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地区高中英语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西藏昌都市第三高级中学为例
2018-02-23包给古乐
◆包给古乐
任教期间笔者发现,昌都地区的基础教育,特别是英语学科的基础教育,与内地(当地人口中提及的内地是指的西藏之外的经济较发达的平原地区,尤指成都较多。)尚有较大的差距,近几年高考英语成绩都不是特别理想,甚至处在及格线以下。
一、昌都地区中学生英语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设计
本次问卷采用重点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同时针对昌都市第三高级中学的学生和教师分别设计了不同的内容。针对学生,笔者从昌都地区高一年级中选取了6个班级,318名同学作为问卷对象。针对教师,笔者选取了昌都市第三高级中学的15名在职英语教师(不包括支教教师)作为问卷对象。其中,学生问卷内容涉及个人信息、学习认知、学习方法、学习障碍、教材使用和作业考试情况等共计32个问题,教师问卷30个问题。本次调查共计发放学生问卷318份,收回318份,有效问卷314份,有效率98.7%,教师问卷发放15份,收回14份,有效问卷14份,有效率93.3%。
二、昌都地区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因素
昌都地区所有高中学校现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教材,与内地大多地方相同。对藏族学生而言,高中人教版的英语教材词汇量大,语篇理解较难,对英语的基础语法有很高的要求。对基础较为薄弱的藏族学生来说是缺乏针对性的。同时,在此次调查问卷中也反映出,有51%的学生高中之前英语只有字母和简单的一些单词的水平,35.7%的学生认为自己只具备小学英语水平,只有11.6%的学生完成了初中英语课程,还有剩下1.7%的学生甚至在高中以前从未接触过英语。正因如此,当问及学生对所学教材(人教版必修一)的看法时,有67.1%的学生认为现在使用的教材很难,完全没办法学习。32.2%的学生认为偏难,学起来很吃力,只有0.7%的学生认为现行教材是适合他们学习的。
(二)教师因素
1.“三语”教师严重缺乏
这里的三语指的是“汉语、藏语和英语”。在昌都市三高全校的英语老师中,只有五名藏族教师,而昌都地区的生源却绝大部分是藏族学生。昌都三高的学生中,98%都来自于游牧民家庭,因此无论是从民族文化还是对藏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藏族老师都具备先天的优势,也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这对他们教学也有更大的帮助。在问卷中反映出,所有藏族英语教师都认为,用藏语教学学生更容易接受,在学生问卷中也反映出学生更倾向选择会藏语的英语教师。
2.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在任教期间,笔者发现由于昌都三高地处偏远,当地教师对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主观愿望不够强烈,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此外,由于师资紧缺,大部分英语教师需要任教3个班级,每周课时达到18节以上。加上繁重的常规工作,老师们也极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
(三)学生因素
1.汉语水平不够
昌都地区的学生与内地学生最明显的差异在于他们的母语并非是汉语。正因如此,多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在他们的英语学习中具有很大的影响。与内地学生不同,藏族学生想学好目标语言—英语,是要通过中介语—汉语习得的。Williams和Hammarberg(1998,2001)以及 Ringbom(2001)的研究表明,三语习得者的中介语水平和接触程度越高,中介语对三语的迁移作用会越明显。[1]正因如此,中介语—汉语在他们学习英语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简单来说,中介语的水平高低决定着他们学习英语语言学习的效率。然而,在昌都地区大部分藏族学生的汉语语言水平还不是很高,这也严重影响了他们用汉语来辅助英语的学习。
2.学习习惯尚未养成
在昌都三高,学生缺乏自我认知和管理能力。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事情都是由老师来包办的。从早读到晚修,所有时间点几乎都被用来上课,学生们没有单独的总结反思时间。通过问询,笔者发现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方面学校和老师不放心学生,而更重要的则是学生确实不知道该如何独立安排时间。在问卷调查中,针对有无准备错题本进行反思或总结的问题,46.6%的学生表示自己没有,45%的学生表示不懂得如何利用错题本,6.3%的学生表示会按老师要求偶尔会去做,而只有剩下的2.1%学生表示自己从初中开始一直在坚持使用错题本。除了这组数据之外,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在课前、课中以及课后,都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老师不断提醒与监督。
3.学习途径比较单一
由于西藏本身的特殊地理位置,再加上除了昌都市第一高级中学在昌都市区之外,其它高中校大多集中在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俄洛镇,学生们无法像内地学生一样,可以通过电视、电脑、课外书籍等各种方式来提高语言综合能力。他们的唯一途径就是课本,有的班级里甚至是两三个同学共用一本课本,因此也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持续的兴趣和动力。
