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儿童“行走日记”的实践与研究
2018-02-23
一、研究背景
1.儿童现实生活整体呈现学习负担偏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最近发布对“00后”少年儿童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与“90后”相比,“00后”学习负担重,写作业、在校时间比原来更长,上课外班时间显著增加。学生压力呈内化趨势,学习内部动机下降、外部动机提升。可见处在信息时代的儿童,仍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课内课外都围着分数转,生活比较单一。
“行走日记”,还儿童童真、童趣的真实生活,让儿童走进丰富多彩的学校、家庭及社会生活,感受属于儿童自己的生活,并用笔记录生活,表达对生活的一些看法。它将成为儿童一种健康、科学、快乐的生活方式。
2.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儿童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北师大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应该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方面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中,在“自主发展”中明确提出:“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行走日记”有利于儿童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助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儿童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它为儿童将来真正做一个“终生的自主学习者和自我管理者”播下一颗美好的种子。
3.《语文课程标准》对儿童习作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关于习作的目标表述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这段话指明儿童习作的要求、指导策略及培养目标。然而现实是儿童怕写习作,教师怕教习作。如日记教学,教材中有安排,如果只是作为一个教学内容让儿童学习,儿童不会也无法养成主动记日记的习惯。这是需要强调的第—点。第二,儿童平时没有时间写日记。特别到了中高年级,有《习字册》《补充习题》,还有大小作文本,以及大量的抄写默写、背诵等作业。儿童忙着做,老师急着改,哪来时间写日记?第三,老师虽然知道写日记的好处,但由于考试不考,普遍不重视。
“行走日记”,让儿童多观察、多思考、多写作,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在日积月累中,儿童自主、自由、自觉地表达,逐渐把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乐于与他人交流分享。它为儿童习作教学打开一条新思路。
二、儿童“行走日记”概念界定
1.日记,《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记录,有的兼记对这些事情的感受。大部分英语词典中,日记被界定为:日记者每日对个人生活、观察到的事情及日常事件的记录。
可见,日记写作的时间是每天,内容是遇到或做过的事及感受。
2.在“日记”前加“行走”这个词,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行走,即行万里路,指的是脚步的行走,生活的行走。儿童走到生活中去,走进精彩纷呈的大自然中,走进美丽活泼的学校中,走进广阔深远的大社会……在自己行走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生活,发展情感,开阔心胸,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由、真实、快乐的表达。“行走日记”关注儿童的生活,丰盈而又充满个性。这一层涵义指向儿童日记的内容与兴趣问题。
第二层含义:行走,即儿童不仅要行“万里路”,还要读“万卷书”,是视野的行走。儿童不仅要读课内的书,还要读大量的课外书。在大量的阅读中,儿童开阔视野,习得丰富的语言,积累多样的表达范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并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行走日记”,让儿童逐渐养成自我表达的能力和习惯。这一层含义指向儿童写日记的方法指导以及能力与习惯培养问题。
第三层含义:行走,不仅指脚步的行走,视野上的行走,也指心灵的行走。儿童在行走的过程中不断地记录,不断地成长。“我手写我心”,是儿童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自由、真实的表达。伴随着记忆和反思,促进儿童心灵的润泽与舒展、优势性格的形成以及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的产生。“行走日记”是儿童生活和学习的综合体现,自觉地促进儿童言语和生命的共同成长。这一层面涵义指向写儿童写作情感的培养及日记写作的价值研究。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的“行走日记”,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应然之物。“行走日记”,在学本理念指导下,符合儿童言语发展的规律,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融观察、思考、表达于一体,让儿童自主、自由、自觉地表达自我,培养儿童表达的兴趣、方法、能力、习惯,以及对祖国语言文字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它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儿童的语文素养,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打下基础。
