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实践探讨
2018-02-23琼台师范学院刘丽梅
□ 琼台师范学院 刘丽梅 王 珣
一、小学音乐教育欣赏课现状及凸显的问题
在长期以来的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课一直是重视不够的。其基本现状是,教师只注重歌唱教学课,音乐欣赏课却成了薄弱环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音乐欣赏教学,在作为审美教育的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上安排的教学步骤、选用教学方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下三个问题尤为突出:
1.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有 “语言替代型”“单一欣赏型”两种现象,皆有悖于学生审美特点和欣赏教学规律。音乐作为表情性艺术,它的独特魅力在于能够细腻准确地表达人类各种微妙的情绪情感,“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如果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对欣赏曲目过多地进行语言讲解,甚至是注解式描述音乐,这种“语言替代型”教学对音乐来说反而抹杀了其艺术魅力,也干扰了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的发挥,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而“单一欣赏型”教学则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我们既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那么,音乐欣赏课的学习,就得反复地“听”,还应强调理性地“听”。教师在学生每一遍聆听音乐前,都应合理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地引导提问,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热情,实现教学目标。
2.在音乐欣赏课的课堂上,通常是教师讲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播放欣赏音乐——学生被动地听音乐的教学模式循环。这样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循环,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缺少欣赏音乐的主观能动性,其学习主体地位也难以体现,培养和提高音乐欣赏能力也成为一句空谈。《音乐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采用不同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寓教于乐。
3.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对学生主体个性化发展的尊重不足,评价标准单一。强调主体个性化则在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学生对有着支配和控制音乐欣赏活动的权利,以自己的思维来支配自己的欣赏,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学知识、听音乐。然而,在目前的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往往以大纲中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唯一的教与学的准则,把学生当作容器 “满堂灌”“教教材”,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音乐审美活动,是发生在不同的个体音乐欣赏者身上,而最为突出的特征是个体音乐欣赏者对于音乐的差异感受而表现出来的多样性,这些差异是由于音乐欣赏者的人生经历、文化教养、社会地理环境、生活习俗、性格气质决定的。因此,教师在音乐欣赏课堂上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挖掘教材以外的知识,同时,还必须做到认同和尊重审美的差异性,充分展现音乐的创造美和个性美并且多角度地给予评价。
二、优化小学生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模式的建议
基于小学生以上特点,优化小学生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模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大胆创设灵活合理教学情境,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应打破往常“语言替代型”“单一欣赏型”教学模式循环,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音乐的思维聆听音乐,创造音乐,享受音乐,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音乐体验,才能真正培养出对音乐的兴趣。如何才能让他们拥有成功音乐体验的满足感呢?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灵活合理的教学情境,并进行有效提问解疑或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
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四年级音乐欣赏《动物狂欢节》,在课的开始,教师以鼓励学生借助参与的模仿方式作为欣赏的初始环节。教师不是直接从欣赏教学乐曲切入课堂,而是游览动物园,通过播放幻灯片认知多种动物,学生回答看到了什么动物?那些动物有怎样的叫声、动作特点?还让学生用身边的可以敲击出声响的材料,把自己印象中的动物形象用声音表现出来。这一中级学段的学生已初步具备探索、想象以及创造能力,而课堂的设计,可以使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作曲家的创作思路与方法,同时认识音乐与自然界之间的密切联系,加深体会到“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所创设自然生活情境,既拉近了音乐艺术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能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探索、发现、展示,并为下一步乐曲欣赏环节做好铺垫。在情境之中教与学,不只是学生学得投入、学得高兴,教师也能教得轻松、教得高效。要让音乐欣赏课堂真正活起来,并焕发出自身的魅力,就要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巧设、趣设音乐教学情境,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以“音乐”为主导,以学科综合为教学实践手段。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始终紧握“音乐”这条主线,在欣赏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反复演唱音乐旋律、段落的方法,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教师要从度量上把握住教给学生赏析音乐作品的方法,即让他们知道从哪里入手去欣赏音乐,培养出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也就是说,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入手分析理解音乐作品,例如,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关注旋律起伏走向、速度快慢变化、力度强弱及转换、节奏张弛各异等,对塑造不同地域、民族、调式调性的音乐形象的主要手段、方法的作用。
面对低学段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保持度弱的小学生,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设计更应该注意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在以“音乐”为主导的同时适当地伴以律动教学活动,往往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单纯性倾听式地聆听音乐,学生是缺乏主动产生欣赏音乐热情的。所以要充分利用其他姊妹艺术与音乐艺术的结合与迁移,在迁移教学中去提升学生的感受与表现,增强理解的感知力。《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拓宽了他们的“多元文化”视野。以小学四年级音乐欣赏《春节序曲》为例,教师既可以以介绍我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及起源等民俗知识作为导入,也可以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把以春节为主题的绘画剪纸作品,提供给学生欣赏而辅助理解音乐主题。在拓展阶段,还可以带领学生熟悉各地秧歌,甚至是鼓励学生舞动起来。这样的教学会令学生在美的气场中感受音乐的无限魅力。
3.构建多元欣赏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审美。小学音乐欣赏课不仅仅是聆听,还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去体验音乐并给予评价。在《音乐课程标准》中要求:“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的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既要启发学生积极体验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又要其充分展开想象与联想,爱护和鼓励独立见解的音乐体验”。因此,要构建多元化音乐欣赏目标。教师在设计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在欣赏过程中的主体学生,让其切实感受到自己的个性思想被老师和同学所肯定带来的成功快乐,能够建立起他们的主体意识。建议教师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标划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一系列旨在培养学生聆听赏析、感受理解能力的多元目标。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该也必要尊重、承认和维护学生在学习音乐上的个性发展与差异,认可其爱好和兴趣,维护其在学习中的自尊自信心,进而开发其在音乐上的创造能力,此是音乐欣赏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目标之一。
众所周知,音乐欣赏本身就具有主体的个性化,而不是简单的机械“模仿”“再现”。例如,在音乐欣赏《鸭子拌嘴》的教学中,这首乐曲是形象性非常强的音乐旋律,想必对想象力丰富的学生而言,在聆听结束后会对其表现的音乐形象有着不同的答案,有的学生会说是像大白鹅摇摇摆摆走路的样子,有的也会说像是在吵架,有的说像两只鸡仔在争食虫子等。这样五花八门的回答不应让教师感到头疼和为难,反而应感到欣慰,因为这说明学生学会听“懂”了音乐,能够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表达出来。那么面对学生这样的答案,教师应如何做出合理回答与积极评价呢?教师可以说“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们的音乐感受很强”,也可以这样总结“同学们想到的都是可爱、乖巧的小动物,我觉得你们说的都有道理,都可以为这首乐曲来个命名”。教师这样评价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保护了学生的个性审美。
一堂实践成功的小学音乐欣赏课通常会令人感到其神奇而不可思议的魅力。它能给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欣赏中获取美妙的音乐感觉,也激发其热爱欣赏音乐的兴趣,因而收获奇妙的音乐享受。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音乐欣赏最根本的是教师要精心设计,通过各种教学实践手段和途径,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和意境。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曾生动地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所以,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实践要遵循 《音乐课程标准》,发挥好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其音乐审美能力和课堂参与能力,全面发展正能量情感和素质教育,激发学习音乐鉴赏的浓厚兴趣,继而提高综合素质,构建完善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