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实践
2018-02-23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国兴街道攀丹小学竺德岱
□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国兴街道攀丹小学 竺德岱
深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人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人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上,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体现了人的全面素质。信息时代教学的基本任务将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主动探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乐于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下面就如何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意识,提高教学效率,谈谈几点看法。
一、架设学习平台,培养学生参与能力
数学是由问题构成的,学习数学就是要解决数学问题。因此,数学教学过程也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应以问题为中心去探索,让学生带着“为什么”去参与学习活动。教学实践也充分表明,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探索,积极观察与思考,就会有丰富的想象体现出来,学生就会感到有乐趣,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就会加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架设更为丰富的学习平台,促进学生主动性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时,可以这样直接激发学生的兴趣带动学生的参与:“同学们,老师不用秤就知道一堆小麦大约有多重,你能吗?想知道用什么方法吗?”……又如:在教学比的应用时,又可以这样设问:“同学们,你们不上树能量得树高吗?”“不过河能测得河宽吗?”问题激发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求知欲开始了新课的学习,诱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产生了对知识的渴求。又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让学生任意写出几个数然后教师很快地说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样学生便被教师料事如神的本领所折服,头脑中便会产生老师为什么能这样如神地判别出来的疑问,一种渴求知识的欲望流露在每个学生脸上,达到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之目的。老师无意中就为学生架设了一个宽广的学习平台,学生就有了一个积极参与的欲望,学习兴趣自然就会被培养起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抓住学生对事物好奇的欲望,架设问题空间,促使学习兴趣的形成。
二、架设探究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积极地去获取数学知识,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所以,教师要尽最大可能给学生架起一个探究问题的学习平台,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
三、架设活动空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现代数学教育思想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计算、推理想象、语言交流等,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师先复习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后,引导学生看书以演示教具和分组操作后,得出V=πr2h的结论。这时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操作教具,然后提出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求出圆柱体的体积吗?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还可以用圆柱侧面积一半X半径来求体积。此时,教师因势利导,鼓励同学们开展讨论,结果又发现圆柱的体积也可用侧面周长的一半X半径X高来求。在这一教学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一个圆柱体积计算,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实践能力,同时也是创造力的表现。又如:一个气象小组测得一周中每天最高温度分别是30°、31°、33°、29°、32°、33°、30°。 这一周平均最高气温是多少度?学生按常规的做法:(30+31+32+29+32+33+30)÷7≈31°,这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学生通过思考,语言交流等活动,其中有一位同学列式计算为30+(3+2+3)÷7=30+8÷7≈31°。显然,这种做法更富有创造力。此时教师让这位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这位同学说,一周7天中有6天的最高气温不低于30°,先用31°中的1°补足29°,然后把其余4天超出的度数相加,用它们的和除以7所得的商加上30就是这一周的平均最高气温,这样不仅巧妙灵活,计算简单,也说明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从这位同学的语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脉搏在跳动。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让学生牢固掌握最基础的知识是最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珍视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教师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要大胆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它们始终处于积极互动状态,具有不断创新的欲望,要鼓励创新,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