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亚瑟与乔治》中的戏仿

2018-02-24傅曼姝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亚瑟王巴恩斯亚瑟

傅曼姝

(兰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朱利安·巴恩斯是当今英国文坛的中流砥柱,其小说《亚瑟与乔治》多重的写作特点及其蕴含的丰富思想为他赢得第三次提名曼布克奖。《亚瑟与乔治》讲述了两位主人公亚瑟与乔治的一生——亚瑟从小想象力丰富,长大后是一名杰出的小说家,擅长体育运动,收获美满婚姻及两段圣洁的感情;乔治从小做事认真但是想象力匮乏,长大后是一名小有名气的律师,专攻铁路法,却被警方诬告为残害马匹案件凶手,导致入狱服刑三年。小说的后三分之一讲述亚瑟帮助素昧平生的乔治向法院提出重新审判乔治案件并破获残害马匹案件,使得乔治重返律师界从而重新被社会接纳的故事。《亚瑟与乔治》除了体现后现代叙事技巧、编史元小说特征、后现代历史书写特征、尼采的自由人文主义特征、东方主义特征,这本小说还蕴含戏仿的特征。本文旨在探索《亚瑟与乔治》中的戏仿,集中表现在对传记、福尔摩斯探案集、围绕亚瑟王的骑士文学的戏仿,体现巴恩斯对当今碎片化的后现代的深思与反省。

戏仿(Parody),又称“滑稽性模仿”、“戏拟”、“谐仿”,是戏仿者在自己的作品中对其他作品(原作)的艺术创作进行游戏式的临摹借用,在模仿过程中进行新一轮的艺术创作,践行属于戏仿者“自己”的艺术理念。戏仿不以“复刻”(Copy)为目的,通常是对于原作的颠覆,以达到调侃、嘲讽甚至致敬为目的。戏仿作品对有联系、已存在的经典作品进行重新书写,导致对经典文本的消解。戏仿以三种方式模仿前作品,一种是转换前文本,一种是将前文本漫画化,另一种是挪用前文本。戏仿囊括模仿(或借用)和嘲讽两类。前者指在模仿某一部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与创作风格的基础上猎取戏剧性效果;后者在模仿的基础上“来嘲笑或讽刺某种社会弊病,让读者感到丑事和丑恶人物可笑和可耻”(王程辉,2014:ⅰ)。《亚瑟与乔治》不仅戏仿维多利亚晚期英国的语言特色、叙述风格,以及人们对性别、婚姻、道德的看法,而且戏仿传记、福尔摩斯探案集、围绕亚瑟王的骑士文学。

一、戏仿传记

传统的传记写作深受其体裁的掣肘,鲜有革新,究其根本,归因于传记为了客观叙述历史,过度倚重事实和历史两个特征,要求传记作家精准、连续、全面地叙述传记主人公的平生经历。巴恩斯在创作《亚瑟与乔治》中戏仿传记,但突破了传统传记的束缚,作品虽然有史可据,它有机结合了传记与小说的特征,在史料形式、规格等方面恪守传记的规范,同时为了弥补史料的漏缺,巴恩斯充分发挥小说家的自由想象力,将真实与虚构并存。《亚瑟与乔治》充分表现了巴恩斯坚持历史的多样性的史观,历史是形形色色人的历史而非统治阶级御用的主流宏大历史,作家应当义不容辞发掘隔离在社会边缘的非主流人群的历史。除此之外,《亚瑟与乔治》戏谑传记,对历史的“真实性”发出诘问,使历史文本化。所以,《亚瑟与乔治》可以被认为是传记与小说相互影响、相互蕴含的结果。

除了形式上戏仿和应用传记的体例之外,巴恩斯十分重视外部细节的写实,在亚瑟与乔治人物刻画上重视可信度。亚瑟与乔治是典型的传统小说人物,他们在各自的生活中历经种种磨难,但是最终战胜磨难,实现个体人生价值。此种典型的现实主义人物刻画手段向读者营造了虚拟的“真实”,而这种“真实”是传统的传记写作与现实主义小说构造的共同特征。亚瑟个人私自调查残害马匹案件,亚瑟依靠对骑士精神的追寻克服人生挫折,乔治妹妹反抗传统婚姻认同单身主义,亚瑟的母亲和妹妹与乔治的母亲追求经济独立,乔治参加法庭审判和为纪念亚瑟而举行的通灵会时起伏波动的内心活动等时不时提醒读者巴恩斯采用各种手段搭建的“真实”终究是幻影,体例、格式上的类同也不过是一种形似和戏仿罢了。通过马赛克文类属性、有意识地联结“真实”与“虚构”,巴恩斯对传统的传记创作手法进行内省,解构传记视之为圭臬的真实。

