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弹好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四重奏”

2018-02-23刘正生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9期
关键词:四重奏学科核心

刘正生(特级教师)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核心素养被誉为当代基础教育的DNA。随着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出台,中国正从“知识核心时代”步入“核心素养时代”。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当下要思考和实践的是如何让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生根。

一、目标领域: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在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中,一个基本标志是从“双基”走向“三维目标”。进步是不言而喻的。与“双基”相比,三维目标的理论更加全面和深入,但三维目标仍然存在不足。一是缺乏对教育内在性、人本性、整体性和终极性的关注;二是缺乏人的发展内涵,特别是关键素质,需要明确的描述和科学的界定。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基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出现“核心素养”一词,提出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两年后,中国教育学会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敲定了学生应具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核心素养。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高度、深度和内涵的提升,是对人的教育的真正回归。核心素养的三维目标也有传承和超越的一面。使用形象的比喻:“双基”目标是教学的2.0版,三维目标是教学的3.0版,核心素养目标就是教学的4.0版。从概念外延看,三维目标宽于核心素养;从概念内涵看,核心素养往往是“内在”的,而三维目标倾向于“内化”自己。核心素养并不是刻意替代三维目标,要形成核心素养,三维目标是不可舍弃的,核心素养是深化和具体化的三维目标。

何谓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目前我国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表述最为权威的是最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表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一脉相承,但小学语文姓“小”,比照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要有自己的特点,需要进一步“聚焦”,需要进一步厘清重点,从而体现自身的核心要素。众多有识之士根据自己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对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进行归纳,将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确定为:阅读理解力、语言表达力、思维发展力和文化感受力。笔者也赞同这样的表述。

阅读理解力、语言表达力、思维发展力和文化感受力这四个维度互相依存,相互融合,从而构成了一个整体。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不能只针对其中某一个方面,要追求四个维度的协调发展。“初识鲁迅”专题是人教版六年级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时不仅应该专注于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鲁迅的崇高精神,感知作者情感,还应当引导学生在分析语言、品味表达的基础上,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进行鉴赏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完成思维的建构与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四个方面平均使用力量,应当有所侧重。

二、教学方式:从“教的活动”走向“学的活动”

多年以来,教为主的课堂司空见惯,教的活动几乎成了课堂的主旋律。它之所以能长期存在是有原由的,比如说,教师“教的活动”有完整、丰富、多样等特点,而学生“学的活动”比较零散、机械、单调,不好把控,很难形成结构。但这种教学方式的最大弊端是,学生“学的活动”太少,很多应该学的内容没学到;教学过程的推进主要依靠教师牵引,学生的自学、思考、探究无法落实。

如,教学神话故事《夸父追日》,大多数教师的设计多为教的活动:从图入手,导入新课—初读感知,整体感知—再读课文,了解大意—品词析句,深入感悟—回归整体,升华认识。而有位教师的设计集中在复述的主题上,主要环节只有两个:讲短故事—讲好故事,即用简单的话讲一讲《夸父追日》主要讲了什么;从课文选一部分,把故事讲好、讲神奇。目的是指导学生在阅读神话故事的过程中关注神奇,在理解比喻、夸张等写法的基础上学会如何生动地讲述神话故事。又如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教师列出若干学习小组——检查字词组、概述故事组、角色入境组、人物赏析组、揭示主题组等,让学生自由选择加入,然后进行分组学习、讨论、汇报。教师只做必要的学习活动提示并加以指导,如角色入境组:如果你是会说话的海鸥(“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你想对老人说什么?人物赏析组:根据关键词找相应的细节,根据细节概括老人的性格(节俭、慈善、执着、痴迷、关爱、忘我……)。以上两个教学案例的设计,从头至尾学生都是唱主角,教师隐身于学生身后,学生学的活动时间充分,有实效。

核心素养下的阅读课堂教学要从以“教的活动”为基点,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目标直指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要以“学习活动的设计、展开与落实”为切入点和抓手——备课重点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应该是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堂行为不是配合教师的提问,而是组织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后反思不再是教师的教学环节流畅与否,而是要多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效果到底怎么样。如今,我们的课堂要从“教的活动”转向“学的活动”,以“学习目标”替代“教学目标”。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由“重教”到“重学”的转变,学习活动将逐渐成为教师课堂的主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从而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三、课程规划:从“单一学科”走向“学科整合”

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学的配合”,“让语文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这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尝试学科整合,努力打破学科间界限,或主题统领,或内容重组,或课后延伸,利用好各学科的独特形式或特点让语文教学更多彩、更厚重。

我上师范是学音乐的,爱好美术,后来教小学语文,教育实践让我体会到融合多种学科进行教学是可行的、有效的。比如将设计、制作、写作等融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一‘卡’穿珠教趣浓”,融弹唱、绘画、表演等为一体的古诗教学《早发白帝城》,都深受学生的喜爱。当初哪些不是语文、不是音乐也不是美术的“不伦不类”的课,也许正是今后教学发展的一种新时尚。

令人欣喜的是,现在国内已有学校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了。比如,一节名为“动物的尾巴”的主题活动课,课前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让其分别从生物知识、小故事、名言警句等角度查找资料、深入探究、展示成果。课上,有的小组编写剧本,排演一个与动物尾巴相关的舞台剧;有的小组制作动物尾巴功能的简易动画,并配以绘声绘色的讲述;有的小组利用美术和科学的知识,在展板上绘制了动物尾巴的思维导图。课堂上的交叉学科知识与内容的呈现,都是基于孩子们搜集大量的资料和小组内研究和创意表达。

