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语言学习的“丰碑”立起来
——《丰碑》的教研及思考

2018-02-23王静华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9期
关键词:军需棉衣丰碑

王静华

《丰碑》(教科版四年级上册)记叙了红军风雪行军途中,一位掌管棉衣的老军需处长在冰天雪地里被冻死的事。首尾呼应的恶劣环境描写、细致入微的人物神态刻画、生动的侧面烘托,是文本表达上的亮点。我们学校中高段语文教研组四、五、六年级的三位语文教师,分别就课文《丰碑》,在不同年级中进行了讨论,推出了不同的教学设计,上了三堂不同的语文课。作为同一主题的教研课,给了听课教师有益的教学启发,树立了不同年段语言学习的“丰碑”。

一、四年级——“黑云压城”注取舍

师:跟着老师写“碑”字,注意偏旁、笔顺。(师范写,生书空。)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石碑吗?

生:碑上面有字,红色的。

师:人去世后在哪里?

生:森林里。

师:森林里啊,那个是墓场对吗?墓碑对吗?上面会有什么?有字的,是不是记录病故的亲人的名字啊、事迹啊?你还在哪里见过碑?

生:东山上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师:记得吗?今年清明节咱们一起去扫墓。这纪念碑上写了什么字?

生: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师:那么这个碑是什么?

(生沉默。师口头简介:碑是刻上文字或图画,竖起来作为纪念物的石头。)

师:那么,丰碑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高大的石壁,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从网上查的。

师:啊,你预习时不知道的,从网上查证了,这是好的预习方法。(课件出示“碑”的解释,师重复学生的答案。)那老师想问问,课文描述的是一座具体的石碑吗?从课文中找出一个句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生: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是不是这一句?所以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就是——

生:军需处长。

师:什么是军需处长?

生:是军队里面掌管军队需要的东西的官职。

师:哦,是军队里面管理物资的。那么哪些是他管理的?

生:大衣。

师:衣服,这是生活用品。

生:食物。

师:食物,这也是生活中所需的。

生:弹药。

师:弹药,对呀,这些军用的物品都归军需处长管。文章写了军需处长的一件什么事?读课文,读通句子。同学们开始读。

思考

以上是四年级的教研课。确定的学习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人物的描写手法描摹人物形象,理解‘丰碑’的深刻含义”。我觉得这样的目标非常切合中段“能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这一新课标要求。有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该吹动语言学习的“黑云”压向“城”。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跟着老师写“碑”字是低年级的重点教学方法,四年级的孩子能通过观察自主完成;理解“丰碑”的含义设计了三个环节——读准“碑”字,理解“碑”字义,读懂“丰碑”词义,这样的识字三步骤也是低年级学习的步骤。要知道,到了中年级,学生们已经掌握字的识记方法,尤其是“碑”字的读音并不是难点的情况下,并不需要这样亦步亦趋。至于学生们是否见过石碑,人去世后去森林还是墓场,东山上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上写了哪几个字,这些也并不是可以压四年级“城”的语言之“云”。只有把这些影响主枝生长的“问题”去掉,课堂上才会有更多的时间,促使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上有达成年段目标的言语建构。课伊始,可以直接揭题读题,切入课文:这里的丰碑是什么?交流预习成果,初步了解军需处长的事迹,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二、五年级——“黄金台前”终生成

师:这一幕也深深地刺痛了将军的心。当将军听说有人被冻死的时候,他的表情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在课文中找出来吗?

(师生交流,引导想象将军的心理,口头表达。)

师:你看这个过程中,作者没有直接对将军的心理进行描写,但是通过描写将军的神态能揣摩他的心理。选一到两处,写写当时将军的心理变化。你先看哪些词语可以进行合理想象,可以从同学的回答中联想开去,想得更具体些。第一处刚刚交流过了,可以再写一处。

(生写话)

师:我知道你们现在有千言万语要说。(指名学生交流所写)

生:当将军听说有人冻死了,他愣了一下:军需处长竟这样不负责任?

师:他首先想到的是军需处长的失职。第一条谁再来试一试?

生:当将军听说有人冻死了,他愣了一下:不是每个人都有棉衣吗?怎么会有人冻死?

师:当他真切地看到这个冻僵的老战士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

生:他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为什么军需处长没给他棉衣?难道是出了纰漏?难道是军需处长忘记了?

师:想了很多。谁再来分享?

生:这军需处长怎么这么不负责任,人都死了还不出现。他没有发现有人没有棉衣穿?

师: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这时候他已经怀疑到军需处长了。那么当他以为这一切都是军需处长造成的时候,他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当他以为这一切都是军需处长造成的时候,他红着脸,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两腮的肌肉抖动着:军需处长还不出来,难道想逃避责任吗?