在戏仿传记的过程中,《亚瑟与乔治》为人物塑型提供更为宽松的自由空间,除了细节描摹,还有主题的确立、人物特点的驾驭、布局谋篇、联想、心理活动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描摹个人生活等方面不同于传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不同于传记文学以传记主人公的生平大事为主题,在《亚瑟与乔治》中,亚瑟与乔治各自的传记有一个确定无疑的共同主题,即乔治蒙冤被捕入狱、亚瑟重新侦破残害马匹案件揭穿真凶的身份恢复乔治的清白名声,使得乔治重返律师界并且重新被社会接纳,这是亚瑟与乔治的两个原本平行的传记联结处,也是本小说的主题。

不同于传统传记力求描写人物八面玲珑、面面俱到,《亚瑟与乔治》中巴恩斯描摹亚瑟与乔治这两个人物的典型特点,重点突出,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幼年的亚瑟经常听其母亲讲述骑士传奇,从小想象力丰富,这为亚瑟创作出令人拍案叫绝的侦探小说赢得盛名埋下伏笔;然而童年时期的乔治天生想象力匮乏,但是思维缜密,这为日后乔治从事律师工作,在铁路法领域小有名气,而且在被捕后始终保持律师思维梳理证明其无辜的证据奠定基础。成年后的亚瑟经过书写侦探小说,锻炼了他的逻辑推理能力,这为亚瑟重新侦破残害马匹案件时证据之间的逻辑联系进行细致的梳理联结贯通夯实基础。成年后的乔治始终踏实肯干,坚持务实的工作作风,笃信科学理性主义,所以他在参加为纪念亚瑟举行的通灵会时有重重疑惑,内心受到不少冲击。

不同于一般的传记文学以单一不变的叙事结构贯穿整部作品,《亚瑟与乔治》的戏仿往往通过精当的谋篇布局,不仅抒发作家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够强有力地凸显亚瑟与乔治的各自特点。在这部小说中,巴恩斯描写亚瑟在童年时期受到基督教核心信条的灌输,诸如十诫、博爱、悲悯等,并且反对宗教的教条主义,这为日后亚瑟尽管与乔治素昧平生却为乔治打抱不平、拔刀相助为乔治平反冤案洗清冤屈奠定基础;巴恩斯描写乔治在童年时期受到牧师父亲帝国主义的爱国情怀的灌输,乔治自始至终笃信自己是一个英国人,与以安森警长为首的警方当局因为乔治是混血儿而歧视乔治,先入为主地认为乔治是罪魁祸首形成强烈的讽刺意味。巴恩斯选择亚瑟与乔治二人的工作成就、婚姻、残害马匹案件作为剪裁的重点,因为这些材料十分典型能烘托两位主人公的特征。这种精当的谋篇布局使得全书详略得当,塑造出两位主人公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形象。在亚瑟与乔治相遇前,巴恩斯铺排并置亚瑟与乔治的传记,将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呈现在读者面前,泾渭分明。

不同于一般传记恪守真实史实,《亚瑟与乔治》在戏仿传记过程中添加了巴恩斯合情合理的想象。在侦查残害马匹案件中,面对以安森警长为首的警方当局的阻挠,加上证据搜集艰辛,使得亚瑟感受到压力重重。巴恩斯虚构亚瑟向圣母般的母亲以及通情达理的简发出感情求助,这两位对亚瑟举足轻重的女性坚定地无条件支持亚瑟,使得亚瑟冲破层层阻碍,最终成功破案。

不同于一般传记文学重在刻画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历史事件,在《亚瑟与乔治》的戏仿传记过程中,巴恩斯注入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描摹。巴恩斯描写了亚瑟在妻子托伊与情人简之间陷入困境内心感到压抑与波澜起伏,以至于不得不向其母亲求助点拨感情迷局;也描写了乔治受审时面对错误的审判结果瞬间失去对法律的信心甚至怀疑人生的心理活动,以及乔治参加纪念亚瑟的通灵会时因为灵媒提到一位与乔治父亲生平相似的逝者产生触电般的内心活动,甚至怀疑他一直笃信的科学理性主义的真实性。

