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2018-02-23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第一中学王现群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第一中学 王现群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文发表,文章详细阐释了如何发展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等方面的问题,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指出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及其在人文底蕴方面的几个基本要点。本文在这个大背景下探究了高中语文教学应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落实语文学科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任务,从而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作用。
一、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促进语言建构
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语言是一种关系。”这里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构建的关系,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过程。从语文学科这个方面来解释“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即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情达意,以达到人与人之间最有效地交际的目的。为了提升学生对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能力,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中可以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等进行深入的对话。
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热爱生命”这一单元里面所选的中外文章,其主题思想都是要学生学会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第一篇就是食指的诗歌《热爱生命》,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相信未来、热爱生命,与食指的另一首诗《相信未来》是姊妹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给学生介绍作者创作的背景,其次让学生反复地诵读,最后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是如何用语言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
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看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风景,在和作者及其作品的对话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人所追求的生命价值,进而感受到生命的重要意义。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课堂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
二、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提升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借助语言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和反应的一个过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不断学习和运用,来提升听、说、读、写能力,同时提升语文素养。整个语文教学过程都离不开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完成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战争风云”和“和平,人民在期待”两个单元的教学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去思考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相关问题。两个单元分别选取了古今中外关于战争及人民渴望和平的文章。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不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而是从人类诞生之初就存在并且延续至今的。通过举办辩论会、演讲及故事会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收集和了解更多有关于战争的资料和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战争与和平到底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最终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带领学生感受语言魅力,推动文化传承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其中每一个字和每一个词语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语文本身就起着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高中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并且通过学习语文了解到了文化传承的相关知识。由于高中生还处于价值观念的形成阶段,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还是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品味语言艺术,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进而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推动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四、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高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看法和见解,对于同样的一个文本,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感受,不能让学生模式化地进行阅读理解,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之间搭建起桥梁,实现读和写的有机结合,使其语言表达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俯仰天地间”这一单元中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为例,这篇课文本来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川端康成用自己细腻的笔触写出了凌晨看到海棠花开所产生的对于美的哲学思考。可能很多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并没有从哲学层面去理解,教师也不需强求每个学生都朝着这个方向去赏析文本。有的学生会从语言的角度去品味作品,有的学生会从叙述的角度去理解作品,还有的学生会通过联想和对比的方法来赏析……教师在这个时候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如让学生写读后感、进行仿写等。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而写出的东西都是具有灵性和感染力的。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学生在鼓励下会对文本产生更为个性化的理解,语言表达也会变得更加生动而深刻。
五、结语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语文课堂应当变得更为多元开放、丰富多彩,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一个文本和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师只有在学生与文本间建立起更多的联系,让学生在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中学会独立地思考和自由地表达,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秦小静.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6.
[2]张楠.高中生课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