三、理论基础
1.陶行知的“六大解放”理论。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他提出对儿童要有“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1)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2)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3)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4)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5)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6)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儿他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儿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2.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的启示。儿童掌握语言以个体与环境的作用,尤其以学生的生活需要及与人们的语言交流为前提;儿童学习语言要重视语言实践;儿童语言要以其认知发展为心理基础。
3.素质冰山模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如主动的学习方式,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endprint
四、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现在国内有好多一线的教师研究日记教学,有的只是把日记作为一种表达形式、习作教学的一个载体来研究;有的侧重于研究生活日记,发掘习作的内容;有的侧重于游戏作文,强调体验的作用……国外的儿童文學作品中也有许多以日记为主要形式的作品,如《亲爱的汉修先生》等。但对日记的价值以及日记教学与课内外阅读、习作教学、儿童生活的整合关系的研究还鲜有看到。
我们研究日记教学,重在挖掘日记的内容、培养日记的兴趣上做文章,主要研究成果《日记起步》由新蕾出版社出版,作为校本课程,深得老师和儿童的喜爱。曾经把自己女儿的日记集《秋千上的童年》作为个案研究,探索女儿语文学习的成长之路,感受日记在兴趣培养、意志力锻炼、生活情趣的陶冶以及可持续学习中的巨大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在实践中越来越感到:我们不仅仅把日记当作习作的一种形式,而是以日记为切入口,充分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研究日记与课内作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的关系,与生活的关系,通过评价与展示让儿童在日记写作中掌握方法、培养能力、形成习惯、提升语文素养,同时记录自己成长的足迹、生命的印记,让日记渐渐成为儿童的一种健康、科学、快乐的生活方式。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一)研究目标
“行走日记”,在学本理念指导下,符合儿童言语发展的规律,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融观察、思考、表达于一体,让儿童自主、自由、自觉地表达自我,培养儿童表达的兴趣、方法、能力、习惯以及对祖国语言文字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它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儿童的语文素养,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打下基础。
(二)主要研究内容
1.儿童“行走日记”的策略研究
(1)与教材中的习作教学、课内外阅读教学的关系研究
儿童作文能力、水平的发展不是单一的,是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综合过程,呈现整体化的特点。作为研究课题,我们把“行走日记”的研究作为一个切入口,但不仅仅把它当作一种习作形式,不仅仅研究日记教学。所以,“行走日记”的研究离不开课内外阅读教学,离不开教材中的习作教学,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有效地促进儿童读写能力的提升。
第一版块,“行走日记”与儿童课内阅读的关系。课文是“行走日记”的起跳板。课文是编者为儿童精心选择的学习内容,儿童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从阅读中领悟方法、积累经验、模仿范例,以读促写。
第二版块,“行走日记”与儿童课内习作的关系。课内习作是“行走日记”的示范田。在课堂上,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写作活动,从中学习相对比较系统的习作表达的一般规律、方法,使得课外的“行走日记”有了展示、转化、创造的坚实基础。
第三版块,“行走日记”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课外书是儿童“行走日记”的广阔天地。儿童在“读好书,读整本的好书”中开阔视野,丰富积累,习得方法,写起日记更加自由舒展,更加具有个性化的表达。
“行走日记”是儿童的课外写作,是儿童在课文的领悟中,在课内写作活动的实践中,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不断研习,汲取营养,再自然、自由、自在地释放,自觉地转化为自由创作能力,它是儿童综合学习成果的展示、转化和提升;反过来,儿童“行走日记”出现的普遍的共性问题,为我们提供了精准的学情,让我们更清晰儿童的学习需求、学习起点,进一步确定“学什么”和“怎样学”,把握住儿童的练习写作的“最近发展区”,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在课内外阅读、课内习作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儿童去学习、领悟、揣摩、训练……当儿童进一步掌握语言表达的规律后,又将提高自己写日记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其兴趣的提升、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养成。它们之间相生相长,互相促进。
