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报人眼中理想化的新闻
——洪仁玕新闻思想之解构

2018-02-23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太平天国设想报刊

郭 鹏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洪仁玕并不是从职业办报人的角度提出的新闻思想,但是成长阶段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逃亡香港时期“开眼看西方”的一番经历,还是让他对新闻产生了独到的理解,后期投奔太平天国更是让这一系列思想慢慢走向系统化和理论化。

一、洪仁玕新闻思想的形成条件

(一)主观条件

华南客家社会历来十分重视“光前裕后”,即期望后人能出人头地,日后光宗耀祖。洪仁玕正是出生并成长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自小接触“四书五经”,加上长期儒学思想的熏染,不仅造就了洪仁玕勤思好学的品质,诸子百家中有关民意、民情方面的论述很早就在他心里生根发芽,这无疑对他后来提出有关这方面的新闻思想起到了助推作用。

1852年前后,出于逃避追捕的考虑,洪仁玕到香港避难,在香港避难的时间长达6年,刚好见证了香港近代报刊的蓬勃发展。除了《遐迩贯珍》外,包括《香港记录报》《德臣报》等一些英语报纸都是洪仁玕在港期间所能接触到的。以上报纸中渗透和宣扬的言论自由、监督政府等主张,也都与洪仁玕《资政新篇》中提到的新闻思想相呼应。

(二)客观条件

“到京奏明家中苦难,聊托恩荫,以终天年”,洪仁玕原本只是想让自己的后半生有个依靠,然而适逢太平天国动荡不安,难得洪仁玕一片赤诚、忠心耿耿,短短的时间,洪仁玕就被委以重任,直至总理全国朝政。“在其位谋其事”,为政之路的坦荡为洪仁玕有关新闻思想的提出铺平了道路。

尽管古代报刊始终挣不开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这一桎梏,但清代新闻事业已经达到了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顶峰。印刷术在报纸印制上的广泛利用,报头和出版日期的出现,送审送检、批量生产等形式的变化,都体现了古代报刊向近代报刊转型的趋势。涉猎广泛的洪仁玕一定也会觉察到清代报刊形式的诸多变化,这也为其日后形成系统完整的办报主张奠定了基础。

二、理想化的新闻思想

(一)两个“实”的提出:内容真实、文风朴实

在太平天国身居要职,依然坚持新闻报道内容的真实和文风朴实,而不是只顾维护所在的利益集团,一味鼓吹政权,这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在洪仁玕的设想中,“新闻馆只需实写,勿着一字浮文”。洪仁玕对于内容真实性的要求是严格乃至苛刻的,他不容许有半点作假的内容,即便是一字一句不真也容不得。新闻造假会有什么后果?洪仁玕提到,“倘有沉没书札银信及伪造新闻者,轻则罚,重则罪”。从这点来看,洪仁玕的新闻思想中已经具备一些新闻法制化的意识,其直接将违反新闻真实原则的惩罚手段上升到轻罚重罪的刑罚角度。此外,规定内容不失实也是洪仁玕对于新闻工作者职业操守的界定,也可以说是新闻工作者从业基本素质的规范性说明之一。忠于事实,不阿权贵是新闻记者最宝贵的品质,这也是中国新闻史上有关新闻道德的较早的表述。[1]

洪仁玕对语体风格即所谓的文风有所界定。首先,他在《资政新篇》中对“不务实学,专事浮文”予以严厉抨击。在他看来,写文章应“实叙其事,语语确凿,不得一词娇艳,毋庸半字虚浮”。其后,洪仁玕在《戒浮文巧言谕》中说:“……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言贵从心,巧言由来当禁……舞文弄墨,一语也而抑扬其词,则低昂遂判;一事也而参差其说,则曲直难分。”洪仁玕十分排斥“吟花咏柳”式的写作文风,措辞构句上宁求实不求华,即叙述事物原貌,“文以纪实,朴实明晓”。

