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课文入手 拙笔也能生花

2018-02-23詹晓玲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火烧云生动课文

詹晓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专家、名师精挑细选之作,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这些课文语言丰富、生动、规范,布局谋篇独具匠心。凭借课文,学习作者的表达手法和写作技巧,潜移默化,可以提高写作能力,达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就谈谈如何巧用课文指导学生习作。

一、运用塔形图示,习得写作技巧

《颐和园》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文按照游览顺序记叙,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移步换景,过渡连接,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在指导学生写景时,我们可以设计篇章结构“图像”,利用这样的“图示”指导学生作文,在回忆生活片段、事物形象中能起到把深层结构的构思转化为表层结构的语言文字的支柱作用,学生构思成章快速,降低了他们的写作难度。

与传统教学相反,强调从整体开始,再由整体到段落,最后落实到句子。这种结构主义的构思训练就像建筑师盖房子一样,先设计好蓝图,由浅到深逐步学习,画好篇章结构图像,然后考虑如何开头,中间段如何铺叙,最后如何结尾,设置文章的情节点。从篇章结构的“塔形”图示上,学生就可看出《颐和园》一课的骨架,课文显得十分有层次,有条理,有轻重安排,有整体结构。他们动手写文章时,把观察“塔形”图示与理解课文结合起来,借鉴课文的表达方法,懂得了怎样去遣词、造句、组段、成篇,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课文中习得技巧,及时迁移,每段根据要求,可意随笔想,自由驰骋。如此写好比画家画画的技巧一样,先画一个大轮廓,然后添枝加叶,显出色调、线纹、阴阳背向,写出的文章自然会形象、生动、有血有肉。

二、迁移课文范例,巧设开头结尾

人们常常把文章的开头比作“凤头”,好的开头往往能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帮助读者尽快沿着作者的思路,了解文章的内容。如果开头不好,交代不清,就会使文章结构松散,中心思想模糊,读者不愿再读下去。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说:“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好像在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它。”小学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开头的式样,仔细观察这些课文的开头式样,对于我们写作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要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写好开头。一般来说,有这么几种格式:

1.开门见山,直入正题。

例如小学语文第八册《桂林山水》—文的开头: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开篇运用诗句开头,既点名文章的中心,引起下文,又说明我们来观赏的原因。开头把主要的人和事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毫不拐弯抹角,让人_看就知道你要写什么事,一语点题,十分痛快。

2.描写环境,渲染氣氛。

例如小学语文十一册《少年闰土》的开头: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课文的开头如一幅画卷,作者以景托人,以物衬人,烘托人物出场。既抒发了自己对景物的感受,又勾画了人物的形象,展示了人物的活动环境,营造了一种令人神往的气氛,给人留下许多悬念,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文章的题旨和内容。

3.倒叙开头,引起回忆。

例如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十六年前的回忆》开头: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课文开头先写出事情的结果,再回过头来写事情的原因和经过。它能使文章结构富有变化,造成悬念。运用倒叙,有较强的艺术吸引力,可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文章开头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读课文的同时,要引导他们多观察,多思考,潜移默化地去感悟,去体会,他们才会活学活用。

俗话说:“编筐编篓,贵在收口;描龙描凤,难在点睛。”写文章也如此,即使文章的开头再引人入胜,但如果没有一个精彩的结尾相配、效果一定不佳。好的结尾应该自然、清新,能收束全篇内容,显示主题,能引起读者的回味和深思,给人以绕梁三日的余韵。结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但也确有一些可供学习的方式方法,小学语文课文中形式多样的结尾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1.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例如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养花》的结尾: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实,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是对养花的关心;“有花有实,有香有色”,是劳动的成果;“既须劳动,又长见识”,是养花的意义。作者使用概括性的语言,总述了养花的情趣,回应了全文的内容,点出了全文的中心。

2.顺其自然。当止即止。

例如小学语文第七册《火烧云》的结尾: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哪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这篇课文以“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开头,紧接着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最后写火烧云下去了,文章也恰在这时候结束了,当止即止,没多说一句话,真是干净利索。这种结尾方式水到渠成,真实自然,绝无套话、空话,给读者以清新、朴实的感觉,增加了文章的魅力,使读者回味无穷。

3.提出问题,引人注意。

例如小学语文十二册《一夜的工作》的结尾:

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这种结尾,表达了作者的感受和激动心情。“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这一问句,充分表达了作者为有一位这样的政府总理而在世界人民面前感到无比自豪的感情,把读者的思路扩大到了文章以外。endprint

结尾的方式还有很多,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有人提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的标准。我们只有认真学习,灵活运用开头结尾的方法,习作水平才能逐渐提高。

三、品读课文字句,积累丰富语言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一篇文章在心中搭好了框架,接下来就靠语言来组织了。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其实写文章与建高楼大厦是一个道理,高楼大厦需建筑工人_块砖头一块砖头逐层建立,好文章需靠作者一句话一句话逐步完成。因此说,写好句子是写好文章的基础,要想把文章写好,就必须注意调整和修饰自己的语言。“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物,行而不远。”

要使自己的语言生动活泼些,富有表现力,有新鲜感,能正确、生动地表情达意,使它产生磁石般的魔力,并给人以美的享受,就必须“下苦功学习语言”。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不仅仅是学习故事,体味情感,更重要的是应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多读,精彩的部分还要多品味,直到能背诵下来,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并学会灵活运用。有的学生也观察、积累,但一到运用时,脑子里茫茫然,表达上词不达意、言不由衷,词汇十分贫乏、语句干瘪无味、句子干巴巴的,毛病百出,使人无法读下去。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平时在学习中对语言的理解运用缺乏足够的重视。

那么,怎样做到语言正确、鲜明、生動、富有艺术性呢?学过的不少课文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如:

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第七册《白鹅》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_块无瑕的翡翠。

——第八册《桂林山水》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第十册《景阳冈》

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第七册《鸟的天堂》

细读这些句子,不难发现,生动的语言往往都离不开“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式。我们在说话或作文时,并不是单用一种修辞手法,往往是集中的交叉和运用,这样能更充分地表达情感,使文章增辉添彩。凡是语言文字学得好,遣词造句能力强的人,他就能够灵活运用语言,就能使句子更活泼,使文章的表达更富于变化。因此,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从课文入手,指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规范的语言,反复咀嚼、品尝,掌握组词成旬的规律,不拘一格,广开“语”路,努力把句子写通顺、具体、生动。这样通过长期的训练,潜移默化,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逐渐加强,他们的语言仓库越丰富,说话或习作就越有灵活性,可以随时做出恰当的选择,正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话语来,为其作文准备好大量的“原材料”。

课文是孩子们最熟悉的,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文中蕴含的生动的习作方法,也正是孩子们最乐意模仿和接受的。因此,从课文入手,习得方法,拙笔也能生花。endprint

猜你喜欢

火烧云生动课文
描写生动 文质俱佳
《火烧云》的“变”
美丽的火烧云
火烧云
动物进句子生动又有趣
端午节的来历
火烧云
背课文
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何使表情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