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散文阅读教学如何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
——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例

2018-02-23

学语文 2018年1期
关键词:曾皙子路志向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语文教学最为基本的内容就是引导学生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离开了语言学习,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培育将无从谈起。基于此,笔者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探索古代散文阅读教学如何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志与人

关于文言文教学内容的选择,黄厚江老师认为应该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学,四是文化。当然,这四者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加,而是自然的融合。”如何对可选内容进行取舍且将这些内容有机融合是一个值得教学设计者注意的问题,稍有偏差,语文课就会异化。那么,如何达到四者的统一呢?笔者以为,还是要从语言入手。

其实,教学目标的确立过程,就像是搭脚手架的过程,设计者要准确地发现核心素养中适合文本特征的最邻近发展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章》)一文节选自《论语·先进》篇,全文仅有315字,却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呈现了师生对话的典型情境,突显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而其中神情语态的描写,更是言简意赅、含义隽永。本文被收录于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无定格,贵在鲜活”单元,更是体现了编者对这篇文章的认知和态度。

那么,语言学习必然伴随着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主张,这到底能不能作为本课的重点呢?笔者认为,《侍坐章》的文体特点是对话,而对话的核心内容是志向,具体表现为:人不同,所述的志向不同;个性不同,表述志向的方式也不同。显然,“志”与“人”才是本文的核心。

基于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等素养都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认识,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确立为:

1.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文言知识;

2.品味语言,感受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

3.细读对话,领悟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理想。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再现师生对话

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来看,学习不是学生接受老师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课程就是让受教育者体验各种各样的经历。那么,以细读对话和品味语言为基础的课堂,在设计时要考虑给学生创设更多的语言实践情境,让学生结合自身体会,主动地去丰富与扩展言语经验。《侍坐章》以对话为主的文本特点为情境创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1.畅谈理想,从情境导入。设计者面临的问题是:课堂导入的方式很多,各有优势,难以取舍。理想这个话题不免老套,学生不一定感兴趣。而以理想导入的好处是:创设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情境,突出“课中课”的特点,给学生以直观体验,正值青春年华的高中生,对未来一定有过各种美好的设想,理想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参考文中孔子为引导弟子而增加的“如或知尔”这个前提,教师可以将问题设计为:如果立刻就能实现,你会选择实现什么样的理想?这个问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关理想的新鲜的表达平台,教师依此平台可以与学生展开交流,对学生加以点评,从而导入“志中见人”的主题。

2.师生对话,在情境中演读。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时候,师生可以进行第一次演读——教师读孔子的部分,学生读弟子的部分。学生借此情境,可以初步感受到古代课堂上发生的师生对话。在课堂的尾声,学生已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形象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安排第二次演读,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学生扮演孔子及四位弟子的角色,摆脱课文记叙语言,直接演读对话,在更接近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言语实践,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3.合作探究,在情境中揣摩。《侍坐章》中四位弟子各言其志且形象各异,这为对“志”与“人”的探究提供了争论的空间。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四组,让学生在组内、班内开展合作,概括人物的志向,读出人物的语气。在这种情境下,学生有了更多的语言表达机会,从而在互评、争鸣的过程中,完成对“志”与“人”的探究。

三、教学活动的设计——志中见人

语言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学习者结合已经积累的经验来自己建构的过程。相对于易于明确的“志”,人物形象的理解对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以为,要达成这一目标,主要途径是开展能够承载学生语言建构过程的课堂活动。

教师首先要对《待坐章》中“志”与“人”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弟子所述之志是呈现给我们的表象。其实,志与人是密不可分的。弟子所述志向的不同正是源于他们个性的差异,也就是常规认知中的“人各有志”。据相关考证,文中对话发生的时候,子路的年龄大致是51岁,冉有31岁,公西华18岁,曾皙39岁。年龄不同、个性不同,他们的志向也一定不一样。我们比较弟子志向的过程,其实就是由“志”见“人”的过程。

1.品语态,分析弟子的志向,感受人物的形象。

子路设想治理的国家是一个“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的内外交困的中等国家,但他却表示自己三年就可以治理好,可见他性格中的自信与率真。而从记录子路语态的“率尔”一词中,可见他鲁莽、轻率的一面。一位50多岁的老先生面对理想还如此冲动,更让人觉得形象鲜明。

冉有的志向是治理一个方圆五六十里的小国。抓住“至于礼乐,以俟君子”一句,可以感受到他形象中谦虚谨慎、说话有分寸的特点。

公西华的志向是在诸侯祭祀或会盟时担任 “小相”,他述志的态度特别谦恭有礼。“非曰能之,愿学焉”一句不仅体现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更表现出年轻人特有的谦虚。

曾皙的回答与另外三个人不一样,他描述了一幕生活场景,具体表现为:在暮春时节,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水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结合文中对他述志时的具体描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可以感受到他从容洒脱、胸有成竹、彬彬有礼的形象。

2.绘神情,揣摩孔子的形象与志向。《待坐章》中并没有孔子直接吐露志向的记录,孔子只是在课堂上对弟子的志向进行了两次回应:哂子路、叹曾皙。对学生来说,这两处神态描写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体验,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其中蕴含着孔子的志向,表现了孔子的形象。

