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盲”现象成因初探及其应对

2018-02-23郑丙沛

西藏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课程

◆郑丙沛

一、生活中的“地理盲”现象

盲,在汉语里面有看不见东西,对事物不能辨认的意思。“地理盲”是网络上对那些缺乏基本地理学科常识人群的一种“谑称”,这类人通常“不具备人地协调观念”“缺乏空间感”“没有区域概念”“无野外生存能力”[1],甚至是“不了解中国的行政区划”“分不清青岛和青海”“拿着地图也会迷路”……“地理盲”现象的本质是地理学科素养的缺失。所谓地理学科素养是指学习者通过系统地理课程学习后所形成的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情感、地理观念、地理思维、地理方法、地理技能等构成要素。[2][3]“地理盲”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其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探寻“地理盲”现象的成因对提升全民地理学科素养,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地理盲”现象的成因分析

1.中学阶段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

地理课程早在20世纪初就被纳入了我国国民教育体系,有近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但时至今日,素质教育已开展多年,中学各学科之间并未实现地位平等。地理学科不受重视,以致很多人认为地理是无关紧要的“副科”“小学科”,无法与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相提并论,这种对地理学科不够重视的情况,在初中、高中阶段都有所体现。例如,在初中阶段很多省份不将地理列入中考考试科目,而只作为会考科目,在初二进行会考后,初三就不再开设地理课程,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初中生的学习负担,但直接压缩了地理学科的教学课时、课程内容和学习时间,极易误导初中学生,传递给他们“地理课程并不重要”的错误信息。在这种学科地位不受重视的环境下,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根本无法保证,对培育学生地理学科素养也大打折扣。此外,在新高考改革前,我国高中普遍实行的文理分科制度也容易造成对地理学科的不重视。文理分科就是根据文理不同专业分科教学,地理在这一过程中被划归为文科专业。分科后选择理科专业的学生不再需要学习地理课程,高考时也会不考地理,直接导致理科生没机会学习地理课程,加之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大,可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少,很多理科学生没时间、精力进行课外自学,因而在基本地理学科素养方面易产生“盲区”。

2.地理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地理盲”现象的产生与中学地理教育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有着直接关系。地理学是一门极具综合性与实用性的学科,开展地理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具有综合思维、正确的人地观念和较强生存能力的公民。《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地理课程要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生存能力。通过中学地理课程教学要帮助学生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4]由此可见,地理教育不只是地理理论知识的教育,还应包括地理实践、地理应用等部分的教育。但实际上,受区域发展差异、师资水平、教育理念等因素影响,很多地区的地理教育还停留在“知识本位”阶段,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地注重理论知识、地理现象,对于地理技能的关注不够,忽视了学生地理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地理空间能力、地理实践能力等),导致很多学生认为地理是一门“书斋学科”,无法体会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和生存价值。另外,很多地区的地理教育缺乏有效的“第二课堂”形式,很少开设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实践活动,导致学生不能在实践中形成最直观的感受,对地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因此,生活中常出现“拿着地图也会迷路”的情形也就不足为奇了。

3.个体地理学习意识与方法存在问题

地理学是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属性的综合性大科学,与数学、物理、生物、化学、历史等学科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对数学运算、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空间想象等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在自然地理模块),因此高中地理也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5]地理学的学科特性极易让高一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另外,受考试机制、学校氛围、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了放弃地理学习而“破罐子破摔”想法。不当的学习方法也是诱发“地理盲”的一大原因。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能提升学习效率,还有助于培养专业兴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地理课程学习不仅是一个知识量的积累过程,也是一个实践与运用的过程。一味地依靠机械背诵掌握地理知识,通过大量“刷题”来提高应试水平,这种学习方式应对升学考试虽有一定效果,但实际上对知识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并未建立起系统学科框架和理论体系。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很难保证所学地理知识与技能的长期“存量”,加之缺少学以致用的意识和条件,想要在本不坚实的基础上有所“增量”也就更加困难了。

三、关于消除“地理盲”现象的几点建议

1.抓住发展新机遇,提升地理学科地位

2017年9月,新高考改革方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施行。新方案不仅取消了文理分科,还给了地理学科在高中阶段重新“翻盘”的机会。根据2014年率先进行改革试点的上海、浙江两地经验来看,地理成为了自选等级考试中最热门的学科,地理学科的开课量和选考学生数量明显多余其他学科。为适应这一新局面,很多省市纷纷酝酿将地理学科重新纳入中考科目。在此背景下,学校和地理教师群体应审时度势牢牢抓住这一机遇,积极探索新背景、新需求下的地理教育和课程改革。首先,要注重学科宣传,提升地理课程地位,转变学生和家长对地理是“副科”“小学科”的刻板意向,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地理学科在学生学业和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在师资配备、课程内容、教学课时和学习难度等方面应做出相应调整,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将更多学生吸引并留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课程中。再次,要拓展地理学科素养提升途径。通过整合中小学、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区组织、公益团体、行业协会等多元主体,开展教育论坛、专题讲座、社区活动、研学旅行等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地理学科素养,弥补地理素养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短板。

2.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推进课堂与课程改革

地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综合性科学。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即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地理概念和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生存能力,更好地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时,要树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意识,不仅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地理技能、生存能力。其次,注意整合教学资源,拓展第二课堂。充分利用地理园、地理实验室、校园气象站、地理活动室、校园天文台、校园绿化带等校内资源,以及学校周边的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文化馆、展览馆、科技馆、天文台、旅游景区及各类工矿企业等社会资源,让地理课堂由单一的教材、课件延伸到更为广阔的时间与空间,使课堂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元、灵动。再次,学校与教师还应积极探索地理课程改革,适量增加实验探究课程、野外考察课程、社会调查课程等内容,并通过定期组织地理模拟实验、地理野外考察、地理社会调查等活动,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地理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进而起到提升和锻炼个体地理实践能力的目的。

3.提升地理学习热情,优化课程学习方法

“地理盲”并非绝症,消除“地理盲”,首先要有信心。中学生要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树立信心,克服地理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地理学虽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但并不意味着不可征服,只要对学科、教师有足够的信心,配合扎实的课前内容预习,课上积极与老师和同学互动,课后开展复习巩固,完成地理课程学习和提升成绩都是可以立竿见影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持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也是消除“地理盲”的重要方法。学生可以积极参加地理选修课程、地理兴趣小组来培养自己的地理兴趣,还可以利用寒暑假、周末时间参加校内外专业团体组织的各类野外考察、社会调研,通过“体验式”学习来感受地理科学的魅力,检验自己在课堂中所学,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把探索世界的强烈欲望转化为课程学习的不竭动力。在学习方法上,对待不同的地理模块应有所区别,有所侧重。自然地理模块采用理解重于记忆的“偏理科”学习方法,侧重于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的理解运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发散性思维;在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模块则应采用“偏文科”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在厘清知识间的联系,建立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学会总结和知识的迁移运用。

扫除“地理盲”现象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提升公民地理学科素养,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部门、学校、教师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也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积极献策,才能实现地理学科领域的成功“扫盲”,也才真正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课程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