生:这个军需处长肯定把棉衣藏起来了,使我们这位老战士冻死了。

师:把前面描写将军神态的句子加进去。

生:他红着脸,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这位军需处长这么不看重人命吗?发棉衣时就不能认真一点吗?

师:连用了好多问句,我也能听出你的愤怒。但是当他知道这位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的时候,他心里在想什么?

生:当将军知道这位就是军需处长时,他愣住了,眼睛湿润了,想:原来是我错怪他了。他内疚了。有这样的战士,我们一定会取得最后胜利的。

生:责任比生命更重要。

师:把课文里的神态描写带进去。这句话真的太棒了,你是怎么想出来的?老师要给他掌声。刚才我们听出了内疚,听出了难过,还有震惊,还有敬佩,是吗?所以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了右手,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军礼。

思考

四年级是中段,五、六年级都属于高段,因而无法体现不同年段的鲜明特色。中高年级界限不明、地界不清的话,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尝试按照年段要求和整册教材编排特点,梳理教学目标:四年级重点阅读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五年级了解侧面描写这种手法,六年级重点感知如何以侧面描写构建整篇文章的布局。这堂给五年级学生上的课,教师选择了让学生根据将军的神态写一写他内心的想法,笔者觉得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要求没有挑战性,从学生们的回答来看,也只是停留在“不负责任、要认真、内疚”等几个方面。想想确实是这样,这里拓展的余地并不多;长长的内心想象写话拖沓又重复。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军需处长的感人事迹”,不如在找出将军的神态描写后,直接让学生以关键词点出将军的内心,这样有助于把长文读短,读懂层层递进的神态描写背后所要烘托的军需处长。已经学了这样的侧面描写方法,学生想象写话环节就不要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可以浓墨重彩地把新的方法练一练——模仿文本的侧面描写手法补白:练一练军需处长在把自己的棉衣让给别人,自己选择安详死去前后的神态、环境;写一写军需处长身边的战士在接受棉衣,却再也喊不醒给他棉衣人时的神态与语言。

三、六年级——“角声满天”细分辨

师:侧面描写特别多。好的,请大家浏览全文,用“____”画出文中所有对将军的描写,并选择一处,用关键词写一写你的体会。

师:请同学来说一下。

生:我从“‘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这句话体会到将军非常愤怒,而且还用“听见没有”这种语言。红军是非常关爱下属的,但那时却用这样严厉的话语对警卫员说。

师:就请你把这句话读一下,读出愤怒的语气。

(生朗读)

师:看来,我们的将军还不够愤怒。谁来试试?

(再指生朗读)

师:有没有愤怒的感觉?那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下。

(生齐读)

师:我们一下子抓住了将军的心情。除了这一句,还有哪一句也是写将军很愤怒的?

生:“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将军比作豹子,可见将军非常严肃。

师:回答得非常好。还有吗?

生:我还有。第12自然段“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里对将军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将军对老红军的敬仰之情。

师:你真的非常会解读文本。但王老师问的是还有没有写将军愤怒的句子?还有一个地方在哪儿?

生: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师:好的,坐下。我们把三个部分找全了,现在把这三个句子放在一起读,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生没有举手)

师:现在没感受,我们合作来读一读。

(生齐读)

生:将军是一个关爱下属的人,不愿意失去部下。

师:但是现在已经失去。他的这种怒火无处发泄,所以他只能通过大吼的方式。

思考

这是六年级的教研课。在课中,教师设计了领悟文章侧面描写方法的教学环节。从课前分析看,教师认为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特别是将军的人物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了军需处长的高大。笔者认为分析确实找到了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目标定为“深入学习侧面描写,感受相对正面描写不一样的魅力”。在教学时虽然提出了让学生“画出文中所有对将军的描写,写体会”,但是在交流的时候,却只重点抓了将军的愤怒。但在课文中,将军的愤怒只是侧面描写的一个方面,和将军的敬佩一样都是为了烘托出军需处长这座“丰碑”。教师要求学生画的是所有对将军的描写,那交流时就不应该只强调一点。课文中提到的神态描写有将军的严峻、将军的发怒、将军的眼睛湿润、将军的军礼,这才是一个丰满而生动的将军,这才是有侧面烘托作用的细腻描写。学生在读这些人物神态的描写时,可联系上下文推想课文中关键词句“严峻”等,辨别感情色彩。而在朗读中内化语言,在朗读中感受侧面描写的手法,在朗读中促进思维发展,更是一个六年级学生所应达到的高度。所以说,趁热打铁的语言实践,会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浓浓语文味,更具延展性,从而高高垒起一座座语言习得的“丰碑”。

猜你喜欢

军需棉衣丰碑
丰碑
丰碑
他们,是永远的丰碑
棉衣
给树穿棉衣
敦煌藏文P.T.1185号《军需调拨文书》及相关问题研究
丰碑
战时持续消耗型军需物资配送优化问题研究
丰碑颂
思 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