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阈下文化认同路径选择研究
2018-02-24周亚莉
周亚莉 刘 敏
(西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一、引言
“一带一路”是一项包含地区发展战略和对全球秩序稳定构建的战略规划。“一带一路”的提出彰显了中国日益崛起的大国形象。“一带一路”的内涵可由“五通”来加以说明,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这“五通”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国之交源于民众,民之交始于相知”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可以说“民心相通”是前四通的前提与保障。想要促进“民心相通”,文化认同又是其必要充分条件。“一带一路”辐射沿线64个国家,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这就使得各国合作的背景复杂化。倘若国与国之间缺乏文化认同,很容易在价值观及其他问题上出现分歧,从而影响各国在经济,贸易等方面的合作。由此观之,文化认同在“一带一路”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当各国在文化认同的坚实根基之上,各方的合作才能顺利进行,才能使“一带一路”的宏大愿景有序展开。因此,本文旨在探明文化认同的实现路径,通过实现文化认同来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
二、国内文化认同研究现状
以“一带一路”、“文化认同”为关键词查阅中国知网中的相关文献后发现:近四年间(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国内学术期刊所刊载的有关“一带一路”视阈下文化认同相关的研究为数不多。其中主要探讨了当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战略抱有的怀疑及不信任的态度,并提出应加强构建文化认同来达到消虑释疑的目的,即中国要明确自身的文化身份同时加强对沿线国家文化的理解及认同。①玛丽亚·切亚拉·赞尼尼·吉姆·托马斯·威廉姆·斯图曼,计奕.“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打造文化认同的一项宏伟社会工程[J].欧洲研究,2015,33(06).但在如何实现文化认同方面仅是泛泛而谈,并未做深入的探讨。中国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东盟文化认同构建的路径思考中对文化认同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强调了构建文化认同的必要性,并提供了文化认同的实现路径,如开展相关文化产业活动、建立孔子学院及互派留学生等方式。虽说文中提出的实现路径也适用于“一带一路”整体视阈下的文化认同,但所提之法并不全面,且文章着眼于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文化认同,而“一带一路”视阈下的文化认同还应考虑其他所涉国,如西亚18国、中东欧等国。中国文化的普遍有效性和认同路径中主要论述了中国文化与世界上其他文化的融合度即包容度,凸显了中国文化的普遍有效性,提出了文化认同路径:各自提供论证(各国文化的优势)、彼此互相包容、形成全球共识。此路径为线行路径。倘若没有有效的论证(各国均认为自己的文化最优),则很难达成共识,且文中并未提出有效的现实实践路径。河南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人文交流合作研究(刘兰兰,2016)主要基于河南自身的地域特征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提出了河南在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认同中采取的方法路径:加强文化宣传工作、公共外交、民间外交等,以此扩大经济贸易的民意基础。但文中仅以河南为着眼点大多为单方面的路径探索,缺少了与他国的互动。建构跨文化认同的路径——双向拓展模型(戴晓,2009)为纯理论论述,认为构建文化认同应走“和而不同”的中庸之道。在差异中构建共识,求同存异。此外还引出了主体间性的概念,认为拓展主体间性可以帮助填补国家间的文化空白。但正如作者本人所说跨文化认同的运作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有关“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认同的文章仍不多见,已有文献研究范围仍然有限,往往着眼于某一地区对文化认同的促进作用,或某一区域的文化认同如。就“一带一路”这一战略背景下对文化认同路径进行探究的相关期刊论文仍未出现。因此本文通过探究“一带一路”视阈下文化认同的路径选择,为“一带一路”提供文化认同的理论依据。
三、构建文化认同的必要性
正如《“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打造文化认同的一项宏伟社会工程》中所提到的,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其人民对“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提出该倡议目的的戒心和疑虑并未得到根除。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对自身的文化没有进行很好的宣传,导致他国对中国及中华文化的认知不足。而这也正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原因所在。在对中华文化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其他国家很容易对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产生恶意揣测及不信任。这样一来我们又怎能奢望其他国家能积极响应“一带一路”这一伟大的战略号召呢?在缺乏对中华文化认识了解的前提下,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文化认同又怎能得以构建呢?而在缺乏文化认同这一稳固的根基后,我们又怎能确保“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持续顺利地展开呢?由此观之,文化认同是“一带一路”伟大构想的先决必要条件。
此外,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也没有深入的了解。就拿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为例,历史上东南亚大部分的国家都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殖民侵略。这段历史深深地植根于民众的头脑里挥之不去,其结果是这些东南亚的国家及其人民都展现出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他们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有极强的保护欲望,他国的文化很容易在此受到排挤。这些国家对外来文化及其敏感,稍有不慎就会被视为文化侵略,这使得文化认同难以顺利展开。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在对这些国家的历史有深入了解后展开文化认同的构建,帮助其解开心结。因为毕竟在当今全球化浪潮席卷各地的背景下,没有那个国家的文化是可以遗世独立而不受其他文化影响的。并且文化的生命在于其不断的变化进阶中。帮助曾受殖民侵略而有强烈民族主义的国家降低对他国文化的抵触,促使其本国文化吸收他国的文化优点,这才能使得这些国家在当今世界更好地生存发展。如今单凭自己国家的力量已无法抵抗时代的冲击,国与国的合作不可避免,这就强调了构建文化认同的必要性。
