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要有点宏观思辨
——以《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教学为例

2018-02-23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张甸中学

新教育 2018年25期
关键词:烛之武退秦师秦伯宏观

□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张甸中学 周 芳

高中生喜思辨,语文教学容易有思辨情境,因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赋予学生思辨的时空并充分释放学生的本能,应当是教学的自然选择。然因应试故,思辨空间日渐逼仄,更多地倒成了对应试目的的盲从,窃以为这是不妥的。《烛之武退秦师》(以下简称 “烛文”)一课的教学中,从宏观角度思辨退秦师之因、之可能性,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在思辨中逐步走向教学目标,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

一、文本解读应允许多种可能性

课本上的文本教学,常常让教师有一种紧迫感,总试图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预设好的答案告诉学生。譬如烛文的教学,总想让学生知道烛之武“只身赴敌营,面对大国之君,不卑不亢,从容辞令,强大的秦晋联盟在其如簧巧舌下,瓦解无存。烛氏凭伶牙俐齿,委婉入情,句句刺入秦伯的心窝,颇令同学们为之心折”。这样的表述不可谓不精当,然而再好的答案如果呈现时间过早,非常不容易让学生接受,还容易让学生反感。故文本解读可以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思维的“子弹飞一会儿”,教师带着学生的视角再宏观一点,再思辨一点,让学生在面对文本时的解读能够出现多种可能性,那这样的文本解读过程中,思维的碰撞所衍生出的观点的多种可能性,可以为学习过程添彩。

在笔者的课堂上,赋予了足够的时空之后,学生有这样的几个问题或者说困惑:第一,郑国受到晋国、秦国的围攻,出师之名是否属实?第二,烛之武以一人之舌,退秦国之师,实际是否可能?学生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用他们的话说:中国古代历来强调师出有名,以争取道义上的支持。而烛文只在文首中交待“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从行文角度来看,似乎是编织罪名,给人兴不仁之师的感觉;而佚之狐在言于郑伯时所断定的“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也让学生有突兀感,外国大兵犯境,凭一人之口舌就能退兵,那国之交战,是否太儿戏了一点?允许这样的问题出现在课堂上,笔者以为是可行的,其既满足了学生多元思考的本能,同时也使得文本解读的空间更大,走向教学目标的可能性反而更大。

二、宏观思辨催生思维的多元化

说白了,文本解读的可能性,实际上是来自于高中学生的直觉判断或逻辑推理。而循着学生的问题去进一步探究,从宏观思辨的角度去给烛文一个深度解析,就可以实现用学生的多元思维引导教学目标进一步明确。

接着上面的问题,有同行认为,文章开头的“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来作铺垫,是为后面烛之武说退秦师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客观有利条件”。笔者以为从行文角度来看,这一判断是合理的,但从事物发展本身来看是不合理的,文章只是在描述一个事实,焉能像写文章一样预设条件以达到预期结果呢?也就是说研究本文的逻辑关系,应当从科学角度而不应当从文学角度去进行,这也是笔者所说的宏观思辨的一个重要内涵。

实际上,当时两国出兵攻郑确实是有原因的,根据刘士超等人的研究,文中所说的“贰于楚”不完全是郑国同时脚踩晋楚二国,而是对楚国怀有二心,且因为晋国是当时的联盟的盟主,冒犯了盟主,自然有兵戈之忧。但这里仍然是有问题的,据考证,所谓“无礼于晋”到底是什么事情,不同研究人士的观点也是不一样的,有人认为是晋文公流亡时路过郑国而郑文公不予以接待的事,但这个理由又被他人质疑,因为这个距文中所发之事已经过去了七年,以七年前的事情作为出兵理由,似乎不妥。但在笔者介绍这段史料的时候,学生却表现出了理解,他们给出的理由是,中国文化中历来有“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认识,七年时间并不算很长。此时,学生的观点就出现了分歧,矛盾主要集中在出师理由上,这是理解文本的前提,但这个分歧是有价值的,意味着学生在梳理逻辑、寻找脉络。

而对于烛之武凭自身如簧巧舌退秦国之师的可能性,有学生举出三国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例子来佐证可能性,这在笔者看来是可以的。实际上,在两国交战中互派来使,纵横摆阖,分析利弊以求得利益的最大化也是兵家与纵横家之常事。基于这样的逻辑去理解烛之武在面对秦伯时的逻辑就顺理成章了,而在学生的视野中,烛之武其实只是帮秦伯分析了除了攻打郑国之外的别的可能性,而这个可能性恰恰是秦伯所忽视的,且容易对自身造成不利影响的。这样的逻辑分析清楚了之后,学生也就明白了一个说客最重要的不是自身的言辞,而是让游说的对象接受超越主观认识之上的客观可能性,用学生的话说,这才是说客的“真本领”。

三、学会宏观思辨方能见微知著

站在宏观的角度解读文本,一直是笔者秉承的一个观点,人们常说高屋建瓴,就是强调宏观视角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类似的具有历史意味的文本而言,从历史事件发生的角度,从事物发展的逻辑角度去分析、判断,进而再去梳理其中的细节,这样才能让文本所需要彰显的意义更加凸显出来,这就是见微知著的道理。

同时笔者认为,宏观思辨之后的见微知著也是一种重要品质,任何事情的观察与分析,都不能脱离宏观背景,否则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如果说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要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话,那基于文本解读的宏观思辨能力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前提。不囿于一事而从更广阔的背景中认识一件事情,这是必备品格;见微知著以寻找事物的合理逻辑,这是关键能力。高中生处于认识发展的重要时期,故在高中语文中让学生站在宏观角度进行思辨,是有其价值的。

(本文系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8年立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为:“互联网+”背景下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编号为:2018-R-64514)

猜你喜欢

烛之武退秦师秦伯宏观
《烛之武退秦师》的辞令艺术赏析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品味语言的力量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人物符号的语言表达分析
浅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劝说艺术
宏观与政策
宏观
宏观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