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2018-02-23甘肃省东乡县三合学校唐兰芳
甘肃省东乡县三合学校 唐兰芳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再以批评和训斥作为鞭策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避免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抑制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取而代之地,教师应采用激励的教学方法,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法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
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是主要的激励途径之一,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相应的表扬和鼓励,引导学生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增加知识积累,促进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去,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在增加与学生间互动的同时,推动学生按照解答语文问题的思路,对语文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比如,在小学语文课文“亡羊补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对语文课文内容进行详细阅读和分析,然后根据学生对语文课文的认知能力,采用分层次的提问方式,先向学生提出简单的语文问题,再逐渐增加问题的难度,进一步进行引导和拓展,让学生领会课文的内涵。例如,首先向学生提出“课文题目中的‘牢’字在文中代表着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解答,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发展的掌握。然后提出“在现实生活中‘牢’字具有哪些方面的意义?”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教师对于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不论回答得正确与否都应给予鼓励和表扬,借以不断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激励教育工作的实施。
二、创新语文教学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自身教学方法的创新,从多个方面推动激励教育工作的实施,充分发挥激励教育的优势,进而整体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语文水平进行合理分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语文知识和问题进行探究,并以语文小组为单位开展激励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的增强,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探究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比如,在小学语文课文“桂林山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课文相关片段进行详细分析,向学生传授景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并且通过这一完整的分析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分析的步骤。然后,教师让学生以语文小组的形式对剩余的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按照教师分析的思路进行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对语文课文的自主鉴赏能力,整体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小组探究的结果进行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了解自身在课文内容分析中的不足之处,逐渐形成多元化的激励教育机制,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丰富语文教学的方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长时间面对抽象的语文知识,自然会产生厌倦的心理,从而降低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地设计相应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同时以竞争的形式开展激励教育,全面提高激励教育工作的教学效果,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改革。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造句活动,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增强学生对词组的运用能力。在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以语文教材中的字词作为中心,根据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程度,实现语文词组的拓展。然后将学生按照相应的规则进行排序,随机选出一个语文词组,让学生对词组的词义进行解释,再完成语文词组造句。并在一位同学造句的过程中,引导其他同学仔细进行聆听,鼓励学生提出质疑。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提供求助机制,保证语文活动的完整性和正式性,同时促进语文活动的顺利开展。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语文词组的运用情况,实施激励教育工作,同时给予合理的评分,充分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而引导学生对语文词组进行自主学习,不断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质量。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积极主动的语文学习氛围,采用课堂提问的教学方法,不断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激励教育在语文课堂上的实施。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语文知识的探究,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语文活动,从多个方面实施激励教育,有助于整体提高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乔素萍. 探究激励教育模式应用于小学语文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3(20).
[2]董连庆.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6).
[3]牛宝勤.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的运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02).
[4]李晴,巩明霞. 语文教学激励性评价的探讨与实践[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5]施瑞娟.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的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