(二)读者定位、报纸定位

所谓读者定位,或者说报纸定位,是在筹划创刊时就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是办刊的前提,不仅是读者群的定位,更是读者群需求的定位。虽然洪仁玕没有明确提出有关办报关注读者需求、报刊定位等方面的理论设想,但在《资政新篇》洪仁玕的阐述中,还是可以察觉到有关“定位”的设想。

“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及各省郡县货价低昂、事势常变。”新闻馆主要用来搜集来自民间的声音,同时关注物价的变动,即经济态势是否稳定。再者,社会环境的变动也在新闻馆的关注之列。那么搜集、关注种种信息的目的何在?“上览之得以资治术,士览之得以识变通,商农览之得以通有无”,很显然,社会各阶级,不论是统治阶层、有识之士,还是务农经商者,都可以获得需要的信息,“上下梗塞,君民不通”不再存在。洪仁玕还进一步细化了“定位”后读者获得的信息,“昭法律,别善恶,励廉耻,表忠孝,皆借以行其教也”,最终达到构建理想的社会环境的目的,“教行则法著,法著则知恩,于以民相劝诫,才德日生,风俗日厚矣”。

(三)新闻的商品性

由于政府对于民间私办小报的行为加以严厉控制和查封,办报空间被层层压缩,报业发展在清末这一时期也变得极为缓慢。然而,这并不妨碍报纸成为盈利手段这一事实。报纸在这一时期也显露出自身的商品性。洪仁玕在当时的顽固势力背景下提出的“准卖新闻篇或设暗柜”设想,可以看作对清末报刊商品属性的一种非实践性的发展和延续。

对于洪仁玕的“准卖新闻篇”,有人曾提出,洪仁玕准许民间办报纸,如要达到宣传于民的目的,需要准许私人办报,而一旦其设想得到批准,随之而来的经济效益将远超传统邸报的收益。然而有学者认为,“准卖新闻篇”中的“卖”是只卖新闻,即新闻发行,但不能确定能否“办”新闻,也无法确定是否完全允许民办新闻,洪仁玕在此的叙述较为模糊。

(四)报纸作为舆论监督的手段

在报纸作为舆论监察手段方面,洪仁玕也提出了个人见地。其中,报纸的监督作用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地方政权机关的监督,二是对从政官吏的监督。为了加大中央政府对各项事务的统治力度,洪仁玕设想“兴各省新闻官,其官有职无权”。洪仁玕极其看重新闻官的职业道德,不是“性品诚实不阿者”没有做这一官职的资格。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到“禁朋党之弊”,即禁止拉帮结派的乱象发生。那么在当时人心叵测的政坛上,如何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在洪仁玕看来,若以“新闻篇”用以“泄奸谋”,“纵有一切诡弊,难逃太阳之照矣”。正是新闻使得一切苟且之事无所遁形,全然暴露在“太阳之照”下。所谓“太阳之照”引申来看,正是把事物的本来面目呈现在大众面前,让老百姓对是非对错作出公允的评判。所谓“公道自在人心”,这也就是洪仁玕舆论监督政治的理想化观念。

洪仁玕设立新闻馆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当时已摇摇欲坠的太平天国的统治,他相信新闻能起到道德教化和舆论监督的作用,使民心淳厚、天下太平。

三、洪仁玕新闻思想的矛盾性

在对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后,洪仁玕才提出《资政新篇》。主张学习、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现代化政治制度,思想中蕴含着浓重的资本主义色彩。同样,其新闻思想之发轫,也是在香港大量阅读和接触《遐迩贯珍》《香港记录报》等近代报刊后逐渐形成的。而当时的香港报刊,无论是外报还是中文报刊,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产物,很显然,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报刊要出现并发展,与外界的政治、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从根本上来说,洪仁玕的新闻主张是围绕“服务于政事”而展开的,是他政治主张外化的产物。关于新闻官的设立,洪仁玕虽然表示他的最终目的是“以资圣鉴”,但他同时赋予了新闻工作者极大的自由,“兴各省新闻官……官职不受众官节制,亦不节制众官,即赏罚亦不准众官褒贬”。洪仁玕对新闻工作者责权的界定,直到今天实施起来还有很大的困难,更不用说处于专制的封建统治时期。难怪洪秀全在其后批示说:“此策现不可行,恐招妖魔乘机反间,俟杀绝残妖后行,未迟也。”