将小说的自由空间与创作技巧移花接木到戏仿传记创作中,可以弥补传记中人物的人格真实性。由于“真实”与“虚构”水火不容,如何适当、天衣无缝地协调二者的关系,成为传记作家的头等大事。这也正是巴恩斯在创作《亚瑟与乔治》时的成功尝试——烘托历史真实又以烂漫的想象加以点缀。

二、戏仿福尔摩斯探案集

批评家总结侦探小说的叙述模式——“一起凶杀案发生了,许多人受到怀疑。除凶手之外,其他人都被排除。结局是凶手被绳之以法或死去。”(Auden,1948:15)福尔摩斯探案集多数情况下恪守这样的叙述模式:有人向侦探告知凶杀案的发生,随后侦探依靠严密的逻辑推理,克服重重挫折,最终揭开真相,凶手被捕或死去。《亚瑟与乔治》中亚瑟私自侦破马匹残害案件也遵循了类似的叙述模式——乔治向亚瑟告知案件的发生,经过亚瑟严谨的逻辑推理,细致地搜罗证据,克服层层困难,即便在警方施压下,也仍然揭穿凶手的真正身份。与福尔摩斯探案集不同的是,在《亚瑟与乔治》中,亚瑟最终确定凶手是夏普,而法庭宣布裁决时说凶手身份“不确定”(Barnes,2006:413),案件结局的开放性契合了巴恩斯的后现代观点——虚无主义,即“谁做了什么事”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件事情对世界有什么意义,亚瑟侦破残害马匹案件的目的不是揭露真凶的身份,而是旨在证明乔治的清白,从而引起法院的关注,重新审理该案件,进一步帮助乔治恢复名誉,重返律师界并且重新融入社会。

袁洪庚教授指出侦探小说在叙事层面形成三个同心圆,从外向内依次是叙事行为、侦破过程、犯罪经过(袁洪庚,2001:228)。在福尔摩斯探案集的大多数案件中,叙事层面的三个同心圆分别是最外层的华生的叙事行为、福尔摩斯侦破凶杀案件的过程、被缉拿的凶手自己叙述案发过程。有别于福尔摩斯探案集,《亚瑟与乔治》中只有亚瑟助手的叙事行为和亚瑟侦破残害马匹案件的过程,凶手没有被缉拿,更无从谈起凶手自己坦白惨案发生经过。巴恩斯强调外圈和中间圈旨在突出亚瑟严谨细腻连贯的逻辑推理、细致的观察和对线索的敏感把握。

在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福尔摩斯通过观察人物的体貌特征、衣着服饰就能精准地判断出其有关的个人信息,譬如年龄、工作、经历等等。福尔摩斯博学多才,他通晓音乐、法律、化学、解剖学、地理学、植物学,也擅长刀剑拳术。他甚至能辨别70多种香水的味道以及区分140多种烟灰的特点。在《亚瑟与乔治》中,亚瑟擅长小说创作与各项体育运动,在调查残害马匹案件的过程中,因为亚瑟以小说家享有盛名,所以亚瑟将破案进展发表在发行量大的报纸上,从而造成全民轰动以期引起英国司法部门的重视;同时亚瑟是一名出色的眼科医生,所以当他第一次与乔治见面时观察乔治阅读报纸的姿势,得出乔治是高度近视患者因而乔治是无辜的结论,乔治压根不具备在下雨的深夜实施暴行的能力。有别于福尔摩斯探案集,亚瑟除了文学创作、眼科专家、体育运动之外,并无其他突出的本领,远远逊色于福尔摩斯的跨学科技艺,因此,在搜集证明乔治清白的证据时,亚瑟将恶毒的匿名信寄给著名的笔迹鉴定专家对比乔治的笔迹与信中展示的笔迹,发现两者没有丝毫关联;亚瑟将衣服上的血渍交给生物学家鉴定,这些血斑只能说明血来自哺乳动物,而人也是哺乳动物,所以不排除血渍有可能是人的血滴;亚瑟将衣服上的白色唾液也交给不同的生物学家鉴定,得出的结论是白色唾液是奶制品的残渣。总之亚瑟将不同的物证递交给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鉴定而非像福尔摩斯独自推导出结论。

