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创新刍议
——以问题教学法为研究视阈

2018-02-23丁武李明星

西藏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法科学

◆丁武 李明星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中学教育阶段发挥主流价值引领和错误思潮批判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新形势下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成效,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认知与理解、认同与实践。强化问题意识,以此作为教学切入点和落脚点,使课堂教学成为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善于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和现实困惑,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认同、内化和应用,是新形势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的必由之路。

一、问题教学法

(一)问题教学法的内涵

用问题教学的方法由来已久,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我国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重视通过与学生的共同探讨作为启发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苏格拉底以“精神助产术”闻名后世。我国现代著名教学家陶行知倡导“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与相机诱导”。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等正式提出“问题教学”,将其定义为一种发展性教学,并认为“学生从事系统的独立探索活动跟其掌握现成科学结论配合着进行,而其方法体系的建立顾及问题性目的和问题性原则”。[2]古今中外的教学实践都通过不断关照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和学生个体特征,反对或摒弃那种单纯知识讲授式的教学活动。笔者认为问题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所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的,通过设置情境,创设平台,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二)问题教学法的特征

1.问题导向性

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主线,注重问题设计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劣构性。要求教师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围绕教学目标和教材体系,择取关键性的突破口进行有计划的设问,并在过程中注重问题设计的艺术性和逻辑性。

2.教学双主性

问题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教师在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即设计、引导、组织和评价教学过程的同时,需要与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发现、提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协同配合。教师的主导是基础,学生的主体是关键,二者形成紧密的双向互动关系。

3.过程启发性

问题教学法侧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形式和方法,以启发思考、发散思维为目标,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学生做到勤学善思、举一反三,通过师生间的相互启发,形成教学上的良性互动,营造深入延伸的教学氛围。

4.评价包容性

问题设计的劣构性决定了问题答案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包容性。客观来看,学生知识水平有高低之分,认知视野有宽窄之别,甚至学习生活和成长的环境各有差异,加之教学评价主体趋于多元化,因此评价标准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

二、问题教学法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理论契合

(一)实现了政治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作为新时期的高中生,中学阶段是其比较系统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的开篇时期,是引导学生认同践行社会主流价值观,培养其政治参与意识的重要时期,这就使得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能多了战略性、政治性考量。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植入课堂,借助文本教材和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接受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从而对社会现实问题和多元思潮实现科学分析、理性甄判、最终达到思想上涤瑕荡秽,现实中明辨是非。问题教学法通过将情境化、解释性、参与式和反思性等手段应用于教学过程,以社会焦点问题为具体参照,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将社会现实和科学理论进行指向性链接,形象生动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既保持了思想政治课鲜明的政治立场,增强了社会主流价值导向的一致性,又加深了高中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认同和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关怀。问题教学法应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统一,弥合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政治性和现实性的断裂疏离,实现了二者的内在统一。

(二)实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统一

思想政治课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强烈的政治归属感,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发挥思想引导和价值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师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对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进行科学性地设计、引导、组织和评价,最终为教学创设科学、宽松、自由和平等的环境氛围。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着教学“摆渡人”和思想“守夜人”的角色。问题教学法对教师各方面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主体能动性,勇于提问,善于提问,以问题推动课堂发展,用提问活跃课堂气氛,在思想政治课堂营造的思想氛围情境中发现、提出、思考和评判与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并积极地学习、理解、内化和实践习得的知识,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体系。问题教学法应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教学过程的连贯性,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内在统一。

(三)实现了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统一

思想性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特质和灵魂,正是思想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真理性使其能够科学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学生初步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一门课程,将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的,这无疑突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思想性。问题教学法以知识学习为首要目标,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教材内容为依托,以现实生活为参照,以情境互动为纽带,以直切实际、喜闻乐见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和探究意识,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以形象化的情境互动,参与性的合作互助和探究性的创新互赢,最终使学生深刻理解、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知识体系框架,增加知识积累、拓宽认知视野,提升思想境界,最终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达到了二者在思想层面和知识层面的内在统一。

(四)实现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来教育、感染和指导学生的具体社会实践,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将各种理论和现实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不断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以将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为最终目标。作为“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动行为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教学方法”。[3]问题教学法以正确思想和科学理论为教学指导,密切结合现实问题和教学实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以科学理论帮助学生分析、以理论应用于实践衡量课堂成效,始终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各项能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问题教学法应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以现实社会为宏观背景,以学生困惑为主要聚焦,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践行的共赢目标,学生理论学习能力和理论实践能力的内在统一。

三、基于问题教学法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创新

(一)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

1.基本内涵

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是指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和核心,以解决问题为驱动力,以培养学生感性认知,自发学习、主动思考和理性批判的能力为目标,优化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复杂连贯、有意义的问题教学中,不断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技能的教学模式。

2.实施要点

(1)提出和呈现问题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科学合理地提出内涵丰富、复杂真实,具有劣构性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通过语言文字、视频图片和情景演示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思想政治课中凸显的问题,便于学生理解思考。

(2)理解和分析问题

将提出的问题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导向和核心,教师要引导学生观看呈现出的问题情境之后,理解把握本节课问题的核心内容,让学生分析自身已经具备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知识能力,还知道需要从哪些方面寻求突破,初步提出可变性的问题解决方案。

