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与传统相融合,拓宽课堂厚度与深度——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古诗词专题教学探微
2018-02-23海南省海口市龙华教学研究室林惠萍
□ 海南省海口市龙华教学研究室 林惠萍
笔者对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做了尝试与探索,将一首词的教学变成一个诗词专题的教学,将教师本位的教学模式转变成素养本位的教学模式。下面,笔者将以《雨霖铃》的教学为例,从两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实践与探索。
一、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有效融合,增加古诗词课堂的文化厚度
《雨霖铃》是柳永的一篇经典之作,写的是诗人柳永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别离的情景。根据学情和现有的网络设备,笔者设计该课的教学重难点为:引导学生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理解词人悲凉凄苦的离别之情,领悟诗歌的文化内涵,同时,通过鉴赏《雨霖铃》学会鉴赏送别题材的诗词,并且由鉴赏送别诗而了解相关的文化内涵。根据教学重难点,本课设计两个课时和一个周末整合材料制作幻灯片,共六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品读悟情,缘情觅景,探究文化意象,拓展与分享,课后作业。大部分教学环节都运用了“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相融合”这一教学策略。
笔者引导学生以文本为中心,采取查阅书籍、查询权威网站、信息技术整合等策略来重构课堂教学内容,尽可能地扩充知识的外延,重构知识体系,增加文化的厚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变得可选择,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突破了课堂的局限。
基于此,笔者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探究关于送别诗词意象、典故的文化内涵,鉴赏归纳送别诗词的风格特点并提炼鉴赏方法”,并把学生大概分为两大组:文化探究组和诗歌鉴赏组。文化探究组主要是探究关于送别诗歌的意象、典故的文化内涵;诗歌鉴赏组主要是收集整合送别题材的诗词并挑一首鉴赏,提炼鉴赏方法等。学生在鉴赏——提炼——探究的过程中,情感得到升华,思维得到了发展。
比如有一组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总结出送别诗词中的常用意象:杨柳、灞桥、月、长亭、夕阳、酒、芳草、鹧鸪、古道、骊歌、阳关等,并且对一些意象的文化内涵做了阐释:
灞桥销魂——灞桥是古西安城东郊外的一座古桥。唐朝时,政府在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友故交,多在这里恋恋不舍地分手,灞桥见证了人们的悲欢离合,因此,此桥也叫“销魂桥”,所谓“潇潇风雨中,灞桥离别情”。中唐诗人杨巨源在《赋得灞桥柳留辞郑员外郎》中说“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折柳送别——折柳送别始于汉朝,是一种比较久远的文化习俗,柳已经是文人墨客抒写离愁的常用意象,如“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同时,“柳”在我国古代是“祝福”的象征,它可以驱鬼避邪,在中国古人心目中,它既可以保护逝去的亲人的灵魂远行,同样保护活着的亲人路途平安。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
如果光用查阅书籍这个方法,学生是很难在有限时间内完成这个环节的学习任务的,毕竟学生要经过大量的查阅收集、筛选、整合这个过程。信息的收集筛选与整合,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他们经过信息海选积累了大量的古典诗词,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就自然能体会到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同时透过意象分析,深刻地把握古诗词的文化渊源,在文人墨客眼里柳已不只是柳,月也不光是月,而是一种情感的象征,一种渗入骨髓的文化符号。
语文的学习不仅仅在于文本的学习,还在于知识的迁移,生活的延伸,文化的熏陶。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说:“经典学习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增加了古诗词课堂的文化厚度,真正把“理解与传承文化”和“构建语言能力”等核心素养落到了课堂实处,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有效融合,扩大学生学习的体验深度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归根结底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而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就是体验的过程。串讲翻译古诗词的传统教法会导致教师的一言堂和学生学习体验的缺失,很多时候会使本应充满性灵的古诗词课堂变成一潭死水,信息技术与传统教法相结合的古诗词课堂可以充分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体验。
比如有一组学生将李叔同的 《送别》词制作成MTV,在分享过程中,他们除了配乐齐诵,还播放《送别》MTV,整个展示过程集音乐、诗词、朗诵和吟唱的美于一堂,喜不胜收,超过笔者预期的效果。学生不仅读出重音,读出了情感,还唱出个性理解。这个品读过程中,集声像图文于一体,形象生动,画面逼真,对学生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刺激,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网络查阅并整合分享的这些过程,不仅获得大量的学习资源,学会了利用网络创新表达,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小组交流、整合资料、分组汇报等实践体验,同时在深刻的体验中增长了智慧,学会善取他人之长,提升自己的思维与能力。有人预言在未来大数据时代,机器将代替人类完成所有知识性的工作,人类与机器竞争的关键在于体验和智慧,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得,而智慧只能在体验中获得。
总之,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中学古诗词教学更加有利于知识的梳理和文化的积累,更加有利于关注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以说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充实古诗词课堂文化内涵的有效手段,是扩大学生学习体验的有效途径。当然,不是任何一堂古诗词课都必须用信息技术来辅助,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学会在教学的猎场上捕获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点,用得巧,用得妙,才能促进课堂教学,增加教与学的厚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