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对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影响
2018-02-23刘政
刘 政
(太原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工业文明是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械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全面进步为宗旨,通过建立文明有序的生态体制,实现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的良性发展。生态文明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
一、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然趋势
(一)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
1.工业文明导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恶化
工业革命之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来说是处于和谐状态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化,人类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作用于自然界,为自己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并逐渐产生了以人类为核心的世界观,从而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开始恶化,生态危机日益严重。
2.工业文明导致人类消费行为发生变化
工业文明状态下,人类的消费发生巨大变化:消费规模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界提供的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大大增加;消费行为不理性,对土地资源、海洋资源过度开发,对野生动植物资源过度狩猎和采伐等;各种消费产品不断升级,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人类消费方式的变化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例如森林和草原植被的退化、生物多样性的减退、水土流失及污染的加剧、大气的温室效应凸显及臭氧层的破坏等。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大大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地球生态系统出现了严重的危机[1]。
(二)生态文明的兴起
20世纪中后期,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大发展时期。此时,人类的工业化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经济发展成就创历史新高。但是,工业化的发展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外部环境问题日益凸现,生态危机已经成为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它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挑战。文明的危机要靠提升文明程度来解决,人们开始反思过去的发展道路,重新定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从而促使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即生态文明开始兴起。
二、生态文化的内涵及作用
20世纪中后期,科技发展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现代化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同时产生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导致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到来。变革就有选择,生态文化正是21世纪人类面对生态危机在文化方面的新选择[2]。
(一)生态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从具体的层面理解,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思维方式和社会多样化的制度形态,如生态艺术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等社会意识形态;从更宽泛的层面来看,生态文化是人类新的存在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存在方式[3]。
生态文化是全球文化。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人类若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关爱它、保护它。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生态文化作为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态学思维方法,没有国家、种族之别。生态文化的对象指向自然环境,生态文化关心的是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是否有利于自然界的平衡。从生态文化的要求来看,凡是有利于保护自然界的行动都应该积极提倡,凡是有损于自然界的实践活动都应该予以禁止。
(二)生态文化对生态文明的作用
1.生态文化为生态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文化作为社会精神的一种形态,一旦转化成物质力量,对社会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生态文化作为人与自然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一旦转化为物质力量也必将推动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更加高级的文明形态即生态文明社会前进。这种先进的、绿色的文化形态,对于激发全民族的生态文化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文化素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构建生态文明需要生态文化的智力支持
(1)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社会的基础
我们所倡导的生态文明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既是人存在的根基,也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突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始终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构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要求,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生态文明社会的基础。
(2)构建生态文明需要生态文化的支持
自然环境问题在本质上是由人与环境发展的不协调造成的,是人与外部环境产生矛盾的结果。构建生态文明是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环境问题而形成的一种人化自然的思维模式,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文明社会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人类用理性的思维合理开发并利用自然界的社会。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就是在生态文化的引导下,以自然界的承载力为基础,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原则,以绿色科技为驱动,倡导生态文化理念引领下的社会发展。
3.生态文化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支持
(1)生态文化的精神内核是提倡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文化既是历史的积淀,又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传承性、复合性和象征性的特点。和谐的生态文化是在保持自己个性的基础上,以自然价值观为导向,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宗旨的文化,是一种人与自然有机融合的文化形态, 是人与自然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理性地协调处理人与外部环境关系的全局性文化生态观。当人类面对各种生态灾难寻找未来可持续发展之路时,生态文化应运而生。生态文化从生态学角度思考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以生态伦理学理念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以博爱的情怀呵护自然,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平衡发展。这应当作为人类发展的新理念,也应该是生态文化的核心[4]。
(2)生态文化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客观需要
在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进程中,行为方式的转变必须建立在观念转变的基础上,只有观念转变了,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加快发展。在以人为核心的价值观盛行的今天,生态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启迪人们树立生态文明观念,通过生态文化教育将生态意识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之中。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文化,它包含了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学等方面。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这就迫使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积极发挥生态文化在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中应有的作用。
三、生态文化推动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文化上层建筑的推动。生态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结合当代文明成果与时代精髓,促进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生态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对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不可或缺。
(一)生态文化建设能够增强生态文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
我们所要构建的生态文明社会是促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这种生态文明社会将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建设和弘扬生态文化,是生态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就是要在生态文化指导下,以自然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环境法则为前提,以绿色发展为方向,大力弘扬生态文化,以此来构建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生态社会体系。因此,生态文化对增强生态文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5]。
(二)生态文化对促进生态文明全球化起到了积极的融合作用
新时期的生态文化是人们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思考,是通过对传统生态观的继承与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它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为核心的生态价值观,是以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为主体构建而成的一种新型的文化体系。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共同家园,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具有关联性,生态文化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全球化的文化。
一方面,从人类的角度来看,人并不是以个体而是以作为整体的人类与自然界发生关系的。地球是全人类共同生活的外在环境,在自然界面前,人类只有齐心协力,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在充分利用大自然提供的各种资源的同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不论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何种程度,在与自然环境发生作用的生态活动中,人类都不应该仅从自身的实际利益出发,而应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在生态实践进程中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自觉维护整体生态利益。另一方面,从自然界的角度来看,地球是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自然环境都是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而且相互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不可割裂[6]。因而,不同国家或地区要想保持各自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必须从全球生态环境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这种生态活动必然是全球化的生态实践,而基于此所形成的生态文化无疑必然是全球化的生态文化,这种生态文化也必然对生态文明的全球化起到积极的融合作用。
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建议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7],社会主义生产既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及精神方面的需求,也要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品质方面的要求,而生态文化建设在改善人类对生态环境要求方面必将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加强对生态文化建设的领导
生态文化建设不能放任自流。如果不加以正确管理引导,任其发展,生态文化建设就很可能会被一些消极的甚至反动的意识所左右,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阻碍。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生态文化建设有着责无旁贷的领导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加强对生态文化建设的领导,把生态文化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树立生态文化建设的新理念
生态文化建设的新理念,就是要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完善相关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根据生态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其终极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提升生态文化建设的品位与质量
当前全球文化形态日趋多样化,价值取向也随之多元化,我们要特别重视用先进文化占领文化阵地。一是要大力提倡用先进文化思想占领生态文化阵地;二是要大力宣传以环境文化为核心的主流文化;三是要在主流文化的引领下,积极改良和打造新的亚文化;四是加大对生态文化多元性的培育及引导。
(四)建设一支高效的生态文化建设队伍
这是发展生态文化事业的前提和保证。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文化队伍的建设决定着生态文化的发展状况。因此,有必要建设一支具有较为全面和丰富的生态文化知识的队伍,这也是增强生态文化建设的现实要求。
(五)加大对生态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完善有关的文化管理政策
加大对生态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有条件的地区应建立标志性的生态文化设施。这些设施在建筑风格上应体现区域生态文化的个性特征,在场地上应该达到一定的规模,在功能上应该具备综合性,同时注重生态文化活动各种配套设施以及生态文化的软件建设。
[1]谢龙.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范式转换”关系的探讨[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9:15-17.
[2]余谋昌.生态文明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35-36.
[3]严耕,林震,杨志华.生态文明理论构建与文化资源[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89-210.
[4]贾卫列,杨永岗,朱明双,等.生态文明建设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149-160.
[5]王冠文.生态文明视角下生态文化建构探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4:25-27.
[6]王孔雀.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新形态[J].生态经济,2010(2):188-190.
[7]习近平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EB/OL].(2017-10-18)[2017-11-18].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18/content_52326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