最后,当今世界的形势日益复杂,非传统安全问题如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网络安全等有增无减。恐怖主义已不在是某些国家的“特有”安全威胁,它笼罩着每一个国家,任何国家都可能成为恐怖组织进行犯罪的地点。这就要求各个国家联起手来打击恐怖主义。跨国犯罪近年来也日渐猖獗,去年年底大热的《湄公河行动》讲述的就是一起特大跨国贩毒案的侦破纪实。位于泰国、缅甸、老挝三国边境的三角地带即“金三角”因其得天独厚的适宜罂粟生长的环境而成为毒品贩卖肆虐猖獗之地。中国云南边境也因此成为毒品走私活跃区。在这样涉及多国的跨国犯罪中,国与国之间的携手合作就变得至关重要。而跨国电信诈骗案件近年来也呈高发趋势,诈骗集团在中国境外设置电信基站点来实施诈骗。而要解决这一问题,他国对中国的帮助也是不可缺少的。
以上所有国与国间的合作说到底都离不开国家间的文化认同。只有在建立了良好的文化认同的根基上,合作才能做到密切得当,游刃有余。因此,在“一带一路”视阈下构建文化认同是极有必要的。
四、文化认同概念
弗洛伊德最早提出“认同”(Identity或Identification)一词。他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认同”可以是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民族认同、宗教认同、文化认同等,亦可以是组织认同、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文化认同是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即人们对自己“文化身份”的确认,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
《中华文化辞典》把文化认同解释为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即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
文化认同一般是指某个文化体系在自身文化主体结构中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交融,从而衍生出的一种文化特质。它是指各国个地区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和历史传统的前提下,超越各自的地区,种族及政治乏力的多方面局限,进一步形成崭新的共同认识(李艳,韦国善,2016)。
文化认同在“一带一路”计划实施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倘若没有建立起强大的文化认同,在当今世界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很容易迷失自我,被他国强大的文化所吞噬、消弭。反之,如果一个国家、民族有强烈的文化认同则会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使其在当代浪潮中屹立不倒。此外还能吸收、包容、借鉴他国文化的优势,使自身文化推陈出新,富有活力。在“一带一路”战略进程中,大力弘扬中国文化、了解沿线不同国家的文化,并最终构建能促进“一带一路”进程的文化认同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五、文化认同的实践路径
(一)宏观层面
政府作为统筹“一带一路”战略部署的领导者,应认识到“一带一路”战略绝不仅仅是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经济这么简单。在该战略实施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副产品”——文化软实力及文化认同要比单纯的经贸往来更有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与贸易的往来是最终产生了文化认同或增强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前提,而是说先有一定的文化认同及文化软实力以此来促进经贸的发展,最终使前两者更加强大。文化认同的基础是坚实强大的文化力量。为了顺利实现这一战略构想,文化先行迫在眉睫。就政府而言,当下最急需解决的是要对内建立国人的文化自信,对外实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方针。
1.建立国人文化自信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被韩国抢去申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似乎比中国传统的七夕在国内更有市场;普通大众、学生对中国的经典文化、文学作品的了解也流于表面,就好像传统的中国文化在大众的视野里越来越模糊。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世界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但倘若对本国的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没有强烈的认同,我们很容易在当今这个文化多元的世界中迷失自我,与他国的文化认同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建立国人的文化自信是增强文化软实力,与沿线国家达成文化认同的前提。这样才能对他国的文化去粗取精,丰富本国文化,同时与他国建立良好的文化认同。
政府应该加强中小学生的文化教育及帮助普通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了解。在中小学开设包含有传统文化的兴趣班,如书法班、剪纸班、名族舞蹈班、乐器班等,此外开设一定的文化典籍阅读课程,从小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而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政府可以联合企业搭建各种文化传播的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政府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推广中国文化。
当下,衡量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标准不单单是该国经济、政治及军事水平。更重要的是文化软实力。建立文化自信,不仅是夯实文化实力的前提,更是建立文化认同的先决条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中国与沿线国家频繁的交流往来,而顺利有效的交流又来源与合作国家间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既是对“自我”的追寻与确认,又是对“他者”的承认和反思。文化认同就是各国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以及对他国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借鉴。在“一带一路”视阈下,中国国民要展现文化自信,培养强烈的自我认同感,这样在对他国文化有所了解的情况下才能达成文化认同,为“一带一路”构想的顺利实施开辟一条平坦的道路。因此要构建文化认同,离不开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才能在构建文化认同过程中不被强势文化所同化、消弭。
