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摹写课:从经典古诗文中学习写作之道

2018-02-23

学语文 2018年5期
关键词:剪裁课型写景

在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举国共识。部编本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大幅增加,且古代文化相关内容从阅读延伸至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但纵观已使用的初一、初二教材,每单元“写作”环节中均没有具体体现传统文化的运用和渗透。作为一线教师,我设想在古诗文诵读赏析之后,尝试一种新课型,引导学生从古诗文中学习写作,称之为“摹写课”。

一、古诗文“摹写课”教学的内容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在 《关于课型创新的若干思考》中指出,在真正的日常教学之中,课型研究始终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他主张着眼于教材的运用来研究课型的创新。教材是写作教学便捷经典的课程资源,开发、运用好教材,并根据学情,从学生的写作困境中确立教学基本内容。

(一)研究教材,依据文本确定仿写内容

1.重视形象塑造,模仿艺术手法

记事写人是写作的基础,塑造形象要具体可感,如在眼前。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艺术手法的运用须臾不可少。我们可以依托教材中古诗文的经典,设计片段写作训练,训练表现手法的具体运用。

例如依托《小石潭记》,安排这样三个步骤来“摹写”侧面描写这一艺术手法。第一步手法赏析:作者以鱼的活动来衬托水的清澈,收到了从正面描写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第二步写作引领:先评析侧面描写的具体运用,再呈现一则学生习作。第三步课堂练笔:模拟《小石潭记》侧面描写的手法,以下面这个场景为写作对象,以物衬物,以人衬人,描写场上最后一棒队员的精彩表现,三百字左右:校运动会赛场上,九年级女子4×100m决赛开始了,15预科1班“梦之队”青春飞扬,最后一棒……

就艺术手法而言,可供模仿的课文有:《桃花源记》(迭起的悬念)、《北冥有鱼》(瑰丽的想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卒章显志)、《愚公移山》(写出波澜)、《周亚夫军细柳》(巧妙的对比)、《爱莲说》(托物言志)……每篇经典抓住其中一种艺术手法,作为摹写目标,再联系生活设计具体情景,开展片段写作训练。聚少成多,连点成线,形成序列。让精妙的艺术手法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2.关注行文章法,模仿篇章结构

中学阶段所学古诗文经典大都比较短小精悍,结构玲珑精致,值得模仿学习的文章很多,如《河中石兽》,是一事一议文章的很好范本,层层铺垫,曲折生动,寓意高远,结尾议论发人深省。而《童趣》则议论在前,写了多件事,先总说童稚时能明察秋毫,常有物外之趣,然后分叙喷烟观蚊、观察花台、观虫斗、驱虾蟆这几件事,紧扣“趣”字,眉目清晰。

这里着重介绍模仿近体诗的篇章结构,学习写起承转合式议论文。课堂安排四个环节:(一)诗歌导入,介绍章法,以杜甫的《春望》为例,介绍带入“起承转合”的章法概念。“起”即起句,定基调;“承”即承接,延续深化;“转”转句,别开生面;“合”是结句,妙合主旨。(二)典例分析,以《诗意地生活》为例,简析议论文“起承转合”模式。(三)延伸运用,课堂上给《莫让浮云遮望眼》《无处不在的感动》两篇病文,拓展延伸,在修改中学习具体运用。(四)课堂练习,拟写提纲,以“要学会放弃”为题,看看如何用“起承转合”四步法来快速构思论证结构,列出提纲。

(二)探究学情,依据需求确定教学重点

古诗文“摹写课”教学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仿写教学是否能解决学生的写作困境,学生对摹写教学的参与是否积极,因此教师在选择仿写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从学情层面去考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写作需求去筛选、整合古诗文经典素材,设计出符合学情的仿写方案。

1.写景状物,力避无“序”无“情”

