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么想到做儿童“行走日记”这个项目
2018-02-23
一、我们思考:小学生习作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中,我们发现传统的习作教学一般存在以下问题:
1.儿童仅仅把习作看成作业,惧怕习作。
在传统意义上,儿童认为习作是完成老师和家长布置的作业,是被动完成指定内容的习作,因此有高达95%的儿童不喜欢。加之老师、家长以成人的标准来定义儿童习作的成功,用获奖的、发表的优秀作文来做儿童习作的榜样。有些家长在儿童还未上三年级就要让孩子上作文补习班,把自己惧怕作文的信息传递给儿童,让儿童也产生一种恐惧。同时,儿童对“为什么要写作”的意义认识不够,直接影响儿童学习写作的主动性、成就感。
2.教师依然是儿童习作的唯一读者和评价者。
按照传统的习作教学,儿童写完习作就交由教师评价,教师成了儿童习作唯一的读者和评价者。儿童不敢也不愿意把自己的习作拿出来与同伴、父母等更多的读者分享。根据调查,儿童一般在教师发下作文本后,仅仅关心自己作文的等第,很少有人认真阅读教师评语,并按照修改意见认真修改,教师也不再对儿童的修改之处进行点评。因此,传统的评价对儿童习作的进步影响不大。教师也认为批改作文是一项费时费力却收效甚微的“苦差事”。
3.儿童没有经历完整的习作过程。
“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儿童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而在实际的操作中,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儿童基础不一,习作耗费的时间很难统一,就安排儿童课外打草稿、修改,因此无法保证每个儿童都认真经历习作的过程,儿童写完作文就意味着习作的结束。就平时的日常教学研究来看,教师对习作教学的研究远远少于阅读教学的研究,甚至是严重的缺席,自己的心中也充满困惑,常常使得习作教学目标模糊、训l练层次错位、教学策略缺失,无法有效地帮助学生走出习作困境,提升习作能力。
4.作文教学缺乏科学的长效评价。
习作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写完一篇文章就评价一篇文章。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整个小学阶段,儿童在作文方面达到什么水平,具备哪些能力和习惯,我们没有一个科学、系统的评价。如苏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在三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中有“写日记”—项,但—直到小学毕业,也没有哪一项测试来说明学生有没有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哪些困难?他们需要哪些指导呢?怎样帮助他们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如果他们养成了记日记的好习惯,对他们究竟有哪些益处呢?无论是形成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我们对这些问题都缺乏应有的研究。
二、我们尝试:鲜活的个案——女儿的日记超千篇
2007年,我女儿上三年级,我有机会把自己的女儿作为个案来追踪研究。
我送给了她—本漂亮的日记本:“女儿,恭喜你可以写日记了。日记日记,天天要记,一天不记——”
“就会忘记!”女儿接过了话头,也接过日记本,却不大情愿接受这个任务。女儿的脸就是晴雨表,一看就知道。
“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你不用给我看,我绝不会给你批改、过关!当然,你愿意给我看,我愿意欣赏,绝不说你写得不好!”听了我的话,女儿有点儿放松。
“忙的时候,没啥写的时候,可以只写一句。有空时,开心时,愿意写的时候可以多写一点儿。”女儿总算点了点头。
接下来的日子,女儿在写完功课后写日记,写完后自己放进了抽屉。我也只是偶尔问问:“今天日记写了没有?”“写了!”女儿响亮地回答,证明自己完成了任务。“润物细无声”,有时看到一些好的事情,我无意中说一句:“这件事可以写进日记,以后回忆起来一定很好玩。”至于女儿写了没有,绝不追查。
“日记写了吗?”过了一阵,我随意地轻轻提醒。她一边答:“太忙了,没空!”一边似乎等待着我的批评。我知道过分苛求会适得其反,习惯的培养需要过程、需要鼓励、需要等待。“没关系,等有空时再写吧。”我说得轻描淡写,女儿有点儿惊讶。就这样,女儿的日记时断时续,我一次也没有批评她。但是日记的篇数在不断增加,甚至换了新本子。
女儿的日记真的不给我看。有时,我伸长脖子想瞄一眼,谁知她警惕性很高,连忙捂住本子用责备的语气说:“不许看,你说好不看的。”我只好忍住。
终于女儿愿意选一些和我们有关的日记读给我听。
阿婆来我家,我们全家一起玩“斗地主”游戏。第一局,爸爸当“地主”,他胸有成竹,却被我们打得落花流水。第二局,我当“地主”,我举棋不定,被攻得狗血淋头。第三局,爸爸自告奋勇当“地主”,他神机妙算,我们成了他的手下败将。第四局,我心血来潮当“地主”。我气势汹汹,却被“杀”得人头滚落……
女儿在我们玩完游戏后十分钟就写完日记读给我们听,看来她已经理解:生活中什么事都可以成为自己的日记内容。
参观世博会后,女儿直接用电脑写日记,一连写了五个片段三千多字,写下自己最长的日记。
有一天,我和女儿说:“女儿,给你的日记编号,看看写了几篇了?”