2.文化走出去
外界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伟大倡议所怀有的戒心及不信任大多也多来自其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政府在推动该倡议实施前一定要做好文化走出去的工作,即文化先行战略。
想让中国文化走出去首先应大力宣传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并为其赋予时代内涵。中华文明之所以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绵延至今的文化,究其更本是中华文明有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作基础。“天人合一”的思想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处的关系。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这其实也表明了中国绝不称霸世界,不会进行霸权主义的态度。中国只会与其他国家互帮互助,携手共进。当下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样式。使其与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符合当代中国的发展。创造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观。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缺乏有力的宣传。在多媒体信息网络时代,政府可借助网络来宣传中国文化,积极构建大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拍摄中国的宣传片是让外国人了解中国及中国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BBC拍摄的《美丽中国》系列特辑、《中国的春节》、《中国的秘密》等就很不错。但目前国人制作的纪录片往往故事性很弱,观赏性较差,无法快速吸引观众。而且外国人本就是抱着了解中国文化的想法观看纪录片的,倘若内容过于枯燥,虽思想性强但仍然无法博得观众的注意。因此,中国也应该系统地拍摄介绍中国文化的高质量纪录片,让中国文化让更多人的外国人了解熟知,使中国文化切切实实地走出去。
孔子学院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传播者。截止2016年年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已有51国建立134所孔子学院和127个中小学孔子课堂,2016年注册学员达46万人,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近8000场,受众270万人,受到各国民众热烈欢迎。而在2016年12月底召开的“孔子学院与‘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要在接下来的一年内要实现“‘一带一路’国家全覆盖的计划。”2017年,孔子学院最终实现“一带一路”国家全覆盖。孔子学院在助推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人文领域中的交流。面对“一带一路”的大背景,孔子学院应更加注重对院长和教师的培训。国内教师偏向应试的授课方式并不适用于国外学生,即使对国外学生而言,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学生也不一定适用于同一种授课模式。在不同国家及地区设立的孔子学院应扎根本土,结合所在国的教育方式和文化传统有针对性灵活多样地选择教学内容,符合当地的习惯。这样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孔子学院的设立传播了汉语,推广了中国文化,巩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意基础,从而使得其他国家的人民认同中国文化,为“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就政府而言想要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认同,制作高质量的宣传片、在沿线国家设立孔子学院必不可少。除了以上详述的这两种路径,政府还可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的机会,例如各国智库间的交流合作、互派留学生,共同创办文化节等。以上这些措施都可以加强国家间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达到文化认同的最终目的。政府在构建文化认同的过程中起到的是统筹全局的作用。想要加快文化认同的步伐,政府应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
(二)中观层面
文化认同的构建不仅需要政府宏观层面的把控,更需要企业在更广的领域内的助力推进。不论是出版业、旅游业、文化娱乐业还是餐饮业等,政府都无法兼顾到各个领域。“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对各行各业来说可谓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因此可以发动企业的力量来构建“一带一路”视阈下的文化认同。同时,政府也应出台一些扶持鼓励企业与“一带一路”建设相融合的政策。以下仅就出版业和旅游业两方面来谈谈对文化认同构建的促进作用。
1.出版业
出版物(多以文字、图像等方式呈现,本文仅讨论传统书籍)可以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不论是书籍还是音像制品都是文化传播最常见的载体。政府可以联合出版业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版合作。共同搭建合作平台,促进双方书籍与音像制品的贸易往来。比如说《大中华文库》系列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系统而全面地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典籍的重大出版工程。而在所有经典名著中,《道德经》是翻译成语种最多、发行量最大的经典读物。中国古代先哲思想的结晶经由传统的传播方式使沿线国家了解中国的传统古典文化并使其一步步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但出版业发行的书籍绝不应仅仅限于中国文学,还应出版涉及当代中国各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及社会等)的文字图书,让沿线国家对中国的认识也能与时俱进,消除沿线国家对中国存有的戒心乃至误解。今后我们应深入与沿线国家出版物贸易合作,加速沿线国家的文化认同。2015年9月与俄罗斯出版商协会签署的《中俄双方版权贸易战略合作协议》就是很好的例证。此外中国联合多国举办的国际书展也是文化交流的一个更加广阔自由的平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书展影响力正在迅速扩大。最后出版业还应借力互联网平台推出不拘于传统形式的传播方式,推动国家间文化交流。
