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循打包解压,让阅读教学更高效
2018-02-23江苏省启东市王鲍小学施冬琴
□江苏省启东市王鲍小学 施冬琴
所谓“打包”与“解压”原本是信息技术学科的专业术语,语文阅读教学中也有这样的实践,对教学过程进行必要的打包与解压处理,高效地解读教材、整合教学内容,有助于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学法指导,提炼成果、要点和精华。本文提出要关注教学内容,在文本解读中打包解压;关注对话质态,在教学过程中打包解压;关注学情基础,在学法指导中打包解压,让阅读教学更高效。
一、关注教学内容,在文本解读中打包解压
阅读教学无外乎是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其中“教什么”这一基础性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阅读教学就容易走上认知的歧途。为此,教师就需要以“解压”的方式,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全面的解读,并从教学专业者的角度对值得教学的资源进行发掘与删选,且站在学生的视角探寻他们可能出现的障碍;随后,教师运用巧妙的课堂设计,将这些资源点进行重新调整、组序、以“打包”的方式确立教学要点,在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过程中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一位教师在教学《祁黄羊》时,一开始就对课文的背景资料进行了介绍,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但这位教师的尺度却发生了一定的偏差,从春秋战国时代讲到了仇人解狐,并涉及到几个相关的故事,就此教学时间就占用了将近20分钟。这样的教学安排肯定是极不合理的。其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教师在打包与解压的处理上。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解读与处理,需要做好相应的筛选和整合,并且在必要的优化之后进行打包,再将其运用到课堂中,而不是繁琐的逸事野史,否则其他教学的资源就被严重浪费,学生就没有学到最需要的东西,教学效果自然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教师需要先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形成一系列的教学资源,再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学生认知需要等多角度进行感知,巧妙地整合打包与解压之间的联系,有效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地不断发展与思考。
二、关注对话质态,在教学过程中打包解压
阅读教学本身就是师生双方进行互动探究的对话过程,说到底,课堂教学环节其实就是教师课前教学设计意图的实践过程,需要对原本教学板块、教学环节进行解压处理。而在学生获取了认知体验,形成了动态生成性资源之后,教师需及时进行调整,并以打包的方式集中呈现。如此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包与解压,就能保障教学步骤的流畅性,并将整个信息贯穿于课堂环节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教学的自觉。
如在教学《鸟语》一文时,笔者原来就设置了这样一道思考题:人们为什么会喜欢喜鹊,而不喜欢乌鸦呢?可是在真实再现的过程中,却将题目中的“乌鸦”口误说成了“麻雀”。这一疏忽如果及时改正,自然也是可以的,但学生已经迅速地走进了讨论环节,面对这一“解压”教案时出现的偏差,课堂走向将何去何从呢?交流中,学生说到麻雀喜欢吃粮食,肯定不会得到人们的欢迎。这与课文中喜鹊报喜的形式难以形成对比之势。为此,教师迅疾进行再次“打包”:这样的麻雀虽然不招人喜欢,但并没有给人们带来什么不祥之感啊!你们能不能找出一些与文中喜鹊报喜对立的鸟类呢?此时,学生就自然联想到了乌鸦、猫头鹰等鸟类,这就成功地进行了教学过程的再次“解压”。
从这一案例就不难看出,教学过程中的打包与解压过程真是无处不在,这就需要教师凭借自身的教学智慧进行灵活处理,既要轻松打包,也要得体解压,保障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愉悦性。
三、关注学情基础,在学法指导中打包解压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和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永远都是课堂教学的主题。因此,阅读教学就不能脱离学法指导而单独存在。对于学法的指导,就必须要先“解压”,再“打包”,对学法进行必要地筛选和组合,从而形成最优质的资源,然后通过深入地分解和归类,才能形成优势信息资源。但在教学过程中,学法的指导往往难以一下子达成应有的效果。其原因不在学法上,而是教师在打包与解压过程中的操作不当。
如在教学《云雀的心愿》一文中,教师相机设置思考题:课文中云雀的心愿到底是什么?有学生认为云雀的心愿就是种树,有人认为云雀的心愿是保护森林……这些回答其实都仅停留在认识的表层,为此笔者进行再次引领:你们从课文中再找找看,云雀都飞到哪些地方去了?根据课文内容,有条理地说说自己的发现。但学生的回答并没有好转,反而显得更加糊涂,课堂教学就此陷入尴尬。我们不妨来看看老师在打包解压过程中的问题:学法指导需要进行必要的分类与整合,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体系,但解压不成功,后来的打包更是技艺不精。课后反思,面对这一状态教师可以这样处理:老云雀带着小云雀都飞到了哪里?这些地方在环境上都有着怎样共同的特点?小云雀在听了妈妈的讲解之后,有了怎样的反应呢?思考并概括出小云雀的想法,将其分成几个要点。
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学生形成更为鲜明的认知,让学生在教师重新打包的过程中获取方法要领,真正促进学生学法技巧的不断丰实。
课堂教学离不开打包与解压,就是要关注学生的行为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就需要熟练地运用打包与解压技术,只有为学生做好相应的准备,提升师生对话的水平和能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