“写了103篇!”
“祝贺你的日记超过一百篇!妈妈带你去爬山,等到200篇还要獎励。”女儿很高兴地说:“回来就可以写爬山的事了。”“如果你愿意当然可以。”我也变得更加快乐:习惯的培养不是奴役,而是逐步走向自主。
到女儿上五年级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了“跨世纪教育的忠实守望者”——孙云晓的报告,回来兴致勃勃地告诉她:“女儿,孙云晓先生15岁起写日记,现在成为有名的记者、家庭教育专家。你现在才10岁,如果现在就坚持写日记,将来完全有可能超过孙云晓!”女儿的眼睛放光,微笑着使劲点了点头。
也许有了榜样的力量,女儿更起劲地写起日记。即使功课真的比较忙,她也会抽时间补写日记,叫她不要写了,快睡觉吧。“马上好!”她一边答,一边头也不回地写着她的日记。我暗自高兴:经过三年的培养,女儿已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当然,女儿的阅读能力、作文水平都不差,考场作文有好几次得满分,有几篇文章还发表了呢。endprint
“妈,我的日记已经四百篇了!”女儿骄傲地宣布!
“好!”我真心希望写日记的习惯伴随女儿一生。
小学毕业的时候,女儿的日记已写了1005篇。初二暑期,女儿编辑了自己的日记习作集《秋千上的童年》。在“序”中她写道:“它是我童年生活的见证,它拦住了一条名叫‘童年的正在流逝的大河。我爱这本属于我自己的书,不单单因为阅读此书就好像与一位亲密无间的好友追寻花园中曾经的脚印,更是因为阅读此书,我可以伴着童年的温馨,继续去发掘、去寻找现在生活的美好,去品味现实生活的甘甜。”
中学的学业较之小学紧张了许多,女儿依然坚持写日记,有时实在功课忙,就记关键词,等有时间了自觉补上。女儿初中成绩越来越好,到了高中学习成绩依然不差。我采访她写日记的感受,她娓娓谈来:“我得了本子,上面第一篇就写了:‘我要拿本子开始写日记了。那是我的第一篇日记。当时不管写日记有什么用,只是用来记录心情,缓解心情,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意思的事。日记写起来自由,没有忌讳,写的时候尽情宣泄,不需要有任何保留。我会与好朋友分享——有了生活交往,班里有许多同学因此也开始写起了日记。现在回去看老师,老师总会从抽屉里拿出日记,大家一起朗读、回味,常常笑成一团。这些日记,现在读起来感觉有意思,有趣而又温暖,同时感觉坚持力的重要。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
高三是女儿日记写得最多的一个阶段。“培养终生的自我学习者和自我管理者”,学生,不仅是运动员,也应该是自己的教练员。那么写日记,就是女儿自主经营的训练场:思考生活、缓解压力、琢磨学法、总结成败……日记,更是记录着这段宝贵生命的印记。高三一模考试,作文题为:“删除我经历过的任何一个瞬间,我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女儿写了考场作文《岁月笔端》:
犹记得十年前一日清早,晨光熹微,我步入那近乎岑寂却嗅得到些微灵动气息的书房。母亲抬起久久伏案的双目,从书柜抽出梅子涵的《双人茶座》。我津津有味地捧读三日,末了,饶有兴味地大声宣布:“我读完啦!”母亲闻后笑道:“若日后发现生活的珍贵瞬间,你亦可以悉心记录在案。”
于是,我便用笔杆开启了日记之门。
当我方以粉色的练习簿为第一册日记时,母亲是最可靠的鉴赏家。每成一篇,我定兴致勃勃地交与母亲,满心欢喜细看她微扬的嘴角。或在秀丽的字旁留颗精致的五角星,或在滚圆的拼音下写个方方正正的楷体汉字,或在可圈可点处划出屈曲的波浪线,真好像簇簇浪花拍撞心房,留下白色泡沫的窸窣碎语。母亲面色姰姰,话语徐徐,眸中总泛起兴致与期许。日记虽错误百出,但她也很是尊重我的文字,从不因追求完美,刻意增删一丝一毫。
随着年龄的增加,叛逆与不羁似乎使人不那么容易向父母敞开心扉,于是乎我便鼓动知交好友同我一道化情愫为文字。常是雨天的体育课上,当同学相对谈天、举棋对弈之时,我搬来椅凳与好友并坐,摊开纸笔,胸怀壮志,打算有一番作为。互换日记后,常悄悄耳语,随之阵阵捂嘴窃笑,引来他人莫名的目光。当帘外是风吹雨打,雷电交加,天幕已然一片紫黑时,我们的思绪愈加邈远,在纸页中留下众多跨越时空的绝妙传奇。电光火石的瞬间,寄予着童年不可言说的秘密,挥毫着年轻人不竭的想象,亦满足着心灵对交流言说的日益渴盼。
