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细节描写”提升习作质量
2018-02-23施裕荣
施裕荣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南山中心小学 福建 南平 353021)
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有促进作用。运用好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深化文章的主题。
在小学生的作文中很少看到“细节描写”,多年的教学积累发现多数学生不知道也不会进行细节描写,更不知道在作文中抓住哪些细节来进行描写。学生在习作时表现的这种差异以及不同的题材中“细节描写”的差异,不得不让我们教师引起重视。为此,我作了一些探究。
写景的文章。在写一处景物时,除了抓住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来写之外,有不少学生就不会把景物写的很具体。其实,还可以写自己想到的、感受到的,静态的和动态的,如在习作《参观石马坪遗址》一文中,有的学生对坪上的花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绘,颜色——白的像雪、粉的似霞……形状——有的像……有的像……,把“石马坪”遗址写成了一个大花园,而“遗址”并未突出,那种历史的痕迹并未留在读者心中。然而遗址正是石马坪的内涵,你站在遗址的城墙边、门口、小桥上……时,你想到了什么?你的描写是否把读者带入到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启发引导,有的学生修改后写道“踏着方砖,抚着城墙,不觉走进了那两千年前的古城,城门由威武的士兵把守,农民们肩挑自己种植的农产品步履匆匆,小贩们大声吆喝,一派繁忙的景象。”这样的描写就给文章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抓住某一处景色的特点来写,才能够使文章深刻。
写人的文章。写人的习作对小学生来说需要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一个人的品质。而有的同学在写到这类的文章时,就喜欢在主人公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雷锋或者是其他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来,让读者一看就知道是胡乱编造出来的,让人感到无动于衷。文章中的细节是从生活中来的,是靠我们平时细致的观察选取来的,而不是凭空编造出来的。抓住哪一个细节来写才最能突出文中的人物呢?我节选了两名学生的习作,一人写的是一名农民工替忘记带钱的老奶奶付车费。这名学生把农民工的外貌很详细地刻画了一番,还把售票员进行了一番丑化,但读来并未耐人寻味,细细品来,似乎缺少了什么,后来我让这一学生对这名农民工掏钱、付钱的动作以及对那一元钱进行细节描写,皱皱巴巴的一元钱从农民工略显肮脏的衣服袋里掏出来,这一人物,当时的情景便感到就在我们眼前。另一学生写他的爸爸,是想说明他爸爸爱好上网。文中选取了一件他爸爸烧饭把电饭锅烧坏的事来进一步说明爸爸对网络的迷念。读后,让人觉得不真实,后来和这名学生探讨他家现在使用的是什么电饭锅?他说是新买的,而且是智能化的,是他爸爸在网上搜寻的。我建议让他对他家的新电饭锅进行细致地描绘,突出它的智能化。让这只电饭锅成为文章的线索,成为他爸爸爱好网络的代名词。以上的两篇作文正说明细节描写对文章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现在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抓住细节来进行描写。而这正是我们语文老师急需去解决的问题。
写事的文章。细节要“细”,要以小见大。描写时要紧扣全文,使细节描写和与整个故事的情节紧密结合起来。下面就选取一篇看图作文《母爱》来谈一谈。题中给出了六幅图片,分别是“送别”、“期待”、“辍学”、“教诲”、“发愤”、“成才”。这篇文章说的是一位母亲送儿子去求学,并期待着儿子学有所成。可是,儿子却中途辍学回来。母亲很伤心,她熄灭油灯,让儿子在黑暗中写字,同时自己在黑暗中烙饼。结果,儿子的字没写好,母亲的饼却烙的和平常没什么两样,儿子深受教育,重新踏上求学的道路。几年后,儿子终于成为国家的栋梁。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后,让学生对每一幅图进行合理的联想,想象送别的难舍难分,期待的望眼欲穿,辍学的伤心欲绝,教诲的刻骨铭心,发愤的洗心革面,成才的“涕泪满衣裳”。接着引导学生在这六幅图中,哪一幅进行细致刻画更为感人?为什么?经过激烈的讨论,认为“教诲”应作为重点来写。这样才能促使儿子发愤。那儿子发愤的动力究竟是什么呢?是母亲的饼烙的和平常没什么两样?应该抓住什么来详写?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知道了一篇文章的最主要的部分要细节描写。有学生说道:“灯亮以后,儿子跪下了”我追问:“为什么跪下?”“跪下说明儿子痛改前非的决心。”生答道。此时,还可以写什么呢?“儿子看到了饼,看到了母亲期待的目光,看到了母亲头上的白发,看到了母亲破旧的衣服,看到了母亲食物的粗劣……”这才是儿子跪下的原因,才是儿子发愤的原因,才是儿子成才的原因。可见,抓住这样的细节进行描写,使文章多么感人。
当然,细节描写可以说是一种写作技巧,不同的文章,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体裁,应抓住哪一个细节进行描写,还需要进行写作的练习,进行习作的指导,进行美文的鉴赏。更重要的是在平时的习作中,我们要以“细节描写”来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丰富学生的习作评价体系。这样,学生在习作时就会为此进行思考,为此去构思,写出细节,提升习作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