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角下的转基因食品公众认知研究综述
2018-02-23余乐乐
余乐乐 杨 亮
(1茅台学院 工商管理系,贵州 仁怀 564501;2.茅台学院 酿酒工程系,贵州 仁怀 564501)
一、传播主体
就传播主体来源及自身特征是否影响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国内外学者观点各异。其中,彭光芒等(2010)的实验结果表明,转基因食品信息提供者的身份没有显著影响效果,虽然差异很小,但生科专家的说服效果高于环保专家和媒体记者。但是,Frewer等(2000)指出,信息来源特征确实会影响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选择。当信息来源真实且信息为产品所特有时,或者信息来源不真实但信息并非产品特有,属大众熟知的一般信息时,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转基因产品。此外,梁丽(2010)认为著名专家学者、论坛资深网友、论坛版主因为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在转基因食品网络传播方面起到了意见领袖的作用。候丹丹(2012)指出,在转基因食品科普宣传的主体方面,58.3%的公众认为应该由政府来负责宣传,44%的公众认为应该由科学家负责,42.9%的公众认为应该由大众传媒承担转基因食品科普宣传的重任,且公众认为知名人士和其他主体在转基因食品的科普宣传中应承担的责任较少。
二、传播媒介
就公众认知转基因食品的主要渠道及相关渠道可信度研究,国内学者作出诸多探讨。刘玲玲(2010)以转基因大米为例,调查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及潜在态度,指出消费者主要依靠传统媒体即电视、新闻和广播获取有关转基因食品信息。张楠(2010)对河北邢台和湖北武汉两个地区的公众调查也显示,大众传播媒介是公众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其中电视、报纸和网络在公众获得信息渠道中所占的比例最大。郑雅梅(2016)通过调查石家庄市的多家大型超市,发现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渠道65.90%来自期刊,54.30%来自电视,仅有29.20%来自网络。任磊等(2016)基于2015 年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转基因科技议题模块数据,通过对相关指标分析表明,我国公民获取转基因信息的渠道与其他科技信息的渠道高度一致,均主要通过电视和互联网获取相应的信息。
三、传播内容
就转基因食品的传播内容而言,国内外学者主要立足信息策略形式、信息格式、信息导向等维度研究。Frewer等(2000)指出,信息的提供并不会增加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度,所有国家的消费者都倾向于选择非转基因食品。Qin和Brown(2007)基于信息格式和性别差异的影响,研究了公众对转基因食品信息的反应,指出遣词用字的不同会影响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信息的接受程度。
此外,关于信息导向的研究方面,丁玉莲(2004)认为媒体提供信息的正、负性不但会影响消费者的接受程度,而且会影响他们的支付意愿。彭光芒等(2010)采用控制实验的方法,通过让被试接触一定数量的转基因食品信息,来观察和测量被试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发生改变。张明杨等(2017)利用江苏省消费者调查数据,定量研究信息内容可信度等因素对消费者转基因食品接受程度的影响。
四、传播对象
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表明,公众自身个性、经济、社会等特征均会影响其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胡浩等(2006)对南京市超市消费者的问卷调查分析显示,消费者的收入、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会对其购买转基因食品的意愿产生较大影响。刘玲玲(2010)指出,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受被调查人性别、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自身特征的影响。同时,对转基因食品不太了解的消费者和比较了解的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程度存在较大差异。通过比较发现,接受转基因食品的人不一定购买转基因食品,态度只是选择行为的一个必要条件。李锐(2017)通过在邯郸市区抽取25个不同的超市,随机发放1000份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等个体特征是影响认知的重要因素。同时,职业对认知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
五、传播效果
就转基因食品信息传播效果而言,国外学者的研究呈现出较为多样的结果。Rousu等(2003)对美国转基因香烟市场的研究结果显示,虽然消费者在香烟被标记为转基因产品时愿意支付的价格更低,但这些标签似乎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即当强制性转基因标签取消时,消费者的境遇可能会更好。Noussair等(2004)基于法国消费者的代表性人口统计样本,对仅转基因作物(GMO)含量存在差异的相似食品征求支付意愿。结果显示,35%的参与者不愿意购买转基因作物制成品,23%的参与者对产品是否由转基因作物制成持无所谓态度,42%的参与者表示只要价格足够低廉就愿意购买转基因食品。Maarten J.Chrispeels(2014)指出,绝大部分(约90%)转基因作物被用作动物饲料,少数转基因作物如木瓜、南瓜及甜玉米被直接消费。
与之相比,国内学者大多认为当前转基因食品相关信息传播效果欠佳。其中李倩如等(2015)调查结果表明,安徽省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程度较低。郑雅梅(2016)通过调查石家庄市的多家大型超市,发现80%以上的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缺乏足够的认识。田兰芳等(2017)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部分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持观望态度。针对该现状,贾鹤鹏(2015)指出科学家与公众沟通不足、传播技巧缺乏、驾驭新闻能力不足以及大众传媒长期负面报道等,是造成当前公众无法接受转基因的主要因素。
六、结语
国内外学者以公众认知为切入点研究转基因食品信息传播,是打破转基因技术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占据主导地位、突出传播对象主体性、充分展现对传播对象自身尊重的客观需要。在此基础上,探索增强传播内容的影响力和引导力,以期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这些研究不仅拓展了转基因技术的学科视野,还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数据和测量方法。遗憾的是,现有的研究大多受限于某一特定区域或某个较短的时间段,缺乏系统、全面地围绕不同时代、不同利益集团、不同国家区域的转基因食品认知传播学分析。而这恰恰是我们未来为之努力的方向。
[1]Frewer L,Scholderer J,Downs C,et al . Communicating about the risks and benefit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Effects of different information strategies[J]. Mapp Working Papers,2000(71):1-58.
[2]Chrispeels M J,郑婕.全球转基因作物的产量和销量[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4(6):120-132.
[3]Noussair C,Robin S,Ruffieux B . Do consumers really refuse to buy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J]. Economic Journal,2004,114(492):102-120.
[4]Rousu M,Monchuk D C,Shogren J F,et al .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labels and willingness to pay for“Second Generation”genetically modified product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 Citations,2003(1):1-34.
[5]Wei Q,Brown J L . Public reactions to information about genetically engineered foods:Effects of information formats and male/female differences[J].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2007,16(4):471-488.
[6]丁玉莲.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研究——南京市的个案调查[D].南京农业大学,2004.
[7]侯丹丹.转基因食品的风险传播研究——基于武汉地区的实证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2.
[8]胡浩,林礼耀,梁龙明,等.现阶段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及购买意愿分析——基于对南京市消费者的调查[J].消费经济,2006,22(1):44-46.
[9]贾鹤鹏,范敬群.转基因何以持续争议——对相关科学传播研究的系统综述[J].科普研究,2015,10(1):86-94.
[10]李倩如,王祺,刘悦悦,等.安徽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与购买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5):116-121.
[11]梁丽.“转基因水稻”事件网络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
[12]刘玲玲.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及潜在态度初探——以转基因大米为例的个案调查[J].农业展望,2010,06(8):40-44.
[13]彭光芒,尤永,吕瑞超.转基因食品信息对个人态度和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10(3):13-18.
[14]田兰芳,郭明璋,许文涛,等.转基因食品舆情现状分析及新型科普模式的探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7,22(4):179-187.
[15]张明杨,胡武阳,陈超,等.信息内容可信度对消费者转基因食品接受程度的影响——以江苏省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7,32(1):122-128.
[16]张楠.转基因食品信息大众传播渠道研究——以武汉、邢台两地为例[D].华中农业大学,2010.
[17]郑雅梅.石家庄市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认知情况的调查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