常说戏台之上“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而日记使一个个鲜活的瞬间连缀成个人的编年史,将时光锁进记忆的保险箱。乘着岁月,风光霁月无意间入驻我的日记,人中翘楚的警句佳意也渐与墨迹皓纸同住,包孕启迪着更远的未来。
每晚亮灯时刻,心中总泛起熨帖。置身“书似青山常乱叠”的书案,打开日记本的锁扣,在唯我独属的“如红豆相思”之灯火下静静沉潜,书几行文字,仿佛一生中最快意的时光。有时无名鸟婉转一曲摇篮曲,有时疾风骤雨拍打窗沿,有时对楼的灯火次第熄灭,只留我—人与纸笔交触之声。“两椅一几,我与老伴每日并坐,红茶咖啡,举杯齐眉,如此度过我们的恬静晚年。小辈常戏说我们是两老无猜。”将文字细心誊写,它们仿若有血肉与温度,合上笔盖,在心中遍遍默诵,方领悟周有光先生波澜后的淡然与人生况味。屋内通明,常隐隐觉到月夜有飞虫的舞动。“在人生,在世界,我们要站在光明处看黑暗,也要站在黑暗处看光明。”我的人生旋律中常有他人的乐思片段点缀,它们融入得那样完美和谐,融入我的骨髓,与我共品阴晴冷暖。
我总认为心怀日记的人从不惮将自己的文字示众,因其付诸笔端的无数风云瞬间是那样真实纯关。但其意义不啻人生历程的载记,亦在于由生活的体察思考而新生发的人事与瞬间。当翻开往昔岁月之时,这些瞬间复又进行记忆的重构与精神的过滤,或逗趣,抑或感动,其中确不乏成长。
瞬间的经历与再经历,将我塑成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
从跌撞的蒙童走向攀爬的顽少,日记必将陪伴我直至拄杖的耄耋吧,我想。
每每与好友分享这些平凡却又鲜活的故事,他们都鼓励我继续走下去。随之也提出了问题—_j塞是个案,对女儿有帮助,对学生有帮助吗?它具有普遍性吗?恰好,我始终任教小学语文园地,坚持在自己任教的班级尝试日记教学实践。
三、我们遐想:关于“行走”与“行走日记”
“行走”是科学的健身方式,有目标、有方法、有效果。它不仅是一种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快乐的学习方式。
“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以下几个注释:①步行;②古代指路程;③指旅行或跟旅行有关的举动;④行动,做、办;⑤能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儿童日记也是一种行走,一种出发。儿童从阅读文字出发,从探索世界出发,沿途就像旅游观光,看到美好的人、事、物、景,也會引发思考、遐思、记录,引发大家交流分享。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金矿”,每个学生都快乐地享受日记,享受成长。儿童在“行走日记”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快乐。“行走日记”是一种行动,只要在做,只要坚持做,那么就有收获。
“走”,现在不是“跑”的意思,从速度来看,它是一种慢慢悠悠地走、慢条斯理地走,仿佛牵着蜗牛去散步,这样才能看到好风景;从目的来看,这种走应该是一种“漫步”,没有功利,没有负担,不受约束,甚至漫不经心、自由自在地走走看看,读读写写。恰如竹子的成长,刚开始的4年时间仅仅长了3厘米,从第5年开始,以每天80厘米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仅仅用了6周的时间就长到15米。在前4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方米。儿童的成长不也是如此?不要担心你此时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人生需要储备!“人们通常不急于达到什么目的,反而可以很有把握和十分迅速地达到那个目的。”(卢梭语)endprint
“行走日记”就是这样记录儿童的生活,从作业到作品,从日记到日记书。它也是自由的、毫无功利的,却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观察、积累、言语运用的功效,反映儿童内心的快乐与成长。
“行走日记”,不是简单地在日记前面加上“行走”两个字,她究竟要走向何方呢?就让《儿童“行走日记”的实践研究》这个项目引领我在语文习作领域里开始新的“行走”吧。
四、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
有人说,日记是私密的东西,你把儿童的日记拿出来交流、批阅、指导,合适吗?