洪仁玕是以执政者的身份,考虑到统治者的利益,提出了新闻的道德教化、舆论监督职能的。而当他提出新闻的信息传播功能时,他似乎换了一种身份,由一个执政者变成了一名纯粹的新闻学者,因此考虑到了不同受众对新闻的需求。有学者提出,洪仁玕是个理想主义者,他为太平天国提出的新闻事业的一系列设想很难付诸实践,归根到底是因为洪仁玕是以双重角色的提出的新闻主张,不同的角色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因而对新闻有不同的价值诉求。

四、洪仁玕新闻设想未能付诸实践的必然性

太平天国运动自兴起之日,连年战事不断,到了太平天国后期更是面临几乎节节败退的境地,保住政权已实属不易,战火纷飞的条件下也没有精力实践新闻设想。此外,太平军内部同样暗流涌动,几股势力纷争不断,骨干将领争权夺利,腐败现象更是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可以说,当时的内外部条件根本不适合政策纲领的实施,尤其是有关洪仁玕新闻思想的设想中,还包括舆论监督政府的内容,无疑会触碰到部分利益群体的直接利益,在无形中也加大了实践阻力。

诚然洪仁玕得到过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重用,但实际上,作为一个“外人”,从政时间不长就能总理全国朝政,一干实力派人物始终无法对洪仁玕予以完全信任,所以洪仁玕长期处于有名无权的地位,直到最后在南昌慷慨就义,可以说洪仁玕至死也没能到达过他完全实施自己思想的舞台。

钱穆先生曾言:“一意模仿抄袭,就更没有所谓觉悟了。”[2]尽管与洪秀全相比,洪仁玕在广泛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等方面,特别是在港长期居住并与传教士诸多来往的经历使他具备更开明、更理想的思想,然而彼时香港的政治社会环境与天京的境况大相径庭,但显然洪仁玕没能准确意识到这一点。回到天京后,洪仁玕的思想也慢慢趋于保守,终究没能摆脱传统知识分子的局限性。

洪仁玕的新闻思想实质上是他政治观念的外化,在办报制度规范和业务要求上都与西方近代报刊的模式相似,但从根本上来说,洪仁玕的种种新闻思想还是过于理想化了。从小受儒学熏陶,后期又始终身处太平天国这样一个封建君臣意识占主导的环境中,为维护统治权力而发声,随着太平天国发展之势起起伏伏,洪仁玕的新闻思想过于理想化也就不难理解了。

[1]季水河,覃岚.洪仁玕新闻思想的政治文化阐释[J].求索,2009(2):177-178.

[2]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上海三联书店,2015:180.

[3]姜秉正.洪仁玕年谱长编[M].上海三联书店,2015:40-55.

[4]夏春涛.从塾师、基督徒到王爷:洪仁玕[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102-106.

[5]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51-160.

[6]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5-40.

[7]吴翔,王美芳.近代中国第一个新闻体制构想——关于洪仁玕《资政新篇》中报业思想的重新评价[J].江西社会科学,2010(6):145-149.

[8]孙永兴.洪仁玕: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制定新闻法的人[J].兰台世界,2015(28):2-9.

[9]周叶飞.王韬、洪仁玕新闻思想之比较[J].新闻大学,2001(4):52-54.

[10]李凌燕.洪仁玕新闻思想解读[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9(5):144-147.

[11]李昆励.论洪仁玕新闻思想[D].湘潭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太平天国设想报刊
本刊推荐2024年优秀教育报刊
百强报刊
对驼峰测长的改进设想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太平天国等级婚姻研究
跟踪导练(一)1
我设想
2009年10月报刊广告刊登额排行榜
厚积薄发 游刃有余——评《太平天国军事史》
太平天国第一军事家石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