有一类作文往往难以提起孩子们的兴趣,遇到此类训练不少同学干脆就“脚踩西瓜皮”,这就是写景状物类作文。缺少指导的作文,景物杂乱堆砌,费劲心思也不见得能找不出写作思路。张岱的 《湖心亭看雪》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炉,不到二百字,一幅湖山夜雪图跃然纸上。尝试摹写这一名篇,对提升这类文章的写作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课堂分四步进行:(一)从《湖心亭看雪》看写景要素。景中有序——采用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的观察方法,采用由远即近,由上至下的空间顺序;景中有人——人与景的融合,给冷寂、空廓的景物注入了精神;景中有情——有孤傲寂寞,人生渺茫的感慨,也有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景中有画——抓住西湖大雪三日空寂幽静的特点,诗意盎然。(二)拓展阅读,典例分析。以冰心的《一日的春光》为例,看今人写景如何做到有序,有情,有诗意。(三)延伸运用,问题诊断。多媒体呈现《春之歌》短文,在修改中体会情景交融。(四)实战演练,综合运用。以“夏夜”为题,写一篇练笔,融情于景,顺序明晰。这样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写景能抓住景物特征,注入情感,因为有选准了摹写范本,过程有序,训练扎实有效。

2.选材剪裁,力求有“材”有“主次”

苦思冥想,找不到可写的材料;好不容易想到材料了,便一股脑儿堆上去,这是学生写作常现的窘境。学习模仿经典古诗文的选材与剪裁,恰当运用,可以很好改变这一窘状。写景状物类的选材剪裁,《湖心亭看雪》是很好的范例:先从正面选材,写湖中雪景,再从侧面取材,写人物活动,把景、人、事、情融为一炉,这便写景类文章典型的选材方法。剪裁上,写人有详有略:湖中人动作、神态、语言兼备,栩栩如生;而舟子仅一语,但只言片语也紧扣主旨,表现一个“痴”字。绘景、写人、叙事都在表现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叙事写人类的选材剪裁,《木兰诗》则一个典型范例,从摹写中可以体会到:选材力求真实,围绕中心;剪裁有主次、详略。孩子们不缺少生活,缺少的是选材和剪裁的方法和思路。通过对典型范例的学习运用,类似的困惑会越来越少。

二、古诗文“摹写课”教学的误区

古诗文“摹写课”是基于传统经典的写作教学,它吐纳古今文化的气息,涉及到传统文化、写作教学、阅读教学等多方面,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的把握、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流程的安排上,可能会存在偏差,有力纠偏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

(一)认识上偏差,偏离仿写目标

“无论应用的或练习的写作,以写得像样为目标。”[1]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作为古诗文“摹写课”的教学目标,再恰当不过。所谓“像样”是指像现代语文的样子,语言规范,记事清楚,说理明白,写景有序。如前所述,古诗文“摹写课”是指对艺术构思、篇章结构、艺术手法等的学习运用,有别于古诗文阅读教学中,为辅助理解课文设计的续写句子或对对子。我们主张立足当代,汲取古人的写作智慧,写好现代文。模仿写作不切用的体裁,如骈文、古文、旧体诗;模仿单个句子的文言表达,学习修辞和句子的衔接。这些都背离了古诗文“摹写课”的目标。

(二)课型意识弱,课堂流程不完整

不能用“课型”意识引领教学活动,课堂流程不成系统,甚至零打碎敲;教学内容不成体系,随意性大,逻辑性不强。

李政涛教授强调:“语文教学是有逻辑的:文本解读有自己的逻辑,教学设计有自己的逻辑,教学过程有自己的逻辑,甚至包括语文教师的反思也有自己独特的逻辑。”[2]清晰的教学思路,完整的课堂结构是语文教学逻辑性的体现。因此开展好古诗文“摹写课”,将教学流程设计好是关键,这需要从大量课例中去总结提炼,我们大致可以归纳为:写作引领,明确目标—拓展阅读,典例分析—延伸运用,问题诊断—实战演练,综合运用。要克服零碎和随意性,还需要以课型视角梳理中学阶段的古诗文,发掘、梳理可供摹写的篇目,明确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随学情的变化和写作教学的实践,不断充实完善。

古诗文“摹写课”生长在现代语文课堂,沐浴着几千年的汉韵秦风,呼吸着当代生活的浩荡气息,课型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显性的艺术技巧、篇章结构和课程资源上,还体现在隐性的思维方式、审美鉴赏和精神气韵中,教学实践中勤思之,善用之,必能夯实写作基础,有效提高写作水平,助力学生走向自由创新的新天地。

猜你喜欢

剪裁课型写景
心灵手巧的“剪裁师”——卷叶象甲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合作学习法在不同课型中的有效性实践研究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写景的妙招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浑然一体有玄奥——写人作文之人事“剪裁”与“拼接”
论报纸图片编辑如何巧“剪裁”
例谈在不同课型中培养史证意识
吐鲁番杏花诗社活动剪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