(3)探究和解决问题

参照社会现实问题,以思想政治课教材文本为基础,在教师的良性引导下,学生自主搜集、分析和整理相关学习资源,并甄别、评价信息资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探究思考问题产生和解决的因素,最终形成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或成果。

金融风暴说来就来了,像非典似的转眼间席卷了全国。沿海地区受损最大,一些出口企业被一个巨浪打翻了。深圳一些大企业,呛了一口水,骤然缩身,员工大减。没了订单的小企业猝不及防,倒得很快。据说全深圳被金融风暴冲倒了两百多家企业。

(4)评价和总结成果

由师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共同对问题解决的方案或成果进行评价,注重问题解决的政治核心评价,注重问题解决的过程实施评价,落实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评价,最终形成教师指导“牵线搭桥”,学生学习“螺旋式上升”,师生总结“锦上添花”的教学评价氛围。

(二)价值认知型教学模式

1.基本内涵

价值认知型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上对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伟大实践及其获得的经济成果、政治成果和思想成果等进行全方位展示和诠释,以此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最终将学生对理论实践的现象感知深化到对理论体系的价值认知,提升和强化学生对理论价值认知与认同能力的教学模式。

2.实施要点

(1)提出价值认知困惑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紧密契合学生内心疑惑,有针对性地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征询、选取和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最普遍、最严重的价值认知困惑问题,为思想政治理论的价值认知扭正提供明确对象和具体范围。

结合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等实际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需要解决的价值认知困惑进行大胆客观的说明和分析,师生在营造参与性、民主化理论课教学氛围的同时,要避免先入为主的主观臆断、简单否定和错讹曲解,做到全面反映现象,客观分析原因。

(3)诠释理论应运成果

教师要具备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科学生动、全面准确的诠释能力,学生要不断拓宽认知视野,在教师的理论诠释下,广泛联系、深入学习了解党和国家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辉煌事业和伟大成果。教师的科学、全面和生动的理论诠释能力是核心和前提。

(4)达成理论价值认同

师生通过对我国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伟大实践及其获得的经济成果、政治成果和思想成果等进行学习、交流和讨论后,认识到了思想政治课内容的深刻性和丰宏性,认识到了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开始从思想政治课的排拒者、社会现实问题的困惑者转变为科学思想理论的认知者、理论先进性优越性的认同者。

(三)情境体验型教学模式

1.基本内涵

情境体验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为了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针对特定的问题,有计划性地借助多种方式渠道,引入和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体验,帮助学生正确迅速地理解教学内容,感染和陶冶学生,从而提升学生情智能力的教学模式。

2.实施要点

(1)参照现实性问题

师生首先要参照理论教学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密切结合课内知识与课外实际。教师要主动承认、直接面对学生对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困惑怀疑,学生应善于倾诉、全面反映对理论课教学的真切感受,为情境化教学提供具有普遍性和针对性的素材,从而为思政教学指定现实问题对象。

(2)创设针对性情境

师生通过相互配合,有针对性地设计出服务课堂的问题情境。运用场景再现、图像展示、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生动的情境再现形式,赋予学生多样角色,让融入情境中的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课与实际生活紧密的关联性,引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兴趣和热情。

(3)营造参与性体验

师生共同承担情境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表演者和评价者,活动开展建立在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知基础之上,学生以多重角色去体验和感受情境,以多种视角去认知和分析焦点问题的现象、成因和解决途径,不断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感性认识、实际经验提升到对理论知识的理性认知、科学思维。

(4)形成恒久性认同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社会角色,让其感知理论作用、肯定理论价值、接受理论指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逐渐感知理论知识的思想价值和实践价值,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日用百遍而不知”的功用,最终从直观的体验感知转变为深入的探讨学习,形成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恒久性认同。

(四)专题研究型教学模式

1.基本内涵

专题研究型教学模式是指以专题的形式解决教学重难点,以问题为起点,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动力,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为目标,由师生共同参与、组织和推动整个教学过程,重在提升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模式。

2.实施要点

(1)确定研究课题

教学需紧扣核心知识点,教师针对思政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优化整合,与学生展开分析探讨,对比思政教学理论内容深刻性与以往教学过程的浅薄性,最终确定反映教学最大困难,学生最多困惑,配合教情学情的研究课题。

(2)制定研究方案

教师以教学经验为参照,学生以内心困惑为指向,师生以教学问题为思考,共同对专题研究的具体内容、措施方法、阶段任务和最终目标以及过程与结果的评价等进行规划,形成设计分工明确,科学合理,针对性较强的研究方案。

(3)共谋研究过程

学生在教师的良性指导下,以课堂主人翁的意识开展研究方案,搜集和整理资源,分析和分享信息,发现和解决问题,由理论学习的被动者成为理论研究的参与者,对理论知识的体系性、内涵性、发展性、科学性等开始有了正确理解。

(4)共享研究成果

通过师生的专题研究,基本实现了对思政课堂上出现的重、难点问题的科学解答,师生间实现了教学相长,学生自觉自信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知识,思政课堂也形成了自主合作、互动探究、高效高质的教学氛围,提升了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和思想理论的穿透性。

猜你喜欢

政治课教学法科学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科学大爆炸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科学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科学拔牙
如何上好政治课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