4.英语学习动机不明确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英语这门外语有一股“恐惧”或者“排斥”感。他们认为学习英语没有任何用处,在他们眼中,英语只是一门不得已而必须学习的“副科”,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仅仅是为了高考中可以在英语科目上多拿到一些分数而已,缺乏对英语学习的内在动因。
(四)环境因素(学校、社会和家庭环境)
1.学校和社会对英语学科的不够重视。在昌都三高,英语科目是被边缘化的,受重视程度远不如藏语、汉语、数学等课程。具体来说,学校的英语教学设备落后,许多学生反映自学习英语以来,几乎没有听过一次纯正的英语听力录音。
而从社会角度而言,由于地处偏远,英语在昌都的实用性也不强,学生们更是无法将所学的英语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
2.家长对学生英语的学习情况不关心。由于藏区的家长大部分都是牧民,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再加上英语的应用离他们生活较远,因此家长对孩子英语学科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内地的家长,这也间接影响了当地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学习态度。
三、提升昌都地区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一些建议
通过近一年的观察、研究、探讨与实践,笔者及相关课题组成员对如何提升昌都地区的高中英语教学质量提出了以下一些建议。
(一)开发适合藏区高中生的英语教材
对于现阶段藏族学生来说,人教版的英语教材是远不适合的。通过与当地老师和学校多次沟通之后,最后采取了折中的方案,即英语新概念教材和人教版教材并用。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新概念英语的兴趣以及对其掌握程度是远远高于人教版教材的。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笔者和相关课题组成员编写了教学合一的导学学案,其中包括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式学习等内容。
当然,这种尝试只是一个肇始,对于藏区高中英语教学最有效,最合适的方案应该是制定适合当地学生特点的,有针对性的,能确实提高当地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教材,如果可能的话,甚至可以编写一套藏英结合的英语自主学习教材以供当地学生使用。
(二)提高当地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
除了引进优秀的藏族英语教师之外,汉族教师也应当主动去了解藏族文化并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心态,提高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教师不能固步自封,原地踏步,应该努力去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勇于尝试,找出适合藏族学生的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
从自身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在西藏“三语”环境下,可以努力尝试通过语言迁移中的正迁移作用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掌握和理解英语语言的语法知识。例如在笔者的公开课中,当学习英语动词过去式的时候,笔者大胆尝试让学生找出英语和他们母语—藏语之间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实践发现,与英语语言类似,藏语也是通过动词的变化来体现动词的时态变化的。这一尝试对于学生理解英语时态变化的规律,甚至更好地理解英语这一学科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掌握切实可行的英语学习方法。比如,通过教学音标,教学构词法,查阅英语字典,作英语笔记等,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构建起英语学科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学生中,帮助他们寻找出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英语学习目标和英语学习“奖惩方案”,帮助他们加强自我管理、不断提升英语的学习能力。
(四)改善英语的学习环境
中国在飞速发展,西藏在日新月异。作为世界第一语言的“英语”,是在未来社会中必须要掌握的一门“工具语言”,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需要对英语学习引起充分重视。除了要提供给学生学习英语必要的设备与教材之外,家长还需要多花一些时间与精力在孩子的英语学习上,并逐步帮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也可以多开展一些以英语为主题的活动,如英文书写比赛,歌唱比赛,朗诵比赛,英文舞台剧等等,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加强英语的实际应用,从而激发学生持久主动地学习英语。
结语
总之,为了提高昌都地区高中英语教育水平,我们必须敢于探索,勇于尝试,找出最适合本地区和本学校的一条路,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向前迈进。我坚信,在学校、社会以及家庭越发重视学生教育水平的大背景下,在一线老师和教育工作者们的努力探索中,在不久的将来,西藏昌都地区高中英语水平一定会有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