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区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
2018-02-23薛小文
◆薛小文
随着信息化社会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育信息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区部分中小学数字校园基础建设也初见成效,基本实现了校园内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但仍然存在着对校园用户服务支撑能力不足、各种应用平台融合不够深入等短板,严重地阻碍了我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的发布为我区教育信息化带来了新的转机,也为规范我区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我区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现状
我区地处西南边陲,地广人稀。区内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整体不容乐观,大部分中小学至今没有数字校园的基础设施,少数中小学虽然持续不断地进行数字校园建设,但始终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存在大量设施重复建设,以及资源闲置和浪费;校园内教学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等应用系统独立存在,没有建设统一的资源共享和应用平台,从而无法实现对存贮数据有效整合,致使数据杂乱,“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网络架构和运维的前瞻性不够,导致现存网络环境较差,有线网络的带宽和覆盖范围仅供行政办公使用,无线网络覆盖面积较小,运维专业人员技术欠缺;师生信息素养较低,对数字校园的理解存在泛化、窄化等现象,甚至担忧数字校园的建设会增加工作量而消极应对,依旧沿用传统课堂模式,学生更多关注的是考试,对数字校园的热情也很低;建设保障体系比较薄弱,人员、制度、组织机构等层面均不太重视,职能部门行政效能低下,执行缓慢。个别中小学,虽然有建设目标但较模糊,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以上诸多因素严重阻碍了我区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步伐。
二、我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策略
在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中,明确规定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总体要求应坚持“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的基本思想,采用云服务模式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学校教育的质量提升。
鉴于我区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现状,如何在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校园里利用物联网、云服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教学、管理、评价、生活服务等应用系统的信息化,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提升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信息素养呢?毫无疑问,这需要我们建设一个融合创新、资源共享、适度超前、特色发展的数字化校园环境,来满足师生多维度的需求。
1.坚持数字校园建设的原则
数字校园建设必须以云服务模式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从学校信息化教学与管理应用需求出发,整体部署、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坚持开放性原则,合理设计系统架构,无缝集成学校已建和新建的业务应用系统,充分考虑日后信息系统增长的需要,实现教学管理资源的共享,提高设备、数据利用效率;充分考虑系统安全性问题,包括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传输安全,管理安全等;采用先进的数字化校园理念、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建设一个名副其实的、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先进性开放性的数字化校园。
2.搭建高速无缝互通校园网络
校园宽带网络(有线和无线)全接入、全覆盖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采用光纤接入技术实现光纤到校,带宽满足教育教学需求,支持高峰期的多用户并发访问,为师生学习交流提供通畅的网络环境。校园有线网络覆盖到学校的每个教学、活动和办公场所。校园无线网络拓宽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不再使师生的学习、工作局限于教室或图书馆,而是覆盖于学校的每个角落。移动网络数字终端接入多样化,使得智能手机、PDA等多类型终端介接入校园网,真正体现了数字校园所具有的移动学习、移动教学和移动办公。配备良好的网络安全系统,有效隔离不良信息,维护数字校园的安全、平稳运行。
3.架构基于云服务的信息化应用和资源共享平台
云服务就是基于云平台(网络服务器)的一系列服务。根据用户需求向用户提供相应的存储、计算和平台服务,为数字校园提供了新的服务模式。
架构基于云服务模式的教学、管理、评价、生活服务等信息化应用,就是开展教师备课、授课、教研与学生学习等信息化教学活动及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管理;开展教务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与设备资产管理等信息化教育管理应用;开展学生发展性评价、教师发展性评价与学校发展性评价;开展家校沟通、文化生活与社会开放服务。为师生在校园生活、学习、工作等提供便捷个性化的服务。
针对区内中小学校实际情况,构建全区统一资源共享和应用平台,将区内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从而高效解决我区教育资源自身分布不均匀和更新速度慢的问题,促进区内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推进区内兄弟学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提高全区整体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4.提升校园内用户的信息素养
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是校园内用户的主体,他们的个人理念和信息素养在数字校园建设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关键。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同时,积极推荐学校各级领导、教师及专(兼)职技术人员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多形式信息技术应用理念和能力的培训,大力开展多层次关于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意识与能力的校级培训,提升师生、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信息素养,转变观念,更新理念,改变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从而达到数字校园建设的目的,实现真正的校园数字化。
5.健全数字校园建设保障机制
影响数字校园建设的因素很多,除了技术原因,还有各部门沟通困难、持续资金不到位、相关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等。众所周知,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主要负责部门是信息中心,但其他部门禁忌存在思想上依赖、事不关已的态度,否则由于信息中心对办公、教学、科研和后勤等的业务流程不了解而导致重技术轻应用,忽视了教育教学管理等主流服务;数字校园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切忌以项目方式一次性建成,忽略后续资源建设、团队建设、运维升级等方面的资金投入,造成数字校园仅仅是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缺乏长期持续建设过程;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对数字校园建设起着约束、引领和推动作用,成立以主管校长牵头的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统一组织筹划并全面监督各项工作,督促数字校园建设持续稳步推进。制定激励机制,激发师生的兴趣,提高师生信息技术能力,否则数字校园建设在标准和质量上会大打折扣,降低使用频率,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结束语
随着我区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即将从一种理念变成现实,尽管当前我区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之路正处于艰难行进阶段,存在着许多问题,面临着诸多困难,但我们相信“路漫漫其修远兮”,只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引进新技术并加以整合利用,在雪域高原中小学校建设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校园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