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教学设计
2018-02-23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感悟诗歌铿锵整饬的音韵美和多重意蕴。
2.引导学生品读关键词句,感悟诗歌壮怀激烈而又悲慨深沉的诗风。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感悟诗歌的韵味。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诗歌置身诗境、因声求气,把握诗的多重意蕴。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壮怀激烈而又悲慨深沉的诗风。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拓展延伸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完成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磬鸣球之节,非一意抒写以为悲壮也。”(明·邢昉)
教学意图:通过引用邢昉的评论,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感悟诗韵、意蕴和悲壮的诗风。
二、初读悟韵
1.齐读全诗,感知诗歌的内容和诗韵。
活动:
(1)让学生找出诗歌的韵脚
师点拨规律:基本上每四句换一韵,平声韵和仄声韵交替出现,使诗歌读起来抑扬顿挫而又朗朗上口。
(2)师生范读全诗
三、品读悟蕴
1.梳理内容
活动:以韵脚变化为切入点,梳理诗歌的内容。
预设:辞家—出征—战斗—战败—思归—死斗
教学意图:梳理内容是为了搭建学生理解诗人情感的平台。
2.教学重点
活动: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找出自己感悟最深的诗句和大家交流分享。
(2)师朗读指导:语速、节奏、轻重、声调、虚词、情感等。
3.难点突破
问题激疑:诗人最后为什么发出“至今犹忆李将军”的感慨呢?
活动:让学生找出表现诗中将士形象特点的关键词加以品味。
预设:品味“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账下犹歌舞”的“犹”字。
“犹”:字面义,还、仍然之意。有几重理解:“犹”不仅表现将领在行军打仗过程中天天寻欢作乐的荒淫无耻,既不能做到身先士卒,又无视士兵生死的冷漠无情,还表现了这些将领的轻敌自大,不把国家利益放在心上的昏庸无能。
品味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的“空”字。
“空”:字面义,白白的、徒劳的之意。一个“空”字将处于绝境中的士兵内心的相思之切、失望之深、无奈之苦、处境之悲表达得淋漓尽致。
4.情感意蕴总结
预设:谴责将领纵情声色,腐败无能、贪功轻敌、不恤士兵;表达对军中苦乐不均的愤慨。赞美士兵奋勇杀敌,不图名利的爱国精神;同情士兵离家远戍,内心悲苦;表达了对像李广这样英雄的呼唤,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四、诵读悟悲
1.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透过《燕歌行》所揭露的军中黑幕,表达了诗人见微知著,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深沉忧虑;感悟广大士兵“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爱国精神,领会悲慨而又豪壮的诗风。
2.配乐齐读全诗
五、课堂小结
读诗心得分享——读好诗、好读诗、把诗读好。
[课后总结]
《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歌的标杆之作,也是高适诗作的“第一大篇”。这首诗不仅音韵美,而且意蕴丰富。诗歌不仅打破了以往边塞诗一味昂扬乐观的基调,还深刻揭露了军中的种种黑幕,令人扼腕。所以教学构想之初,我就立足于诗的文体特点和选修课文的性质,确定了感悟音韵、意蕴和雄浑悲壮的诗风的教学目标。但是一节课既要达成三个目标,又要兼顾诗歌诵读指导,时间确实会显得仓促。基于这样的教学困难,我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前提下,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设计:一、诗歌音韵的感知,化繁为简,重点讲诗歌的押韵,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押韵特点,然后以韵脚的变化切入对诗歌内容的梳理,至于韵、声调和情感的关系,点到为止,不做太多引伸;二、《燕歌行》意蕴丰富,若要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主旨,除了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还需要教师进行点拨。“虚词者,所以传其神,声传而情见焉”,声就是“口气”,口气中藏有喜、怒、哀、乐、婉转百折之情,所以在诵读过程中我则引导学生关注表现诗人情感的虚词,如“美人帐下犹歌舞”的“犹”,“征人蓟北空回首”的“空”等,以点代面,拎出整首诗的复杂情感脉络。三、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诗歌的核心素养,重在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反复诵读、品味,感悟诗歌悲慨雄壮的诗风。当然,让学生有所感的前提是,教师要做好充分的铺垫,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搭建了两个平台,一是梳理诗歌的层次和内容,二是激发学生思考战争失败的原因。教学目的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摘到属于他们自己的 “桃子”,不论他们摘得多还是少,摘得大还是小,只要让学生获得劳动果实,教学就成功了,否则,我们的“桃树”上结满太多的桃子,如果到不了学生的手中,也只能是风景。
最好的课堂永远在远方,可每节课的遗憾却让人更好地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