在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福尔摩斯对自己的侦探事业干劲冲天、热情高涨。每当上一个案件侦破而下一个案件还没有发生之间,福尔摩斯难掩其无所事事带来的精神萎靡。有别于福尔摩斯,在《亚瑟与乔治》中亚瑟在没有受困人向其进行法律求助时总是热情洋溢地进行文学创作,或者进行体育活动,来保持他本人的高昂的斗志和积极乐观的情绪,而不是陷入虚空的颓态。每当福尔摩斯引导华生说出后者对线索的揣度后,华生便自信满满宣布自己的观点,随之福尔摩斯通常彻底推翻华生的推导,事实往往证明福尔摩斯的推理是明白无疑的。这种二人逻辑推理的强烈对比,无疑塑造了福尔摩斯近乎神探的形象。福尔摩斯笃信科学理性,不受任何非理性因素的摆布,这一点由他与女性感情绝缘得到印证。有别于福尔摩斯探案集,《亚瑟与乔治》中,亚瑟与助手一起讨论线索的侦查方向,助手时不时提醒亚瑟哪些线索有价值,以及线索之间前因后果的联系。亚瑟在侦破残害马匹案件的过程中受到以安森警长为首的警方的巨大压力,困难重重,亚瑟依靠他与情人简的无与伦比的刻骨眷恋与无条件的支持、母亲的倾听理解与支持,克服接踵而至的挫折,这体现了亚瑟与女性之间的感情的密不可分,这种纽带为亚瑟带来前进的动力。巴恩斯刻画了一个思维严谨、擅长推理的侦探亚瑟形象,但于此同时也描写亚瑟容易激动的情绪甚至故施巧计将物证“偷”到手,目的是将亚瑟塑造成一个逼真的去神圣化的有缺点的侦探,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侦探跃然纸上,从而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也验证了现实主义人物刻画的要求。

有别于福尔摩斯探案集中柯南·道尔塑造福尔摩斯为维多利亚时期理性思想的集大成者,巴恩斯笔下的亚瑟痴迷于通灵主义与心灵感应,亚瑟生前频频参加通灵会,与建筑家做心灵感应的实验,他认为逝者通过灵媒将信息传递给逝者的亲属或者朋友,陌生人之间存在心心相印的隐形传感,亚瑟的追悼会更是一场六千人参与的通灵盛会;亚瑟大力弘扬通灵主义与心灵感应,因此客观地讲,亚瑟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完美结合。

三、戏仿骑士文学

骑士制度诞生于欧洲中古封建社会。骑士通过领兵打仗为国王或者领主扩张领土觅得封赏或釆邑。十字军东征显现出骑士相较步兵的优越性,11世纪标志骑士制度迈入鼎盛时期。尽管骑士身份为人傅彩,获得骑士头衔的过程却充满艰辛。骑士在7、8岁到领主家当侍童,12岁后当见习骑士,学习社交礼仪和军事技能,如果表现符合礼仪规范,军事才能突出,通过严格的考试,则举行隆重的仪式接受骑士封号。

骑士制度孕育骑士文学。骑士文学的内容囊括忠实领主、虔诚信教、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其题材包括英雄与绝色美人的缠绵悱恻的爱情以及英雄惊心动魄的冒险,创作手法以即席、自由、浪漫的特点为主。骑士文学可以分为两大派:一派是以法国普罗旺斯为主的骑士抒情诗;另一派别是骑士传奇,又分为三个子类别,依次是古代系统、不列颠系统和拜占庭系统。骑士文学的主题即骑士精神以“荣誉、爱情、尚武、忠贞”(周聪贤,2005:64)为主。