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版物贸易往来仍然面临着挑战。与美国、法国、日本等出版物输出强国相比,中国图书的对外出版发行量远远落后于这些国家。其中的部分原因来自于对外出版物翻译的水平参差不齐。翻译中出现问题可能会引起理解上天壤地别的差异。好的翻译可以让国与国间自由对话交流。因此加强译者的翻译水平迫在眉睫,以便让外国读者在阅读的过正中了解中国文化,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促成文化认同的构建。
2.旅游业
“一带一路”倡议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中国与沿线国家在“一带一路”宏伟愿景下扩大深化经贸方面的往来也促进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逐渐成为一种加深国家间交流往来的方式。旅游作为当下人们喜闻乐行的一种生活方式也为文化认同的构建起到了促进作用。近年来,东南亚国家成为国内大众首选的境外旅游胜地。而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地更成为热门度假胜地。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一些小众旅游地点如中东欧、北非等地也开始吸引着国内的游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大批中国游客涌入国外,欣赏外国的自然、人文风光。这可以让国人对目的国有切身的感受。帮助理解他国文化,增进双方的信任,以期构建文化认同。
国内旅游业也应加大对国外游客的吸引力。与沿线国家实施免签等政策,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感受中国文化。在旅游中了解当地的人文风俗是一举两得的美事。人们在娱乐休闲中了解他国文化远远比其他方式来的容易。国内旅游业应抓住“一带一路”的时代契机,结合古丝绸之路的路线,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让外国游客在享受中国自然风光的过程中了解中国文化,认同中国文化。
(三)微观层面
从微观层面来讲,要切实落实“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认同的构建任务,主力军仍是人民。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说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磋商与交流,也是每一个普通大众的辛勤努力才让“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没有人民这一实实在在的实施者,再宏大的倡议也是空中楼阁。而国外留学、海外经商、出国旅行、智库合作等都可以使人民真正地感受到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了解他国的风俗人情。人们在差异中更能强烈地感受到本国文化,更容易认同自己国家的文化,同时也能以更包容的心态接纳异域文化。而当人民对本国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又了解他国文化,文化认同就更容易形成。
虽然在海外留学的中国学生日益激增,但其留学目的地多为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很少有人选择“一带一路”沿线节点国家作为留学地点。为了增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应该鼓励更多的中国留学生将这些国家纳入选择名单中。政府在未来几年内也应该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更多的学生在沿线国家交流学习,也吸引沿线国家的学生来华交流,以促相互间的了解。互派留学生不仅是国家间友好的象征,更能让两国人民彼此熟知,促成文化认同,扩大合作。
此外,海外华人华侨也是促进“一带一路”文化认同不可或缺的力量。相关资料显示,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中华侨华人超过了4000万,占全球华侨华人的三分之二以上。而世界华商500强企业约三分之一,多集中在东盟国家。对于华商来说,他们不仅是“一带一路”的参与者,也成为了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他们深谙中国文化,在其所居住的国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都会传播中国文化,而他们又融于当地人民中熟知异国文化。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民间使者,是“一带一路”文化认同构建中一支不可缺少的队伍,使得沿线国家了解中国,促成文化认同的构建。
六、总结
“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应对危机、加快调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也造福于沿线国家的人民。“一带一路”沿线共有64个国家,聚集着诸多来自不同民族、信仰不同宗教的人民,文化冲突在所难免,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想要化解交流过程中的文化冲突、增进国与国之间的相互认识与了解,构建文化认同势在必行。要让沿线国家了解中国文化,消除一些国家的怀疑态度和戒心。同时中国也应了解沿线国家的不同文化最终在保持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包容文化间的差异,最终构建和而不同的文化认同。从三个层面上确定了文化认同的实现路径:宏观层面上,政府要把控文化认同构建大方向,首先要建立国人的文化自信,此外制作宣传片、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孔子学院。中观层面上,出版业要加强与沿线国家出版物的贸易合作,让中国的经典文化真正地走出国门。旅游业要抓住这一时代契机,让更多的游客了解他国文化,也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在欣赏国内美景时了解中国文化。微观层面上,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国内留学生的目的地,深入全面了解沿线国家文化,化解文化冲突。此外海外华侨华商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播使者,借助他们的力量让沿线国家的人民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促进双方的经济贸易。将这三个层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为“一带一路”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