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网络政治参与
2018-02-23刘荣武汪雨薇
刘荣武 汪雨薇
(广州市越秀区互联网新闻舆情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0)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
(一)政治参与的概念
政治参与又可以称为参与政治,是现代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区分传统政治与现代政治的重要标志。[2]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定义,有“行为说”,有“目的说”,但这些概念都涉及公民作为行为主体,通过一定的行动达到目的的过程。因此,本文将政治参与总结为,公民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对与其利益相关的政治活动施加影响的活动,其目的是使自身的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满足。政治参与是公民沟通政治意愿、制约政府行为,从而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手段。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
对于网络政治参与的定义多源自政治参与。国外学者对于网络政治参与的定义就是新媒体环境下,借助新技术,特别是网络进行的政治参与。[3]国内学者一般都是从网络政治的参与主体、参与目标以及参与的方式手段等方面对其进行界定。例如,李斌在《网络政治学导论》中认为,网络政治参与和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参与有着很大的区别,网络政治参与就是“网民及虚拟团体通过网络平台影响和推动政治决策过程的活动”。[4]在《网络参政》一书中,他对网络政治参与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认为网络政治参与主要是指在网络时代,发生在网络空间,目标指向现实社会政治体系,并以网络为载体和途径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切行为,特指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选举、网络对话和讨论,与政党及政界人士和政府进行政治接触以及网络政治动员等一系列政治参与活动。[5]郭小安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公民借助网络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生活的行为,表现形态非常多样化,只要是参与行为是以网络为中介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政治生活,如政治交流、政治谣言、政治传播、政治宣泄、政治选举、政治结社等,都可以称为网络政治参与。[6]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于网络政治参与有着较为一致的理解,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在新媒体环境下,网民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政治讨论、获取政治信息等活动,而这些活动的参与即可看作网络政治参与。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形式
(一)政府网络问政频道留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公民的问政意识增强,网络问政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的重要形式。为了更好地与民众沟通和交流,各大政府网站纷纷开设了问政渠道,网民只需要在所要访问的政府官方网站上进入问政频道,然后登录,并写下自己的意见或者问题,提交之后即可等待有关部门的回复。目前在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大政府网站都开设了这样的栏目,目的是更好地倾听民众的声音,而民众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将自己的意愿传达给政府部门。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政府网站中的问政频道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形式得到了广泛普及。
(二)电子投票
政治投票是公民表达政治意向的基本手段,是直接参与政治的一项基本权利。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幅员辽阔,在传统的政治参与形式中,想让每个人都直接参与政策决策是存在困难的。然而,如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子投票成为一种实现直接民主的可行性极强的手段。在大数据时代,网民只需要利用鼠标点击投票,后台程序开始统计,进行整理之后公布出来,网民可以自由选择匿名投票或者实名投票。类似于这种投票形式可以用在政府部门出台重大政策之前。例如,政府在推出一个政策之前,可以在网站上发起投票,征求广大网民的意见之后再进一步商讨政策的可行性,充分尊重每个网民的意愿。以电子投票的方式征集民意,公众乐于参与,政府的政策又有了民众意见的支持。目前,这种方式虽然还没有广泛地运用到政治领域,但它依然是一种不可忽略的网络政治参与形式。
(三)论坛发帖
由于论坛的互动性强,能够实现网民之间的互动交流,网络政治性论坛把大量关心政治事务的网民聚集在一起,互相讨论政治决策等问题。而网络论坛中各种意见传播具备极强的时效性,这是传统网络政治参与形式无法比拟的。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是我国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网络政治性论坛,被誉为“中文第一时政论坛”,它自开设以来,至今已有12630条关于国家热点事件的讨论;“新闻论坛”下设“人民热线”窗口,网民可以通过点击“人民热线”窗口,进行发文交流;“深入讨论”论坛下设“公务员”“反腐”“民生”三大窗口,涉及众多老百姓关心的事情,网民可以点击自己关心的话题,在论坛里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参与政策法规的讨论。如今,网络政治性论坛虽没有之前那么活跃,但依然为网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是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之一。
(四)参与评论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论场逐渐转向“两微一端”,网民的政治参与形式也逐渐转向通过“两微一端”引出的话题,进行发言、评论的形式。例如,国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网民纷纷在“两微一端”平台发言。今日头条于2015年12月22日推出的《哪些条件的夫妻可以生三孩》一文阅读量达394780次,有282条评论,其中首条热门评论有1456个点赞;在微博上更是发起了一个二胎政策的相关话题,其中“二胎政策”这个话题的阅读量达1210.8万,讨论量达1.9万;今日话题微信公众号于2015年10月31日推出的有关“二胎”的话题阅读量达16879次,网友更是积极参与评论。在“两微一端”中,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表达自己对于政府政策的看法,并且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通过“两微一端”进行政治参与已经成为当下的流行趋势,是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之一。
三、网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一)“有序”的概念
所谓的“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就是指,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情况下,网民通过互联网技术,在网络空间中有秩序地进行合理、理性的政治参与活动。与理性有序的政治参与相对的是非理性的、无序的政治参与。目前,在重大政策以及公共事件中,依然存在网民利用网络抗争、人肉搜索、扩散谣言等非理性的方式进行政治参与的情况。
