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徐来 静待花开
2018-02-23何婷
何婷
“清风徐来,静待花开”。走出校门,到双流听教育大家讲课,方顿悟教学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情,它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老师滔滔不绝的、海量的、面面俱到的知识传授,就能让学生接收、领会、应用,而关注学生,以生为本,启发、交流中,静待,花自开。
经过紧张密集的高三教学,再进入新一轮的高一教学,满以为教学将更舒缓,更具人文情怀。但当面对繁多的教学内容与相对较少的教学时间,教学不可避免地变得紧锣密鼓起来,仿佛还是高三。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我深深懂得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大密度的知识传授与高强度的试题训练即挤占了大量的时间,又让学生无法消化、反思与总结,这样的教学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师生就都无一幸免地陷入焦躁之中。本次外出的听课学习,不仅仅是去学习学科前沿的知识,而是能走出学校把自己再变成学生,让我重新审视我以前的教学,以期重回教学的本真。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四川师大李华平教授,在学生朗诵中开始了他的《关雎》教学。学生朗读完后,李教授笑着柔声地问:“诗中描写了哪两个人物?”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淑女”“君子”,李教授接着再问:“什么样的女孩子才能称得上是‘淑女,才能称得上‘好逑(好配偶)呢?”,因上公开课而略显有些紧张的学生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学生纷纷答出自己的答案:“窈窕”“美丽”“文静”——李教授先肯定了同学们的种种想法,而后缓缓提出:“仅仅这样吗?同学们把文中描写女子动作的句子找出来,阅读思考,从诗中还能看到女子怎样的特点?”学生一一找出“参差荇菜,左右流(芼)(采)之”,学生很自然答出“勤劳”。教授再问:“文中真的有‘美丽的意思吗?”引导学生再次明确“窈窕”为“文静美好”之意,由此总结几千年前“淑女”的特点:文静、美好、勤劳;古人注重的“好配偶”在品质而非外表。“那么写女子的手法呢?”反复(重章叠句)。李教授让学生再一次齐诵这一部分内容,学生的诵读就显得更婉转而深情。
简单理解完“淑女”,接下来,李教授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谈什么人才称得上“君子”,学生谈了很多《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认知,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文质彬彬”“君子固穷啊”“君子喻于义”“君子泰而不骄”……再在教授的引导下,回归文本,在诗中找出描写“君子”的动词,“求”“寤寐”“辗转”“琴瑟”“钟鼓”,引导学生“琴瑟”“钟鼓”名词作动词弹琴鼓瑟、敲击钟鼓;“友之”“乐之”意动使动“以之为友”“使之快乐”文言知识的学习就这样在学生主动思考中自然生成了。“男子追求女子千古相同,但求而不得,‘君子是怎么做的呢?可以看出君子应具备哪些品格?”陆陆续续地,学生的“懂礼”“上进”“高雅”“文质彬彬”“聪明”——词语一个一个出来,再次总结“君子”及写“君子”的手法,学生理解得深刻而准确。以例代教,教是为了不教,在李教授的教学中生动而自然地体现出来了。
李教授继续问:“男同学们,你们得到怎样的启示呢?”孩子们七嘴八舌,青春期男女孩子的恋爱观爱情观在教学中潜移默化深入学生心中。真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学生思考充分后李教授接着问:“诗中也教了女孩子应该如何恋爱呢!”同学们有些迷惑,教授继续引导说:“同学们再回到诗中好好读读文中淑女动作行为,体会其深层用意。”再板书明确:“流”——获取;“芼”——挑选;采——采摘。学生在羞羞答答中,得出“仔细挑选”“慎重谨慎”——李教授微笑着要求学生再读《关雎》,思考教材选此文的目的,深入理解后的阅读,学生读得郑重而深情,文章的主题、艺术的手法、人生的哲理,尽在其中。
最后一问:“同学们,这篇以爱情故事为主题的诗,为什么要用‘睢鸠开篇?”学生从手法“比兴”,到情感“祝愿”,答案准确,回答轻松。“所以,《詩经》以《关雎》为首篇,满含着祝愿,祝愿人们如‘关关雎鸠,幸福美满,老师也以这首诗祝愿你们!”课堂在温馨中结束。
统观李教授的诗歌教学,没有如临大敌的诗词解释,没有枯燥干瘪的内容分析,没有艰深奥妙的手法阐释,更没有花里胡哨的活动设计,但诗中重要的实词、内容、艺术手法、诗人情感主旨这一切都在学生自主的阅读理解讨论中、在老师的静心等待、微笑鼓励、娓娓道来中,水到渠成。
李教授的这节课让我反观自己的教学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否会有引导技巧不够,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会有担心时间不够而减少了学生思考消化总结的环节;是否会有为了赶进度而教学,而忽略了学生实际;是否会有替学生包办,而让学生越来越缺少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李教授用这节课再一次诠释了教无定法,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任何一位老师都应该思考我的学生学的怎么样,而不是我教的好不好!
“清风徐来,静待花开”,教学当如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