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法探究
2018-02-23梅斯帆
梅斯帆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必修第三册梳理探究模块的一个专题,这一专题是针对“阅读鉴赏”提出的,意在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正确解读文本与独立思考及变通分析问题的能力。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点,而读者在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审美品味等方面的差异性及文学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多样性、模糊性为个性化解读提供了土壤。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和谐氛围。提供阅读舞台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所以教师应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提供一个自由的舞台。
教师手持教科书,傲立三尺讲台唱独角戏的时代早已远去,教师要走下讲台用亲切的教态去架起一座交流的桥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在课堂上,老师要创造和谐的氛围,允许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允许有不同的理解思路,允许有不同的观点看法,从而实现师生平等对话。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敢于向教师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要允许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阅读要求的多样化,阅读内容的生活化,阅读感受的差异化,要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我们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使他们有反复思考的余地。面对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甚至是偏激的理解,我们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给他们以充分的肯定与信任,在鼓励与赞扬的基础上和他们进行探讨交流,引导他们与文本对话,与心灵对话。如此,学生的阅读激情会被进一步激发,阅读个性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
二、激活学生的思维,倡导个性解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形为,个性化阅读需要学生拥有“多思善疑”的品質。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能力和习惯是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给学生带来的是思维的封闭性、僵化性及依赖性,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书上的观点及老师的讲解,没有批判意识,不敢大敢质疑,缺乏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疑者,觉悟机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师要用尽一切手段,激发他们的思维,鼓励他们大敢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想象和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拓展文本的艺术空间,解读出属于自己的“哈姆莱特”,从而培养他们“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阅读思维习惯。只有思维打开了,学生的阅读个性才能得到有效的张扬,才能真正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人教版语文第三册《祝福》的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一题“讨论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和第四题讨论电影对“祥林嫂怒砍门槛”的情节改编是否合理,都是在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一旦打开,便让人惊喜连连。有一位学生在读到“我”与短工的那段对话时,认为把“老了”和“死了”两词对调位置后更准确,理由是“老了”是婉辞,出自“我”之口,既符合“我”作为知识分子的身份,也能表达“我”对祥林嫂的尊重,而“死了”一词,过于直白,出自短工之口,也与其身份相符。这样的解读自然赢来了阵阵掌声。
三、促进互动阅读,获得人生感悟
互动阅读即“对话的生成”,其核心是“三维”互动,即学生、教师、文本(作者)的互动。阅读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学生、文本三方整合的信息系统。与之相应的教学模式必然是教师、学生、文本的三维互动。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是以“张扬学生个性”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的,但并不意味着老师把课堂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老师必须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走向文本,深入内容,与作者、文本展开跨时空的对话,实现心灵的碰撞、感情的共鸣,老师要抓住一切有利契机,努力在引导的基础上,把阅读、评价的权利交给阅读的主体,让学生在发现、探讨、争辩中将“理解”汇拢、交流,求同存异,张扬个性。
例如,我在教《孔雀东南飞》一文时,提出“造成刘兰芝爱情悲剧原因是什么”这个探究题,让学生表达自己独具个性的看法。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认为刘兰芝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兰芝自请遣归,有的学生认为是焦母的恣意虐待,有的学生认为是焦仲卿的软弱无能,有的学生认为是焦刘两人性格不合,还有的学生提出了“门第说”,有的学生提出了“无子说”。同学们见仁见智,针锋相对,各持己见,甚至双方争得面红耳赤。这时,老师就应该把学生的看法“聚拢”,与学生一起交流、讨论,让大家互相学习,让思想在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在深入研究和兼容并举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通过互动阅读,学生们认识到焦刘二人的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复杂的、立体的,既有社会的原因,又有家庭的、个人的原因,可以说追求爱情幸福和封建礼教发生了冲突,这就决定了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命运。而这样的认识,是“互动阅读”的结果,是“个性化解读”后享受到的精神大餐。
文学作品的解读是多元化的,文学欣赏是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在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时既要用情体物,入书知玄妙;又要深思明辨,出书有见解。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个性化的行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