例如,4·12河源游行示威事件。2015年4月12日,广东省河源市发生一起群众聚集事件。因担心河源火电厂二期项目上马,影响市区空气质量,当地数千名群众在河源市区聚集。一位现场市民受访时表示,游行中有大量警力一路跟随游行队伍,暂未出现过激行为。当地官方也称,聚集过程理性平和,没有发生冲突。聚集事件发生后,现场相关图片、视频被当地网友上传至微博、微信,引起了一定的舆论关注,也被部分外媒援引报道。微博上,有人表示参与人数在2000人左右,也有人声称更多。目前,该舆情走势已基本回落,但仍有不少当地网友在积极“呐喊”,甚至呼吁大家在4月19日继续上街反对。这正是一起由于某些人利用网络渠道煽动民众造成的游行示威事件。
网民是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网民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利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政治参与时应当保持理性、有序,因此引导网民有序进行网络政治参与是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部分。
(二)引导网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首先,充分尊重网民的知情权。网络以其平等性、互动性,信息公开性的优势为网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但是我国的信息公开制度并不完善,许多地方政府的官方信息网站不能做到信息的及时公开,其政务新媒体也未发挥及时传播、引导舆论的作用。并且我国党政机关长期遵循的宣传传统其实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单向信息传播活动。在公众舆论表达渠道较少、公众参与热情较低的情况下,宣传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摄像机”,单向的信息传播无法适应当下的需求,会造成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割裂。官方舆论场总体上一直遵循传统的“宣讲”模式,报道习惯性宣扬以“大局”“集体”利益为重。但在民间舆论场中,人们关心的是与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政府应当由单向传播转向平等交流,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发布信息,充分尊重每个网友的知情权。这样不仅能增强网民对于政府的信任感,更能压缩网络谣言的传播空间,为网络政治参与营造良好的“开放性”环境。
其次,建立对话沟通机制。美国学者卡茨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由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产生了需求,这种需求又导致人们对大众传播或其他心愿的期待,这种期待引起了不同类型的媒介接触(或者其他行为),其结果导致需求的满足和其他的后果(可能多数是无意的)。[7]网民使用网络参与政治活动,不仅仅希望从网络平台中获取政治信息,同时在涉及个人利益的问题上,网民更加希望发言能够得到回复,提出的意见能够得到参考,甚至希望可以影响某些有关自身利益的决策得以推行。因此,从网民的互动心理出发,政府网站、媒体以及政务新媒体都应当加强与网民沟通。如果缺乏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不仅会打击网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更可能激发网民不理性的情绪,导致网络平台成为网民的“发泄场”,从而造成一系列无序的、非理性的参与方式的出现。
再次,鼓励慎议,引导理性参与。科恩曾提出:“民主以理性为前提。如果要成功实现民主,必须发展并使用理性的能力。”[8]可见,网民理性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能力决定了网络民主的程度,[9]网络环境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促使网民群体理性进行网络政治参与并不能仅依靠网民自身,还需要多方面的相互配合。一方面,应当完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对网民进行理性的舆论引导。加强各地市网络舆情监测,推出网络舆情产品,按日、周、月、季度、年度等时间节点,通过建立传播面、影响力等主要指标,评价各地市的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加强舆论监督,推进信息公开,增强监督能力。另一方面,发挥官方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的作用,积极办好政务新媒体,抢占舆论制高点。政务新媒体要通过发布有利于我国政治发展的内容,并进一步积极引导网民客观理性地分析和讨论,尽量减少煽动性和刺激性的话语。
最后,对重点新媒体、自媒体进行监控。在重大事件和活动中,自媒体的传播作用显著增强,网民的参与度进一步提高。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开放性、平民化、交互性等传播特征,决定了它在传播速度方面的天然优势。实践证明,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自媒体的发展给大众获取信息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同样具有内容缺乏约束等弊端。通常情况下,官方或者主流媒体要回应一些事件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掌握客观资料,而在这一时间段内自媒体最容易出现无序传播的情况。一旦一件事情在自媒体中传播开而没有官方消息发出,那么极容易爆发网络舆论,激发网民的过激情绪。另一方面,有些人士、自媒体发表的言论不乏偏激内容,网上交流具备匿名性、封闭性特征,在这种环境中负面情绪的蔓延往往容易造成极端化情绪占上风。由于我国网民的理性参与能力仍比较弱,想要引导网民合理、理性地参与网络政治活动,必须做好对自媒体和新媒体的言论监控工作。
四、结语
在当下我国的发展环境中,“网络”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不论是网络反腐还是网络问政,它们都是一种网络政治参与形式。本文从大范围概念中对网络政治参与进行了粗略的探讨,我国的网络政治参与依然存在无序的状态,引导有序政治参与是政治传播的新课题,是推动我国政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重视它,积极解决它存在的问题。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互联网其实是一个良莠不齐的世界。固然有神奇和伟大的一面,但也有很多局限。姑且不论网络舆论碎片化、泡沫化、快餐化、情绪化。其最大的局限,在于不能让政府走出孤独。网络议政无论如何繁荣,毕竟限于虚拟世界,不能形成有组织的力量、制度化的力量。这就注定了以网络为平台的公众参与,仍然只是原子式的个体参与,仍然只是一盘散沙的参与,仍然不存在有组织的力量、制度化的力量与政府对话,去监督政府,制约政府,从根本上改变政府的孤独境地。”[10]总之,网络政治参与依然需要得到重视,需要现实土壤,将“无序”带向“理性”。
[1]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
[2]付建军.网络政治参与:概念、现状与二维价值[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Z1):33-36.
[3]周葆华.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媒体接触、公共参与与政治效能——以“厦门px事件”为例的经验研究[J].开放时代,2011(5):122-140.
[4]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1-22.
[5]李斌.网络参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67.
[6]郭小安.网络民主的可能及限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64-165.
[7]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71.
[8]科恩(美).论民主[M].夏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59.
[9]杨慧珺.网民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DB/OL]. http://media.people.com.cn/n/2015/0317/c150616-26707785.html,2015-03-17.
[10]笑蜀.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网络民主中锻炼参与理性[N].南方周末,2009-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