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小学语文中如何进行“爱”的教育
2018-02-23□王顺
□王 顺
“爱满天下”是我国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教育思想之一,意思是说教育的核心是爱学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追本溯源,语文课程的教学本就是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教师要从内心出发,真心爱学生,让学生爱的广度与深度得以延伸,并塑造阳光、健康的心灵,同时引导他们在学习中明白爱、理解爱、学会爱,这也是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性工具的集中体现,这与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是相吻合的。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如何践行“爱满天下”的思想,让学生在爱的氛围中学习语文、学习爱,并得到全面发展呢?笔者现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及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略谈见解。
一、让“爱”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1.敞开心扉,宽容对待。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师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就选择了风险。但是教师也是凡人,也有其工作艰辛,也有喜怒哀乐。当学生屡次犯错、屡次教育总不见效果、苦口婆心被抛掷脑后时,教师也会生气,也会烦恼,甚至会伤心,会失去耐心和信心,当遇到这种情况时,他们就会忍不住对学生发脾气,但冷静下来时,又会觉得虽然他们有很多缺点,也许会一犯再犯,但他们需要的绝不是暴力的对待,而是渴望教师能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与关怀。因此,教师应敞开爱的心扉,用心去接纳与宽容每一个学生,用爱去消除师生间的隔阂,用爱融化学生心灵上的坚冰,使之明白责任重于泰山,用爱谱写生命的歌曲,并踏上人生的坦途。
2.关注学生,真诚对待。爱是教师永恒的话题,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深沉的爱,是将自己全部才智和心灵奉献给学生的爱。“罗林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真诚的爱,学生就会有学习动力,就会努力朝着教师所预期的方向发展。比如,在笔者班上有这样一个女孩,平时上课比较文静,也不爱举手,成绩处于中等水平,在上课时笔者也不大注意她。有一次,笔者到教室进行课前准备时,由于时间比较早,教室内人比较少,结果无意间听见她和同学聊天,发现她其实很健谈,并且非常有自己的想法。为什么平时没有注意到呢?可能是笔者把关注重点都放在了学优生和学困生身上,于是,在以后的课堂上,笔者有意识地点她发言,不久就发现她在回答问题时从开始的胆怯慢慢变得有自信,发言更加积极了,并且在作文中也不自觉地流露出喜悦之情。由此可见,一个学生只要得到了教师的关注、鼓励,就会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就会慢慢朝着优秀的方向发展,并逐渐茁壮成长。
3.学会赏识,尊重学生。学会爱,要学会赏识,学会尊重学生人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应学会倾听,学会请教他们。此外,还要相信他们的潜能,儿童的生命是值得我们崇拜的,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能,并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潜能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为此,要无条件地永远相信自己的学生“行”,这是我们奉行爱的教育的前提。
二、让“爱”在语文中绽放
1.在朗读教学中感受“爱”。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大声诵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刻体会到课文中散发出的浓浓爱意。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找出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然后引导学生抓住“了不起的父子”,通读全文,找出文中描写父亲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比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拦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等等,然后通过创设情境和想象画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重点句子,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多么有责任感的父亲!同时,笔者接着让学生找出文中儿子的言行,并且反复朗读第十六、二十二自然段,进而让学生体会到年仅七岁的阿曼达在没有水、没有食物的情况下,苦苦等待父亲的救援。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安慰同学,鼓励同学要坚持,在得到父亲的救援时,却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儿子,在遇到危险时,会关心人,会先考虑他人的安慰,这种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在课后,让学生通过诗句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父母的爱,升华爱的情感。
2.在阅读教学中体验“爱”。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资源,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让他们学会享受爱的同时,也学会爱人。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中《可贵的沉默》一课时,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深刻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以“爱”为主题的课文,由于学生大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且平时娇生惯养,处处以自我为中心,通过课文的学习可能会知道要学会去关心父母,但仍然缺乏付诸真心的行动。在课堂开始,笔者首先问学生,你们知道父母的生日吗?结果发现很多学生羞愧地低下了头,此时,笔者并未在该问题上继续深究下去,而是直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走进文本,入情入境,寻找对父母的爱,在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之后,他们会这样理解,他们保持沉默的原因是因为自己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是不应该的,这说明自己不爱父母而羞愧得低下了头。听了教师的建议后,他们终于明白在享受父母爱的同时,也要学会爱父母。这样,学生理解了课文,也读懂了课题的含义。在课后,笔者再让学生回家做一件关爱父母的事情,不在乎事件的大小,关键要用心去付出,要落实在行动上,在下节课时,学生反馈自己对他人付出爱的心理感受。同时,在教学本课时,笔者也突然明白学生保持沉默、不回答问题,其实也是一种思索方式,在今后的教学中别再因为学生不回答问题而生气骂他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真正懂得他们的内心,开展爱的教育。
3.在写作教学中表达“爱”。写作是用书面语言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抓住作文的命题环节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命题作文的主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内容。在写作中渗透“爱”的教育,可以以自信、感恩、关爱、宽容、亲情、友情等为话题,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明白不同爱的表达形式,在享受爱的同时,也要学会付出爱。另一方面,还可以抓住作文的评价环节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在评讲时,笔者喜欢选择一些能突出文章中心的段落、突出人物品质的细节描写等,让学生相互进行点评,这样能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文章中所表达的爱。在作文评价时,教师应关注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既能让学生享受到作文成功的喜悦,又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浓浓的关爱之情。
“爱”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先生以“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将真诚的爱倾注给了每一个学生,并认为只有心中充满爱,才能真正去爱学生。在学陶、师陶的今天,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将先生这种“爱满天下”的教育精神继续发扬光大,努力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武装自己,用心、用爱去做每一件事情,并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去感知爱、理解爱并学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