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高寒边境地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调查报告
——以错那县为例

2018-02-23扎西落旦

西藏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技术培训

◆扎西落旦

一、引言

在实现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成为发展教育信息化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从而信息技术能力成为教师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经过几十年发展,目前我县信息化工作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政府投入意识增强,设备条件不断改善,培训活动丰富。但是,与此同时教师的信息技术的素养却没有跟上时代要求,严重制约了本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

本调查以西藏山南市错那县中小学部分教师为调查对象,借鉴荣曼生同志在2006年对湖南株洲市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时采用的调查方法[2],自行设计“错那县中小学信息技能的问卷调查表”,经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一)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

环境建设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作,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提高工作。在调查中发现45%的调查对象认为缺乏本级教学资源是影响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重要阻力,这方面突出表现在藏语文。目前在网上很难搜索到适合西藏农牧区的教学资源,这也是全区农村学校的共性问题。因此在平时教学实践中,大多数资源需要教师自己去开发,这增加了教师的负担,降低了教师使用信息化设备的积极性。同时,很多教师认为上级部门缺乏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考核和督导,进而导致学校领导不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这也间接降低了专任教师对信息化设备的使用热情。

(二)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态度和意识

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态度和意识直接关系着信息技术在实际课堂中的整合应用效果。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如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你的兴趣如何?”调查,结果表明,只有24%的教师有兴趣,其中多数是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这表明很多教师还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所带来的便利和辅助作用。同时,在“影响你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调查中发现,41.3%的教师对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方面存在不自信或者技术能力达不到要求而不敢或不想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这说明这些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达不到实践应用的要求,更是谈不上课堂教学有效的整合和高度的融合。24.8%教师仍习惯于传统的教学,对新兴的教学手段处于观望的状态。29.4%的教师选择“缺少适合的教学资源”,自己开发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所以在课堂上不想使用教育信息化设备。

(三)信息技术运用的目的

通过“你平时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问卷调查发现,依据“教学实际需求”和“自身兴趣”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只有21%,81%教师选择了“出于完成任务”或“学校组织的教学比赛”。这表明在这里通常情况下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教学往往出于教学竞赛或优质课比赛目的。有些教师只为完成上级业务部门或学校给予任务指标,并不是从教学效果提高的目的去使用。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很多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存在意识不到位、态度不明确、应用不积极等问题。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应该依靠一种自觉而科学的驱动力,应该追求高效的教学质量为目的,其他“导演式”的安排都是误导,不利于多媒体教学的实施和开展[3],更是影响教师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

(四)教师信息技能应用

1.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情况

在调查中发现:75%的教师使用过计算机电脑等信息化设备开展过教学工作,其中15%的教师平时能通过internet进行搜集资料和交流;25%的教师不会使用计算机或者不熟练。这三组数据充分表明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无法达到信息时代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要求。

2.运用信息技术的时间积累情况

根据调查,教师在平时运用信息技术的时间积累情况不乐观,同时使用目的和意图存在较大的扭曲。很多教师的信息化设备的使用率非常低,67%教师一天的信息化设备的使用率一天不足1小时,一天信息化设备使用2小时以上的只占13%。同时,对教师的使用信息化设备的目的和意图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72%的教师主要是以游戏娱乐为目的,并不是为学习和工作,这也成为主观意识上影响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这对今后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工作的有效性和推进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3.教师掌握的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情况

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技能和电子白板教学等形式表现出来。调查发现,教师的信息技术的能力相当薄弱。68%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只停留在计算操作系统的熟悉和应用阶段,没有更进一步的提高,这直接影响信息技术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率。

(五)信息技术能力的获得与提升情况

1.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情况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获得与提高离不开外在培训与内在自我学习两个因素。在调查中可以看到,94%的调查对象参加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相关培训,其中85%的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在相关的培训中得到提升。同时也发现这里的教师除了培训外自学提高能力相当薄弱。这些数据表明,缺少自我要求和自我学习是影响这里教师的信息技能的素养无法得到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

2.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组织情况

在调查中发现,94%的教师参加过信息技术能力提高培训,但教师的实际应用水平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48%的调查对象认为很多培训只停留在理论水平上,对实际的操作技能的提高没起到很好的效果。42%的调查对象认为,培训内容的安排和本地教师实际需求不符合,培训内容选择上缺乏针对性。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顶层设计,健全激励机制

实行县级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评估验收工作,要突出县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上责任和义务,进一步提高人民政府和行政部门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认识和参与度。县级政府要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程。制定适合本县情的规划,落实工作责任,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做到有序的推进。县级教育部门要完善经费的投入机制,将学校信息化设备运维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中,消除基层学校因经费困难对信息化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经常要深入基层学校,调研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展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力度,敦促教师信息化工作,推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考核达标工程,提高专任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体系和相关评先评优的指标体系中,促进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的进步和提高。同时要完善信息化设备使用激励机制,要做到思想上的支持,经济上的补助,行动上的鼓励,充分调动广大专任教师信息化设备运用的积极性。

(二)加强培训力度,提高信息素养

教育部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中指出:“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根据基层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现状,组织适合本地区现状的教师培训,特别要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通过组织相关技能评比的活动,给广大专任教师提供相互交流和学习平台,提高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信心和能力。学校要加强教师的自学工作,积极引导教师自学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的持续学习动力。

(三)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信息环境

区市两级部门要重视本级资源库建设的工作,牵头建设适合西藏学情内容的相关数字资源,减轻教师使用信息化设备的教学负担。县级教育部门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购买和委托学校信息化设备的运维服务,确保学校的信息化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同时要加强学校互联网接入工作。虽然本地区大部分都联入了互联网,但是流速普遍达不到工作和学习要求。很多学校的网络建设是以行政办公为主要目的,导致网络设备在教学工作中未发挥应有的效应。因此,为了满足学校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县级教育部门要重视学校互联网接入工作,确保每所中小学的接入带宽达到100兆以上。

猜你喜欢

信息化信息技术培训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培训通知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