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新闻职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8-02-23李君婷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受众机器人人工智能

李君婷

(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0700)

一、人工智能发展的问题与背景

在现在的传媒行业中,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的机器写作、智能化推荐、数据处理、语音与图像识别、机器学习、算法等在媒体传播中也已日渐体现出其普遍适用性。

如今,媒体不仅要关注内容,更需要跟上日益变化和复杂的技术发展。人工智能以特有的优势助推了传统新闻业的变革,但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媒介伦理、道德素质等问题,使得对媒体工作者的应对方式及其需要具备的能力要求也引起了传媒界的关注。本文试图从传播学角度对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中的情况进行阐述,对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如何适应人工智能的冲击进行研究,探究人工智能和传媒工作者彼此之间的优缺点,对两者相互适应提出有效对策。

(一)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AI。在《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全书》中,人工智能被定义为研究解释和模拟人类智能、智能行为和规律的一门学科。[1]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二)人工智能与媒体环境的融合情况

人工智能机器人新闻在国内已经不是新鲜事物,各大通讯社都有自己的人工智能新闻机器人编辑,今日头条的机器人张小明、新华社的快笔小新、南方都市报的小南等新闻机器人已经在新闻报道领域占据一定的地位,不难发现,新的媒体开始适应甚至依赖人工智能的精确算法和大数据统计输出信息。由此可见,人工智能已经全方位地浸透进媒体环境中。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描述性研究法,将人工智能应用发展中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笔者的理解和论证进行解释和描述,对其与道德伦理相关理论进行阐释和关联,并结合其他学者的论证,提出问题,揭示弊端,为我国以后的人工智能普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三、人工智能环境下AI记者的能力及盲区

(一)信息生产智能化优势

1.信息生产及传播的速度优势。人工智能进入新闻行业中,改变了原来已有的新闻生产模式,从各个环节渗透,如采集、分析、写作等环节人工智能无所不在。在需要得到客观数据的资讯写作中,机器能在几秒钟中内生成新闻,差错率远远低于人工写作;在内容传播上,基于新媒体平台,迅速散播到受众接收范围内。所以,这种写作方式具有写作快、准确高、传播快等优势。

2.信息内容与传播方式的个性化及投递精准化。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了解用户的个人喜好,为用户提供具有个性化的主页信息,例如今日头条能精准地给予受众感兴趣的新闻内容。其次,新闻传播的智能化、临场化都能有效地更新传播方式,特别是报道中使用VR/AR等技术,使用户更加快速、方便地得到更加真实、全面的新闻报道,极好地为人们塑造“就在现场”的新闻临场感。

(二)信息生产智能化的盲区

1.基于算法的热点新闻单纯迎合受众,容易导致受众陷入“信息蚕房”。在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下,写稿机器人基于算法以受众需求为导向,容易导致受众陷入“信息茧房”。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中说: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东西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束缚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2]如此发展,则会导致真正重要的新闻边缘化。有些用户用黄色信息、娱乐绯闻和暴力新闻代替政治、经济和文化新闻;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让位于个人趣味,还有可能反复获得同类型的新闻内容,同质化严重使得新闻生产流程日渐僵化。

2.造成新闻内容浅显化,忽略被隐藏的真实信息。人工智能新闻与人类记者完成的新闻相比,新闻的信息性增长,知识性却被大幅削弱。人工智能无法具有人的创造力,往往会忽略隐藏在新闻背后的人为因素,只具备表面客观事实的真实;并且无法植入情感,相比传统的工作者来说缺少人文关怀,无法与社会的职业伦理和秩序规范相融合,这会从本质上与新闻真实性相背离。

3.人工智能技术的欺骗性。如今的媒体环境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并且来源极广,而现如今的写稿机器人数据采集范围覆盖整个网络,很多时候新闻来源不明、客观性不强,加上缺乏严苛的监管力度,容易采集到虚假信息。再者,如果机器人算法包含错误,又没有人发现,无法及时干预和修正,则会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写出大量错误报道,带来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并且,受众往往对机器人新闻缺乏认识,把它的筛选模式当成客观方式。这一特征蒙蔽了把机器人新闻奉为真实客观写照的受众,成为一种新形势下的“拟态环境”。

四、人工智能环境下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及挑战

人工智能环境下,新闻工作者也会面临又一轮残酷考验,从专业能力要求、人文素养体现、技术掌握情况、正确价值观坚守等几方面将直接拔高入职门槛。

(一)提高职业技能,做技术层面的把关者

技术革新离不开人工把关,媒体人不应仅限于对内容的把控,更应实现对技术的完善。其次,应该从技术发展加强机器人对新闻数据质量的判断,通过严密的算法对新闻源头进行过滤。再次,媒体人需充当把关人的角色,保证源数据真实可用。最后,除了基于受众画像、受众行为习惯描绘受众显性需求,还应结合社会重大事件、用户圈层全方位改善个性化推送内容和机制,避免用户陷入“信息孤岛”的困境。

(二)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做新闻事件背后的勘探者

致力于人对数据的把控,及时发现与纠正算法中可能存在的陷阱。媒体人应保持自身对现实世界的洞察力与判断力,警惕对数据、算法、机器的迷信与滥用。人工智能代替人类进行更有效的信息采集和传播工作,但是对这些工作的价值、伦理、准确度等因素辨识、筛选的过程需要人来监督。

五、结语

技术是推动传媒业不断发展的动力,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有超越人类的优势。机器人写作精准、高效,能第一时间抢占发布的黄金时机,还能倾向于推送受众感兴趣的话题;不过优势也是弊端,信息浅显化、隐蔽性高、受众容易陷入信息茧房等问题也亟待解决。因此,如今媒体人的价值在于对技术的掌握,对人工智能技术实施有效干涉,保证新闻内容价值观正确;还能结合社会背景通过自身创造让受众了解新闻实质,这也是媒体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1]张效祥.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全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952-953.

[2]凯斯·R·桑斯坦(美).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产生知识[M].毕竞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5-30.

[3]喻国明.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传媒格局变化的逻辑[J].新闻与写作,2016(2):1.

[4]梁智勇,郑俊婷.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生产的影响与再造[J].中国记者,2016(11):72-75.

[5]靖鸣,娄翠.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中伦理失范的思考[J].出版广角,2018(01):9-13.

[6]彭兰.智媒化:未来媒体浪潮——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2016)[C].第25届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发展年会暨第16届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2017:62-75.

[7]郭全中.智媒体的特点及其构建[J].新闻与写作,2016(3):59-62.

[8]方世彤.智能时代的新闻创新[J].电视研究,2015(8):20-22.

[9]王立纲.东方卫视启用机器人报天气——访SMG电视新闻中心副主任陶秋石[J].青年记者,2016(2):11-12.

猜你喜欢

受众机器人人工智能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