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思维导图之力 提高练笔有效性
2018-02-23鲁月芳
鲁月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大篇幅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而课堂小练笔恰好能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但小练笔环节的指导常常过于随意,流于形式,学生无从下手。因此,如何捕捉课文中的训练点,如何将读写完美契合,巧妙运用小练笔,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实践研究,笔者发现思维导图有很强的逻辑性,能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形象,学习语言技巧,同时也能拓宽学生思维,能有效架起读与写之间的桥梁。
什么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自然表达形式。它把注意的焦点设置在图的中心
中央图形上,并由此开始,把联想和想象所产生的思维结果(文字或图形),作为与中心图形相关的一级子中心用随意的线条将其与中心相连,作为一个分支。一级子中心可以成为下一级联想和想象的起点。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看作是一种放射型的图形化的思维工具。这种直观形象的“画画”方式利于思考、便于探究和联想,十分适合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能够很好地激起他们的兴趣。
思维导图在练笔过程中能起到的作用至少有三个:1.培养我们发散思考的习惯;2.迫使我们进行发散思考,并把发散思考的内容具象化地表达出来;3.把一堆元素用关键词的形式排布在一张图上,让我们更容易找到其中可能的关联,从而找出创意。
一、无中生有——导出“练点”
(一)借图导“结构”
中年级开始,就要学习谋篇布局,因此,要让学生在阅读教學中学会构段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学会模仿,并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小学阶段构段形式主要有并列式、总分式、承接式和因果式。思维导图的直观性能帮助学生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判断、整合、理清结构脉络,对学生写作的谋篇布局、有条理地表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学习《秦兵马俑》这篇课文的3-7自然段,其实包含着总分结构:第3段总写兵马俑个性鲜明,4-7自然段具体描写各种类型的兵马俑。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图1)展开了生动、有趣的教学。
这样借助导图,学生知道了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明白了课文是怎么写具体的。接着,让学生模仿这种总分的写法,会更一目了然。
(二)借图导“空白”
小学语文课本有许多经典文段,紧扣课文内容,扩展、补白、改写,不仅是练笔,更是对课文内容的丰富和细化。思维导图的特点是直观性强,能快速地帮助学生对段落的结构进行分析、判断、整合,从而寻找到有效的练笔点。比如学习四上第一单元《观潮》这篇课文时,对钱塘江潮的描写入木三分,但作者高明在还有一条隐线——人潮。人潮的描写同样起伏跌宕,从昂首东望到人声鼎沸,其实人潮的精彩不逊于钱塘江湖。然而,钱塘江潮汹涌而去,文戛然而止了,但人潮还在“波涛汹涌”呢。于是练笔来了'潮走后,人潮的表现又会如何?教学中,可以用导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图2)
可以看到图画比语言传递的信息更为形象、直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图画,使语言与画面融为一体,图文结合、以图解文、以文释图,能生动准确地反映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收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积极效果。
二、有的放矢——导出“切点”
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喜欢安排一些小练笔。例如,课堂中老师会经常问:“你想对其中的主人公说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然后给学生几分钟的练笔时间,接着一个个读读自己的话,让大家学习学习。这样的训练目标往往比较模糊和淡化,我们发现学生写出的往往是一些不痛不痒的套话,让人不免觉得这样的练笔有些多余,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真正有效的训练在于每次练笔都有一个明确、具体而又单一的目标。借助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练笔的目标。