《亚瑟与乔治》戏仿英国经典骑士文学的亚瑟王传奇。亚瑟王传奇包括亚瑟王的诞生、亚瑟王成为九五之尊、亚瑟王与桂尼维尔缔结婚姻、亚瑟王组建圆桌骑士、亚瑟王率领骑士抵御外敌、王国四分五裂、亚瑟王之死。在亚瑟王传奇中,创作者重视对人物衣着外貌、内心的起伏、生活的琐碎事进行入木三分的描写,对话生机盎然、妙趣横生,想象瑰丽绚烂,以亚瑟王的经历为主要线索贯通全文,鬼斧神工般进行巧妙的艺术雕琢,令后世骑士文学叹为观止。而在《亚瑟与乔治》中,巴恩斯描绘了亚瑟精彩非凡的一生:想象力烂漫的童年,刻苦努力的青年,以侦探小说扬名天下的中年,收获美满的婚姻与两段圣洁的爱情,为素昧平生的乔治重新侦破残害马匹案件引起司法当局的重视,为乔治重审冤案恢复名誉重返社会,亚瑟频频出席通灵会且做心灵感应实验,亚瑟溘然离世。亚瑟波澜起伏的一生戏仿亚瑟王一波三折的人生。

《亚瑟与乔治》戏仿亚瑟王传奇中的骑士精神和典雅爱情。在亚瑟王传奇中,骑士精神囊括忠诚、英勇、虔诚、博爱与珍爱荣誉,忠诚包括骑士对亚瑟王死心塌地的忠实与兰斯洛特骑士对心爱的贵妇人桂尼维尔的誓死效忠。而在《亚瑟与乔治中》中,亚瑟忠诚于理想和写作事业。亚瑟从小立志要让母亲过上戴金边眼镜、穿天鹅绒衣服端坐在壁炉旁悠闲地看书的生活,为亚瑟一生都不断打拼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亚瑟事业的接连的进步都是源于对让母亲过上富裕生活理想的忠诚。在亚瑟进行小说创作的过程中,有意让侦探故事的主人公福尔摩斯身亡,可是出乎意料之外,亚瑟小说的崇拜者难忍福尔摩斯离世的悲痛,强烈不满,由于亚瑟的创作信条是为读者服务,以读者的满意为创作的最高准则,所以亚瑟改写福尔摩斯的命运,使后者又神奇复活并继续他的侦探生涯,这才使亚瑟的读者满心欢喜,不再抱怨。

在亚瑟王传奇中,圆桌骑士英勇善战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骑士身先士卒,所向披靡,不畏强敌,一马当先。而在《亚瑟与乔治》中,亚瑟在为乔治平反冤案的过程中集中表现了他的英勇果敢。亚瑟在搜集证明乔治无辜的证据时受到来自以安森警长为首的警方施加的巨大压力,因为警方因乔治的混血儿身份而歧视乔治,从一开始就专断地认为乔治是残害马匹案件的罪魁祸首,然而亚瑟没有屈服于警方的叫嚣,亚瑟甚至单枪匹马到安森警长家赴“鸿门宴”,与安森警长唇枪舌战,展开激烈的辩论,最终克服重重困难,使案件真相大白于天下,洗刷了乔治蒙受多年的冤屈。

在亚瑟王传奇中,圆桌骑士坚定拥护基督教。骑士们在幼年便接受基督教教育,栽培对上帝忠贞不二的信仰。骑士们把上帝看作公正庄重的裁决者,骑士们遇到挫折时,都笃定上帝会公正地决定个人的命运,骑士们锲而不舍地追寻圣杯,骑士坚守基督教教义,每天遵守教规作弥撒,犯错误就向上帝忏悔。而在《亚瑟与乔治》中,亚瑟虽然笃信基督教,却旗帜鲜明地反对基督教的教条主义,认为虔诚的基督教教徒不应该拘泥于刻板的基督教规矩礼仪,而是应当坚定地信奉并且宣传基督教的核心信条,即博爱。在亚瑟王传奇中,骑士悲悯弱者,保护老弱病残,见义勇为,侠肝义胆,救受困人于危难之际。而在《亚瑟与乔治》中,亚瑟与乔治素昧平生,与乔治初次见面时看到乔治阅读报纸的姿势就断定乔治是高度近视患者,是绝无可能在下雨的深夜残害马匹的,因此暗下决心,不遗余力地搜集证据,为乔治平反昭雪。亚瑟对陌生的弱者向来怀有悲悯之情,一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帮助受难者摆脱困境,树立重建生活的信心。