如何定义这样的课堂?其很难与我们常见的科学课、语文课、美术课或是其他什么学科的课程划等号,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有对于知识的掌握,更有对于查找资料、分析资料、提炼观点、小组讨论、团结协作等多种能力的锻炼。

深圳一所实验学校改革的步子更大。为改变学科孤立、缺乏联系的现状,他们变革课程结构,由统一课程转向差异化课程,由单维课程转向立体课程,将语文、道德、法治与中华传统文化加以整合,使打通学科界限、多学科联合教学逐渐成为常态。也许在不远的一天,你的数学课是英语老师教的,你的语文课是美术老师教的,将不再是笑谈。

也许对普通学校的教师来说,深圳实验学校的实践还是遥不可及的梦,其实我们使用普通教材的教师也可以有所作为。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本组课文安排了《鲸》《蟋蟀的住宅》《海豚救人》等课文,这些课文分别讲述了动物知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该单元可以“人与动物”为主题设计活动。我们可以与其他学科教师协作,或者自己尝试做“全科”教师。在“人与动物”这一母课题下,可按层次递进分成这样几个子课题:

1.观察探究:探秘小蚂蚁或其他常见小动物的一些习性。

2.搜集整理:了解生物的进化、人类的起源。

3.知识比拼:比一比谁的动物知识最多。

4.创编故事:编童话故事,想象人和动物之间可能发生的故事。

通过这种多学科综合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积累、运用了语言,并真正领悟了课文中“开卷有益”的深刻含义,将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使语文学习走向生活。

未来学生的成长体系将呈现出学科模糊化、教师参与化的形态。因此,我相信:未来,全科教师、学科融合将成为发展方向,教师从“学科人”升级为“教育人”将成为一种大趋势。

四、课堂评价:从“结果评价”走向“过程性评价”

当前学生的学习过程几乎被“分数就是硬道理”所操控,学生恰恰缺失了主动且能够学以致用这一核心素养之关键要素。现在我们的学校需要逐步形成培育学生核心学力的环境和土壤,评价改革刻不容缓,在学校层面主要可从课程与课堂两条路径深入。而当下最大的困难还在课堂,课堂中的评价往往易被教师忽视,未来课堂评价改革的方向是重视课堂中日常化、常态化的评价。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评价形态的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做好课堂即时评价。课堂即时评价是“简约而不简单”,它是课堂教学的助推器、导航仪,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如教学《小站》,同样是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从哪里看出小站的小”,由于两位教师的课堂即时评价不同,其教学效果迥然。

案例一

教师提问后,许多学生迅速举手。其中一人首先发言:“一个是,这个车站只有慢车停两三分钟,快车从不停下来;第二个是这个车站只有一个小屋,一排木栅栏,三五个人影。”当老师听到答案是正确的时,他忍不住说:“哦,真好!这和老师的想法是一样的。”

案例二

生1:我注意到“小站上两个工作人员正在商量着什么”这句话了,从这里读出小站的小了。

师:哦,是吗?同学们也像老师一样喜欢听你的想法。你能谈谈吗?

生1:如果这是个大站,一定不会只有两三个工作人员。

师:你能从工作人员的多少来推断站的大小,这是个好办法。其他同学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2:我是从“蜜蜂嗡嗡地飞舞,使这个小站非常宁静”这句话看出小站的小。

师:啊?这也可以看出来吗?

生2:如果这是一个大站,有很多人,声音自然很大,你不会听到蜜蜂的嗡嗡声。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到,这个站是小站。

第一位教师只看中所谓答案,找到答案就算目标达成,课堂毫无生机可言;第二位教师不只重结果,更看重获得结果的思考方法,通过追问,步步为营,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的思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得课堂充满活力。

以上的教学片断给我们很多启示:一是课堂即时评价不是立即评价,不要简单地做对与错的裁判员,要乐于倾听,对学生有期待,给他们进一步思考和整理语言的时间。二是寓引导点拨于评价中,不要动辄就“你真聪明”“你真棒”,浮华之词不能起到激发、鼓励与唤醒学生的作用,教师要在学生卡壳的时候予以方法的启迪,如同雪中送炭。这样,每一次评价才能调控并引领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达到促成学生学力发展的目的。

其次,实行积分制,摒弃“一卷定乾坤”。一张试卷期末“算总账”的终结性评价的危害性在于必然因素少、太片面,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近年来,福建一所师范附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制定课堂评价标准,建立了新的课堂评价体系,以过程性评价的总和为学生一学期的终结性评价定性,很值得借鉴。该校归纳为纵横两条线,形成“十”字架式的评价模式。横线为:全面体现语文素养方面的因素——听、说、读、写。“听、说”以学生平时课堂的表现为评价依据;“读”以平时课堂情感、态度表现与课外阅读、单元测试、期中和期末测试为依据;“写”以平时的写话、习作、日记,单元、期中、期末习作测试中的字、词、句、篇为依据;再加上期中、期末的单项测试,得出该学生的总评等级。纵线为自评、小组评价、老师评价得出该学生的总评等级。最终形成一个既有语文学科成绩评价,又包含学习语文情感、态度、方法等方面的比较全面、公正,还渗透鼓励引导性质的评价。

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核心素养不是写在文件上凝固的文字,而是课堂上开出的绚丽花朵。作为一线教师,如今不知道核心素养则是落后了,但仅仅知道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积极地去研究,去实践,这样核心素养才能在课堂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猜你喜欢

四重奏学科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室内乐小品两首
走西口弦乐四重奏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肖斯塔科维奇密码(七)—— 第七弦乐四重奏 op.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