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爱”为教学导航

2018-02-23景玉香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11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感性语文课程

景玉香

新课程标准第一次系统的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综合地体现在语文课程结构之中,多维、立体地建构起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和传统的教学目标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突出强调对人、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强调对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所以,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充分注意到情感教学的渗透,让“爱”为教学导航。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意识地开展情感教学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作一些努力和尝试。

首先,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语文学习是一种感性学习,调动的是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其首要的前提是要让学生积累足够的感性经验。一般而言,经验的积累来源于两个方面:间接经验的积累和直接经验的积累。作为在校学生而言,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绝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之间往来,要说有观察自然或者理解人际交往、社会关系等等的直接感受,那是非常有局限的。所以,他们经验的积累,主要来自间接经验。而获得间接经验的途径就是大量的阅读。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学生课外阅读的范围包括:“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庄子》等;小说如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沈从文的《边城》,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莫泊桑、契科夫的短篇小说等;诗歌散文如郭沫若的《女神》,朱自清的散文等;剧本如曹禺的《雷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还有当代文学作品以及文学理论著作等等,要求阅读的范围非常广泛。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借助语言这个载体来表情达意的,而语言活动是人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任何一种语言形式背后都跃动着一种生命形式。学生阅读一个个文本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学生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这种过程在学生一生的成长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体验和积累。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思想体系和基本成形的价值观,需要这些丰富的人类精神财富来做精神食粮,来提升自己对情感的体悟和激发。所以,应该引导、鼓励、甚至通过必要的手段布置学生大量认真地阅读内容健康、思想积极的课外作品,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以便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中涉及的情感教学。大量阅读就是理解文本不可缺少的铺垫,也是积累情感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其次,营造一种浓厚的人文环境。环境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缓慢但绝对重要,不可忽视。比如我们学校现在提倡的“爱”的教育,全校师生共同营造一种“大爱无疆,共建和谐校园”的校园文化氛围,就是一种最富人文性的良好导引。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绝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授业解惑过程,更是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学习交流、探讨活动,是一个双边的生命运动过程。正因为语文课程蕴涵着这种对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探索,所以,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尊重学生的思想及其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同样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重要内涵。比如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语文实践活动、选修课程的多样性、自主性等等,都体现出了一种高度的开放性,实际上就体现了这种人文性的内涵,体现了对学生独立个体、独立人格的充分尊重。所以,教育者应该充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变教法,还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自主权,让他们体会学习活动中的主人翁感觉和主动学习所带来的成功体验。

再次,作为一堂具体的语文课而言,要找准解读文本情感的切入点。课堂教学,都是依据一定的文本作为载体而进行引导和交流学习的,情感的体验不是盲目的,不是漫无边际的,一定要有一个具体而微的感性东西来引起学生的共鸣。作为老师,在备课时,我的理解就是考虑根据学情去找准引领学生感情的突破口。如学生对《荷塘月色》一文的学习,散文的语言美可以借助诵读和老师的引导去加深理解,借助对具体词语如叠词的品味去赏析;意境之美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形象再现月下荷塘那如诗如畫的朦胧之美、婉约之美;但对作者在观感荷塘月色时那种隐忍的复杂的感情,并且在景物描写中的含蓄流露就不是很能理解。这个时候,就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那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把人物还原到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去,换位思考,感悟心理。《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值“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所以作者在难得清闲的短暂时间面对如此的美景和心灵的解脱,必定是有喜悦,但人不可能脱离现实而存在,所以这种喜悦是有度的,是淡淡的;但其中有着挥之不去的哀愁,这种哀愁是民族的,是朦胧的,是对前途的未知和无奈,是隐忍的,因而还是淡淡的。这个切入点就是让学生具体理解文章主旨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来源。

总之,教无定法,只要在教学过程当中,用“大爱”导航,注意到对情境、情感的运用,能让学生和文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达成情感共鸣,对语文教学而言,就会在学生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艺术的熏陶和审美的目的,激发提升健康的情感,反之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培养,一举两得。endprint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感性语文课程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荷塘月色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荷塘月色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感性理性不拔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