至于荣誉,在亚瑟王传奇中,骑士们自始至终视荣誉为至高无上的美德,以获得荣誉为行动的最好的嘉奖。而在《亚瑟与乔治》中,亚瑟视荣誉为至上的恩惠。青年时期的亚瑟孜孜不倦地学习,以期谋求奖学金,从而减轻母亲的经济负担,尽管奖学金被校方侵吞,可是亚瑟追求学业的成就表明他对荣耀的追求。中年时期的亚瑟接二连三地创作出优质侦探小说,博得盛名,亚瑟以让读者满意为写作的最佳犒劳,卷卷倾心竭力,力求完美,对一流作家头衔的渴望与追寻化为创作的隐形动力,亚瑟对荣耀的追求可见一斑。

在亚瑟王传奇中,兰斯洛特与桂维尼亚的典雅爱情备受瞩目。骑士兰斯洛特社会地位远低于贵为王后的桂维尼亚,除了恋爱双方的悬殊地位,恋爱过程的不平等也造就了恋爱双方的关系的不平等。兰斯洛特无论遇到何种困难挫折甚至羞辱,都对桂维尼亚一心一意、忠诚、炽烈,在桂维尼亚陷于危难之际之时,兰斯洛特总是历经千难万险,保护桂维尼亚脱离险境。兰斯洛特艰辛的付出使得自己在桂维尼亚心中的地位迅速提高,与此同时,兰斯洛特在征服桂维尼亚的过程中获得了自信心和满足感,征服过程的艰难验证凸显了兰斯洛特无往不胜的个人魅力。而在《亚瑟与乔治》中,亚瑟在妻子托伊治疗肺结核时结识了简并被简的美丽活泼、开朗明理深深吸引而渐渐爱上简。亚瑟在情场上显得笨拙、鲁莽、谦逊,远远没有他在小说创作中的挥斥方遒、气吞山河,而简出自名门,举止文雅,声誉良好,这吻合典雅爱情的基本特征。一个是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杰出作家,一个是家境殷实、外表靓丽、谈吐不俗、温文尔雅的待嫁姑娘,在世俗社会中他们之间的婚外恋按理是不道德、不名誉,可是在《亚瑟与乔治》中,巴恩斯戏仿骑士文学,亚瑟与简的爱情不仅被视为合乎道德的行为,而且还是亚瑟在侦查乔治案件中克服层层困难的情感支柱。巴恩斯的大胆情节安排,折射出在维多利亚晚期,英国人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强烈追求自由平等、向往红尘爱情的思想。为了赢得简对自己的钦佩,亚瑟在搜集证明乔治无辜的证据时,不畏警方施压,不惧证据难寻,克服千难万险,最终获得成功。亚瑟对名誉的至上观念使得他既不愿意让妻子知道内情,也不愿意让简背负情人的罪名。亚瑟与简不以结婚或者情欲的满足为出发点,他们的爱情受限于情感和道德领域,所以亚瑟与简的典雅爱情大幅度地提高了亚瑟的道德水平,进一步完善了亚瑟的人格。

总之,在后现代主义盛行的今天,各国文化进行交流、碰撞、渗透,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游走在社会边缘人群的历史,巴恩斯通过戏仿传记表达历史多样性与历史文本性的史观。巴恩斯通过戏仿福尔摩斯探案集,强调谜案的真相终究能大白于天下,平反冤案的意义不是揭露真凶的身份而是使蒙冤者重新被社会接纳;描述关于案件侦破的叙事行为与过程,忽略罪犯叙述的犯罪过程,凸显亚瑟高超的破案技巧及其科学的理性精神。不同于柯南·道尔塑造福尔摩斯近乎十全十美,巴恩斯塑造侦探亚瑟时去神圣化,使之成为有血有肉、优缺点并存的侦探。巴恩斯通过戏仿亚瑟王传奇中的骑士精神和典雅爱情,刻画了亚瑟忠诚于理想与事业、英勇果敢、博爱、追寻荣耀,以及对柏拉图式圣洁爱情的追求。

猜你喜欢

亚瑟王巴恩斯亚瑟
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作变革
亚瑟·贾法的非线性叙事述略
亚瑟,收拾房间
亚瑟,收拾房间
ARTHUR'S HICCUPS
江湖留名
《亚瑟王:斗兽争霸》23分钟片段抢先放映
自爆从小喜欢亚瑟王
聪明的布莱恩
无理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