在大量日记体文学作品的阅读研究中,我们发现了答案。
《—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老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日记集,在他去世后,他的夫人瓦莱塔负责出版先生的日记,在序中讲明她对出版名人日记的看法:
我一直有一种愿望——甚至是一种需求——去了解那些令我感兴趣或打动我的作品的创作者,无论是画家、作家、作曲家还是科学家——他们的性格和生活的点点滴滴。我觉得,日记、书信和自传折射出的心理和情感的光芒不仅能让我洞悉某位作者其人:他或是写了一本书、提出了一种理论,或是创作了某一交响曲;并且,通过了解这个人如何生活和感受,我们可以更加接近他的作品,对作品的理解也随之加深。因此,当一名不同凡响的人物留下自己的日记或者自传时,我认为这些涉及他日常生活、精神生活以及思想的日记或自传“资料”应该加以出版,目的在于揭开这位名人神秘的面纱,并将这些知识与他去世后的工作联系起来。
一些人会出于对日记隐秘性的考虑而不赞成公开它……我认为应该让现在和将来的学生、他的人类学著作的读者,对马林诺夫斯基的内在性格以及他人类学生涯中最为关键的时期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拥有一种直接的洞见,这样做比将这些简短的日记束之高阁更具意义。
作家王开岭先生说:“我们虽有思考,也有私下的答案,但毕竟太孤独了,我们的精神和答案都太孤独了。我们需要和某种遥远的事物相遇,从而对自己的判断更有信心。”
儿童喜欢神秘感,自然喜欢阅读别人的日记;那么自己写的日记愿不愿意与大家分享呢?我们进行了调查,整理出儿童喜欢日记的理由如下:
1.因为我们从小到大的事都可以写在日记本上,长大以后可以看看自己小时候写的日记,也可以回忆童年的时光。
2.我每次把最有趣的事记下来,把当天的事情描述得很好。
3.我最喜欢写日记,可以把心里想说的话写出来,然后解除烦恼。我越来越爱语文了。
4.我喜欢自由日记,因为没有任何限制。
5.有趣、自由,可以记生活,记录自己的生命,记录童年有意思的分分秒秒。
6.用写日记的方式写作文,可以让我们写得更好。
7.我觉得日记是一种以写来表达感受和体会的游戏。
8.日记像食物,每天都要写。
9.日记像镜子,每天都会记录下自己的一切。
日记像一个家庭,可以将要说的全部宣泄出来,让自己忘记烦恼。
用心体会到的感受,永远是最好的日记。用心写出来的日记,没有差,只有好!
由此可以看出,儿童是喜欢写日记的,开始与人交流、沟通,在欣赏与对话中,他们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日记,以此获得认同感、快乐感。他们对日记的看法与名人的某些观点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叶圣陶先生认为:“日记写作的目的,第一是备查检。第二是助修养。还可以做练习写作的基础。‘多作原是学习写作的条件之_,日记是每天写的,最适合于这个条件。又,日记除了自己以外不预想读者,写作非常自由;所写的又都是自身的经验,容易写得正确明了。”
周国平先生认为:“第一,日记是岁月的保险柜。每个人都只拥有一次人生,而人生是由每天、每年、每个阶段活生生的经历组成。……记忆是不可靠的,如果有日记作为依凭,即使许多年前的细节,也比较容易在记忆中唤醒。在这个意义上,日记使人拥有了一个更丰富的人生。
第二,日记是灵魂的密室。人活在世上,不但要过外部生活,比如上学、和同学交往。而且要过内心生活,内心生活并不神秘,它实际上就是一个人与自己进行交谈。人必须学会倾听自己的心声,自己与自己交流,这样才能逐渐形成一个较有深度的内心世界,而写日记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
第三,日记是忠实的朋友。每个人还可以拥有一个特殊的朋友,那就是日记。一个人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他仍会有寂寞的时光,但不會无法忍受,因为有日记陪伴他。在隐私权受到法律保护的社会里,日记的忠实还表现在它不会背叛你,无论你对它说了什么,它都只是珍藏在心里,决不违背你的意愿向外张扬。”
《一年通往作家路》的作者玛丽昂·伍德曼说:“我的日记像一面镜子,在其中我可以看见并听到那些充斥在日常经验中的真谛的回响。”“我的日记是一些零星拾遗:我从一天当中拾获的遗珠,就相当于我在瑞士酒庄漫步时捡到的采摘后遗下的葡萄粒。”
冯骥才先生在《表白的快意》中说:“心灵渴望表白”“受不住永远的封闭,永远的自知、自解、自我安慰。它要撞开围栏,把这个‘真实的本质袒露给世界……”
这些言论、调查,都坚定我们以“行走日记”为项目做进一步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