如《全神贯注》课后练笔:用一段话描述一种状态,比如歇斯底里、悲痛欲绝等。这样的练习要求比较空泛,学生不知该如何下笔。其实课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点:在描写罗丹全神贯注时用到了很多“看到了+联想”的句子、可以把目标定位在学习“看到了+联想”的描写方法上。教师用思维导图(图3)进行了提示:
可以让孩子尝试使用“看到、听到+想象”这样的形式进行描写,目标切口小了,便于学生操作、练写。小练笔不同于习作,它是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切忌写大写全。
如《卡罗纳》课后的练笔:卡罗纳遭到了失去母亲的不幸之后,回到了学校,周围的人都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卡罗纳的爱:老师预先叮嘱学生要注意言行,并鼓励他,拥抱他。我似乎看到了围观的人议论纷纷的情景,我想把它写下来。这样的练习要求比较空泛,学生不知该如何下笔。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既然是写围观的人议论的情景,那就离不开人物语言的描写,因此,可以把目标定位在“写好人物语言”上。为了避免提示语的位置单调乏味,教师用思维导图(图4)进行了提示:
四上第一单元第四课《火烧云》中的第三、四、五自然段描写了火烧云形状的变化,课后小练笔的要求是:“我要学习课文的描写方法,写一写烟花的变化。”如果这样要求,会给学生带来负担,如何写无从下手。可以对三个自然段进行比较阅读,重新定位目标:“按照烟花的出现、样子、变化、消失来写一写烟花的变化。”指导的过程如下:
首先,请学生比较三个自然段,发现三个自然段的相同之处,再发现每个自然段特有的描写之处;接着,利用思维导图(图5)引导学生将看到的烟花变化写出来。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作者用了“动作、神态+联想”的方式能,看到的物品的样子写得很生动。在此基础上,展示烟花的视频,引导学生从出现、样子、变化最后消失来观察,会分别看到哪些,并用导图的方式画下来,借着导图练写一个片段。这样的小练笔和课后的要求相比,明显降低了难度。
三、自力更生——导出“仿点”
练笔前,教师引导学生先将练笔的内容绘成思维导图,再进行写作。这样,画图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活动积极参与的过程,能充分调动学生平时的阅读积累,形成有系统、有层次的写作结构图示、使他们的构思在思维导图中呈现出有形的思路。有了“骨架”,再往里面填充“血肉”,练笔便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隋。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白鹅》—文,整篇文章采用总分结构,从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三方面具体描写了鹅的高傲。其中第四自然段,作者运用对比、比喻、拟人的方法既生动又具体地写出了鹅步态的高傲。
教学时,可以这样引导:第一步,教师和学生一起学课文,共同绘制了如下导图(图6),为写作做铺垫。
第二步,指导学生一起画思维导图,理清思路。练笔前画导图有助于梳理头脑中的材料,变成自己的“学习导图”。《白鹅》的第四自然段是个非常值得仿写的段落,上课前选取了鸡走路的视频,让学生模仿该段的写法练写鸡的步态。练笔前,学生得先把自己的思路用导图的形式画下来,关键词的选取既可以用书上的好词,也可以是自己积累的词语。接着,学生进行自主绘图。在绘图过程中,有的学生能发散思维,创造性地进行绘制(图7、图8)。
第三步,借助导图,巧妙进行模仿。由于事先理清了思路,学生写起来也就得心应手。
片段一:公鸡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母鸡相似,但母鸡迈着小碎步,悠然自得地走着;公鸡走起路来昂首挺胸,大摇大摆的,颇像解放军接受检阅时迈的正步。它常耀武扬威地走着,看见有人走过来也是横冲直撞,似乎目中无人。
片段二:母鸡的步态可优雅了。公鸡的步调极快,有局促不安之相;母鸡走起路来则慢条斯理,十分悠闲,像走模特步的女子。它很胆小,看见公鸡走来就连忙让路。
笔者曾经在两个班做了一个实验:一个班用了思维导图,另一个班没有用思维导图。以下是练笔后的数据对比: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借助思维导图进行仿写,不但能很好地掌握文章结构,而且能帮助学生把小练笔写得更有条理、更具体生动。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重视读写结合,在阅读课上挤出时间让学生动笔,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而且也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使用思维导图,不仅使学生的写作构思更清晰化、可视化,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形象,学习语言技巧,同时也能拓宽学生思维,能有效架起读与写之间的桥梁,使学生释放出各具风格的创作魅力,让阅读练笔指导更见实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