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学习的“效率”与“效益”之辨

2018-02-23

学语文 2018年1期
关键词:科学出版社国文叶圣陶

一段时间以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成为热衷讨论的话题,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声音时在耳侧,在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语文教学似有滞后之嫌。那么,语文教学能不能提速,可不可以快起来呢?问题并没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语文课程内容包罗万象,但作为一门学科,语文学习的重点是语言文字,这是它与其他学科的显著区别。“在国文科里,我们所要学习的是文字语言上的种种格式和方法,至于文字语言所含的内容,倒并不是十分重要的东西。”[1]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始终与语言文字的学习密不可分。“我以为中学国文教学的目的只须这样说明:(1)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或能力;(2)‘发展思想,涵育情感。’……这两个目的之中,后者是与他科相共的,前者才是国文科所特有的。”[2]培养、巩固学生听说读写的习惯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须臾不能改变。

学习语言文字要投入时间,付出劳动,自然与效率有关。“效率”指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效果的比率,其量化特征比较明显。可是,学习语言文字,工作量、劳动效果并非单纯的数值。五分钟内解决了两道数学题,显然比解出一道的效率高。半个小时拟就一篇符合要求的发言稿,和一个小时创作出一首别出心裁、富有灵性的小诗,其效率的高下则很难比较。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无论阅读还是写作,评定文章既有“通”与“不通”,也有“好”与“不好”的区别。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质量而非数量(或说工作量),效益比效率更能反映问题。

效益,也就是“效果和利益”。由学习语言文字的行为产生的结果,质量越好,则效益越高。如果行为本身消耗的时间很短而产生的效果很佳,就很可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从这个角度说,效益既含有量的要求,更着眼质的评测。实施语文课程,开展语文教学,不漠视效率,更应该追求效益。

语文学习,旨在通过习得知识发展自我,不断提高。“阅读不是没事做闲消遣,无非要从他人的经验中取其正确无误的、于我有用的,借以扩充我的知识,加多我的经验,增强我的能力。”就宏观而言,语文学习的速度是从熟悉中得来的,快是结果,慢才是过程。“阅读当然越快越好,可以经济时间,但是得以了解为先决条件。糊里糊涂读得快,不如通体了解而读得慢。练习的步骤是先求其无不了解,然后求其尽量地快。”[3]如果训练不得要领,只是一味求快,恰恰可能要付出降低质量的代价。对于语言文字的学习来说,这种快与慢的辩证思维,表现尤其突出。

慢就是下体悟的功夫,相当于消化与吸收,需要细嚼慢咽,“求甚解”。“语文文字的学习好比积钱,辛辛苦苦工作,积一个是一个。积钱还可以用不正当的手段,或是投机,或是舞弊,突然之间到手十万八万。语言文字的学习可不然,除了辛苦工作、日积月累以外,没有简便的办法。”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可走,道理正在于此。阅读“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发掘文章的蕴蓄,没有一点含糊。也唯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够养成用字造语言的好习惯,下笔不至有误失”。[4]读写一体,不可分割。经过这样一番体悟,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慢工出细活,下笔如有神,一天天快起来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更重要的是,自己辛苦摸索得来的东西,不会轻易丢掉,可以终身受用。王云五在谈到读书经验时说:“得之易失之亦易,得之难失之亦难。”[5]个中体会,可谓深刻透彻。

用适当得宜的方法去学习、研究语言文字,“在练习的时候,是用方法去对付文字,意念中有方法存在。到后来精熟了,遇见文字自然能用最精到的眼光去看它,意念中不再存在什么方法不方法,那便终身受用不尽了”。[6]这就是语感的训练过程。长时间的精熟,带来阅读与写作的敏感,不知不觉反应自然变快,“慢”的累积形成“快”的爆发。语感虽然很难用一两句话就解释明白,但绝不是什么神秘而随意的东西,它是在长期坚持的精熟训练中逐渐习得的。平常的语文教学不为赶进度,为引导督促学生养成阅读写作等的良好习惯,逐步培养能力,千万急不得。以稍慢一点的节奏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中,重在教给科学得当的方法。

这方面,教育大家叶圣陶、朱自清等有着深刻的见地和成功的经验,他们将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指导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既包括教会学生下通读全文、认识生字生语的预习功夫,也含有请学生解答教师提示的问题等要求;此外,还要在吟诵、参读相关文章、应对教师的考问等方面用力。“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7]显而易见,为习得语言文字的理解、应用能力,研究文本有比较多的学习项目,囫囵吞枣、一味求“快”,其效果不会太好。只有沉心静气、辛苦玩索,才能一步步摸到门径,得到基本的锻炼。

根据林崇德先生的最新研究,“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授知识的同时,灵活地去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特别是各学科能力”,“从思维的特点来看,概括是思维的首要特性”,“从思维的层次来说,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8]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学习语文最基础的工作常常得不到落实。整体感知是理解文本的第一步,只有对文本的大致感受基本正确,才能保证后续阅读的进行。由于要照顾学科均衡,学业繁重,学生往往连起码的预习任务都无法完成,通读文本多是走马观花,临到课堂就只能用仓促之间组织的碎片化语言来“概括”内容,回答教师的提问,既没什么条理,更谈不上准确。久而久之,教师也只好硬性引导,莫可奈何,关于语言文字的思维训练几乎形同虚设。

加之考试的压力驱使,教师和学生变得越来越功利,对效率的追求也变得空前迫切。文章还没读熟就急着想知道作者的观点,作品还没看明白就先入为主地挖空心思找表达技巧,且不论是不是本末倒置,至少,程序上就出了问题。考试中阅读一首本没有多少语言障碍的咏物诗,学生回答“思想情感”动辄冠之以“壮志难酬”“物是人非”,涉及手法不是“托物言志”便是“以动衬静”“虚实相生”,穿靴戴帽不亦乐乎。这种看似“敏捷”的思维完全忽略了文本,显示出与深刻性相对的肤浅,与灵活性相对的呆板,与创造性相对的因袭,与批判性相对的附和,眼低而手高。

学习语言文字,首先要引领学习的兴味,教材中的选文自然会照顾这一点,但是,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去揣摩背后的意蕴,研究形式组合的方法,应该成为语文学习的着眼点。如果兴味得到了保障却仍然停留在读内容、看故事的浅层次上,语文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将很难有成效,学习语文的综合效益也就很难看到了。

语文学习,看来还是快不得。先慢下来,在慢中研究、琢磨,调用适宜的方法去训练,教师加强精读的指导,并督促学生在略读上循序渐进地全力应用,会更科学,性价比更高。真正发展学生,我们要的是效益,而不仅仅是效率。

[1]夏丏尊:《学习国文的着眼点》,《夏丏尊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2]朱自清:《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3]叶圣陶:《中学国文学习法》,《叶圣陶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4]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叶圣陶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5]王云五:《我怎样读书:王云五对青年谈求学生活》,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

[6]叶圣陶:《国文随谈》,《叶圣陶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7]朱自清:《略读指导举隅》,《读书指导》,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8]林崇德:《从智力到学科能力》,《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第1期。

猜你喜欢

科学出版社国文叶圣陶
转弯, 也是人生的一种前进方式
舞 国文倩 漆画 30cm x 30cm 2019年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
Case Study on Importance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ng Discourses Written in Non—mother—tongue
科学出版社物理类重点书推荐
科学出版社物理类重点书图书推荐
文学寿星叶圣陶的养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