哂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笑?是微笑还是嘲笑?这里就涉及到评价标准问题。《论语·公冶长》中有“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的记载。可见,孔子不是笑子路的志向过于远大。从孔子的回应“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来看,问题的关键在“为国以礼”上。子路匆忙之中的回答,在孔子看来是不够谦让、不合“礼”的。但“子路,好勇过我”,年纪也最大,直接进行批评么?在笔者看来,孔子的笑充满了智慧,至少传达了以下信息:“志在治国”没有问题,但应该“为国以礼”,不“让”者当“哂”之。 “哂”中蕴含着否定的态度、善意的提醒和“以礼治国”的主张。

同“哂”一样,“叹”也值得玩味。依据“吾与点也”的回应,可见“叹”中包含的第一层意思是赞赏。孔子为什么会赞成曾皙的理想呢?关键还是在 “志”,这说明曾皙的“志”讲到了孔子心里去了。那么,孔子的志向是什么呢?这一点,学生可以联系初中学过的《大道之行也》进行思考,进而发现孔子礼乐治国主张所追求的大同社会的风貌。子路、冉有、公西华阐述的都是治国安邦的具体措施,而曾皙阐述太平盛世、和谐社会的美好生活却符合孔子心中社会应有的样子。北大教授李零评价道:“任何怀抱理想,又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如丧家之犬。”“喟然叹”中蕴含了孔子对曾皙的赞赏和内心因理想未能实现而产生的深沉感慨。看来,孔子不仅是一位智慧的老师,也是一位充满着理想的老师。

四、教学点拨的时机——言如其人

教师的点拨与引导,是为了帮助学生努力构建出自己的语言体系,从而为今后在相似的学习环境或社会中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打下基础。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抓住点拨的时机,引导学生在语言建构中形成“言如其人”的体验。

1.在梳理中点拨,加深对结构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中对课文进行两次梳理。第一次是针对师生对话过程的梳理,以整体把握文意。点拨的关键是在课堂上发生的两轮问答:第一次是课上问答,老师问志,学生言志;第二次是课后问答,曾皙问志,孔子评志。可见,志是这次对话的核心,这次对话紧密围绕着“志”来展开。第二次是总结阶段对课文内容的梳理,学生通过画流程图对课文进行总结。点拨的关键是:各言其志—―志在治国—―为国以礼—―礼乐传承,从而对文章结构建立更为深刻的认识。

2.在比较中点拨,形成言语经验。教师可以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更喜欢哪位弟子的志向。无论是曾皙的潇洒、子路的高远,还是冉有的务实等,学生的评价标准自然与孔子不同。教师可以点拨学生关注孔子对弟子的志向有什么回应。孔子“与”曾皙,“哂”子路,而对冉有和公西华则是“不置可否”,两次回应一次只有表情,另一次仅有一句话。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呢?学生在点拨中关注到孔子的回应方式并进一步关注其形象。

3.在实践中点拨,关注表述方式及效果。文中,孔子的循循善诱、子路的直言不让、冉求的谦逊谨慎、公西华的善于辞令、曾点的从容洒脱等形象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这也符合语录体的特点。子路的语气如何体现他的鲁莽轻率?教师可以在诵读指导中点拨学生突出“也”字,读出自信之意。同样,冉有的表述方式也极具特色。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关注“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读法。这两句话是不能调换顺序的,否则就不符合冉有谦虚谨慎的形象了。

4.在勾联中点拨,深化文化关照。“文化精神能体现文言文本质,它或隐或现,需要读者加以分析和提炼”。各言其志、志在治国、为国以礼、礼乐传承,孔子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教的,弟子们也是这样学的。孔子用“礼乐”给了人们一个脚下的起点,让人们每一天的生活方式跟治国理想有了一种勾连。在讨论孔子“喟然而叹”的语气时,教师可以通过勾联课内外信息进行点拨。在《礼记》中,课文节选的《大道之行也》前面还有一段话:孔子参加完鲁国的年终祭祀后“喟然而叹”,“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在课内外勾联之中,学生对孔子因理想的美好和难以实现而产生的感慨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深化了对儒家主张的关照。

《侍坐章》的教学设计,围绕着“言志”的中心,从语言运用入手,突出对人物鲜明性格的探究,融入治国以礼的文化主题,追求“言”“文”合一。这次着眼于语言建构和运用的文言文教学,尝试改善长期以来理解为主、感悟至上的课堂生态,是为实现由内容分析向语言学习的变革而进行的一次探索。

[1]黄厚江:《文言文应该怎么教》,《语文学习》2006年第5期。

[2]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3]刘宏业:《文言文教学转向: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第7期。

[4]黄雷:《文言文教学“言”“文”结合途径探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第25期。

猜你喜欢

曾皙子路志向
解读《论语》
有志向就一定就能成功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脑洞超市 志向高远的猕猴桃归来
曾皙,我心目中的诗人
天鹅de志向
终身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