应惟成绩是举,要以激励为主,评价形式应丰富多样,把语文学习的心理放在首位,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学习。
9.强化自我角色定位。角色定位准确,教学效率才能提高。学生的角色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能动性、独立性和超前性。要克服“奴隶”意识,去除“混”的态度。教师可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征文比赛、演讲等形式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人翁意识。
10.加强自我形象提升。“自我形象提升”是自己对语文学习活动中需要扮演的角色所坚持的人生态度(包括热爱语文、健康审美、习惯良好、正确理解运用语文、具有处理语文信息的能力等)。自我成功形象设计完后,就应该把自我成功的形象与自我形象的现状进行无数次的比照,无数次的改善,持之以恒地从中找出差距,不断改进自我形象,使之与成功形象不断靠近,并做好记录。
11.引导学生去除消极归因。不能将学习的失败归结为一些内部的和稳定的因素(天资笨,题目太难,运气不佳,受他人影响等),也不能归结为一些不相干的只能作为推脱责任的不稳定因素和外部因素。因为这种消极归因只会让学生产生绝望的感受和开脱心理,丧失挑战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