(2)“行走日记”与儿童生活的关系研究
“平凡的日常生活永远对我有吸引力,让我感到有趣和神奇。”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西耶维奇如是说。儿童不缺少生活,而是缺少“发现美”“感受美”的眼睛。“行走日记”,有意识地与儿童日常的班级活动、家庭生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帮助儿童建立“生活处处有语文、学语文、用语文”的观念,培养儿童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和表达生活的能力,使其为写好日记提供丰厚的素材、思考的源泉、表达的欲望、分享的快乐,同时也促进儿童更好地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2.“行走日记”的分类与操作(实施途径)
(1)“行走日记”的分类:根据儿童的生活,我们将“行走日记”分为观察日记、阅读日记、活动日记、学科日记及反思日记。
观察日记:按内容可分为写人、记事、状物、描景等。
阅读日记:主要指儿童的阅读摘抄、读后感等。
活动日记:主要记录儿童班级、家庭、社会中的游戏活动、体验活动及其他日常实蹦舌动。
学科日记:主要结合儿童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思维过程、习惯培养写成的日记。
反思日记:是对儿童成长的思考,可以是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做错事之后的反省等。
(2)“行走日记”的操作:师生、生生之间形成一个“学习场”“对话场”“交流场”,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和成长。具体做法:
①班级日记——集体合作的印记。由班集体准备一本精美日记本,按学号每天由一位儿童记录班级生活,第二天的语文课前进行阅读与讲评。
②小组循环日记——组际交流的平台。把全班分成若干组,每组6-7人,由小组长按不同的原则组合成小组,如按横列、纵列座位或相同的爱好、好朋友、小区等来划分组合,每个组员一周写一次,到每周五的“日记大会”上去推荐、评鉴。
③个人日记。购买美丽的日记本,给日记起一个美丽的名字,设计好封面,可以自己写,也可请人写,请父母一起参与均可,让每一本都是作品,每一次的作品都得到保留,每一次翻阅都有一种历史的感觉。鼓励儿童的个性化表达,如私密日记、学科日记、好友双人日记等。endprint
④建立班级博客和个人博客,扩大读者群,加强儿童日记的交流与评价,促进儿童的生命成长。
3.“行走日记”的评价研究
日記的成果要经常展示,如在课堂上交流与评价;搭建博客、班级QQ等交流平台,加强儿童日记的交流与评价,促进儿童之间形成学习共同体,促进沟通,让日记写作成为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
“行走日记”的评价,着眼点放在以下几点:一是评价儿童写日记的兴趣与内容,鼓励儿童大胆、自由、真实地表达;二是评价儿童日记的技能、方法,从取材、立意、构思等环节,提高儿童表达、思考、观察、创新等能力。所以,“行走日记”的评价,不但要看语言表达,还要看儿童的思维品质,儿童对生活的认识,对自我的反思,辨别是非的能力等。通过评价让儿童进一步明确表达的方法,形成表达能力与习惯,同时提高思考创新能力,促进自己的生命成长。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
遵循立足实践的行动研究思路,学习国内外日记教学包括习作教学的优秀经验,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不断调整、创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评价”三方面考虑,构建“行走日记”教学的研究思路、框架、策略,使之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构建日记课程。
2.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6.1-2016.9):学习、查找、整理相关资料,酝酿课题,初步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第二阶段(2016.10-2017.10):研究课题,积累过程性研究资料,分析研究“行走日记”的教学策略、过程及效果,探索“行走日记”的特色。
第三阶段(2017.11-2018.12):总结“行走日记”研究成果,形成相关论文、书籍并发表。
3.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搜集法。在广泛阅读作文教学理论书籍、世界日记书的基础上,寻找规律性的东西,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并进一步根据儿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展开更深层次的研究。
调查研究法。为了了解儿童习作的真实状况、儿童对日记写作的看法、实施中遇到的困难等做相关的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并进一步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
行动研究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提倡实践,如果孩子从三年级起,甚至从一年级起,他们整个班的所有日记都收藏起来,成为他们记录学习语文的轨迹,同时也是记录成长、记录历史的印记。并以“行走日记”带动学生的“听说读写思”,融思维训练、道德长跑、语言展示、能力提高、方法指导于一体。
个案研究法。将班级中班级日记、循环小组日记及儿童个体的私人日记作为一个个案例来研究儿童学写日记的规律、方法和成功的经验。
教育叙事研究法。参与实验的教师“讲述自己的故事”,再现自己的实验过程、教育生活,在叙事中反思,深化对日记实验的认识,提升原有经验,修正行动计划,探寻实验背后所隐合的意义、理念和思想。
七、预期研究成果
1.《儿童“行走日记”选集》
2.专著《儿童“行走日记”的实践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