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与腹腔镜Dixon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2018-02-23盛慧然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8年5期
关键词:口漏括约肌肛门

盛慧然

(淮安市肿瘤医院胃肠科 江苏淮安 223200)

超低位直肠癌指肿瘤距肛缘距离在5 cm以内,随着直肠癌筛查的重视度提高及结肠镜等影像技术的进步,其早期检出率较以往提高[1],为直肠癌根治术创造了条件。腹腔镜根治术因其微创特点已成为直肠癌根治术的发展趋势,目前腹腔镜Dixon术已成为超低位直肠癌的主要术式之一[2],但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住院时间及安全性仍是其临床关注的重点,近年来有报道显示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laparoscopic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LapISR)不仅具有满意的根治效果,可有效完成淋巴结清扫且有助于术后恢复,体现在胃肠功能恢复快、患者住院时间较短[3],但有关LapISR的临床对比研究较少,且有关其术后并发症的认识临床报道不一[4-5],本研究旨在比较LapISR与腹腔镜Dixon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2年7月至2016年7月本院90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术前均经结肠镜病理活检,参照AJCC第7版肿瘤分期标准[6],诊断为Ⅰ~Ⅲ期直肠癌;(2)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5 cm,肿瘤直径<5 cm。排除标准:(1)肿瘤已发生远处转移或已发生广泛器官粘连;(2)合并有肛门畸形和肛门括约肌损伤者;(3)合并有其他原发性恶性肿瘤者;(4)一般情况不耐受手术。将90例患者随机抽签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肿瘤距肛缘距离、肿瘤直径、肿瘤分期及分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1.2.1 观察组 行LapISR术:(1)腹部操作:患者取头低足高位,行气管插管全麻,采用五孔法在脐部穿刺置入腹腔镜,建立气腹和操作平台,在腹腔镜指引下明确肿瘤位置、大小及形态。经骶骨岬平面分离Toldt’s间隙,分离结扎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游离乙状结肠系膜,清扫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再经前筋膜浅层游离直肠及其系膜至提肛肌水平,游离顺序从直肠后壁开始,向两侧剥离,至前壁汇合止,分离时注意保护盆腔自主神经。分离提肛肌和直肠壁,进入内外括约肌间隙后,继续向肛侧锐性分离至齿状线水平。(2)ISR:患者体位改为折刀位,在腹腔镜引导下找到内外括约肌间层后,用电刀标记切离线,在括约肌间沟垂直切入,离断内括约肌,游离两侧壁和前壁,做全周切除,继续向腹腔侧游离,夹闭内括约肌断端和肛门侧黏膜,经括约肌间沟拖出肿瘤,直视下闭合离断,切除肿瘤标本,自肛门拖出,检查吻合口张力,重建消化道,进行肛门结肠吻合。(3)预防性回肠造口:在右下腹麦氏点处十字切开肌肉,做直径3~4 cm圆形造口,将末端回肠拖出腹腔,利用一次性吸引器套筒穿过回肠做支撑,间断缝合皮肤和肠壁,3个月后还纳造口。

1.2.2 对照组 行腹腔镜Dixon术:在肿瘤下2 cm处用直线切割闭合器离断肠管,近端在肿瘤上10 cm处离断,左下腹做3~4 cm小切口,取出标本,行直肠结肠吻合。吻合完成后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方法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环周切缘阳性率、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记录术后院内及院外并发症发生情况,院外并发症发生情况采取电话问询或患者入院复查时确认。分别在出院时、术后半年及术后1年时评价肛门功能,采用Wexner评分进行评估[7],Wexner评分法包括干便、稀便、气体、需要衬垫及生活方式改变5项,按Likert 0~4分5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肛门功能越差。出院后每月通过电话随访2次,每3~6个月入院复诊1次,利用Wexner进行肛门功能问卷调查,记录术后1年总生存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多时点对比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或连续性校正χ2检验;术后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描述,组间比较行Logrank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中患者均经肛门取出标本,两组均无术中中转开腹病例。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环周切缘阳性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术后观察组8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78%,对照组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9,P=0.368)。 观察组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1例,对照组切口感染3例,均经常规抗生素干预及对症处理好转。观察组吻合口相关并发症5例,发生率为11.11%,其中吻合口漏2例,吻合口狭窄3例;对照组吻合口相关并发症2例,其中吻合口狭窄2例,无吻合口漏,发生率为4.65%,对照组1例吻合口狭窄患者再次接受内括约肌切开术,余未行特殊干预。两组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0.620,P=0.431),两组术后吻合口漏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0.511、0.000,P=0.475、1.000)。

2.3 两组术后1年总生存情况 两组术后随访1年,均无失访病例,观察组死亡4例、总生存41例,对照组死亡5例、总生存40例,两组术后1年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0.177,P=0.674)。见图1。

图1 两组术后1年总生存函数比较

2.4 两组Wexner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半年及1年的评价对象分别是45例、41例,对照组相应分别为43例、40例。两组术后半年和1年时Wexner评分均低于组内出院时,观察组出院时和术后半年时Wexner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2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表2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

表3 两组术后肛门功能比较(分,)

表3 两组术后肛门功能比较(分,)

与出院时比较,*P<0.05。

?

3 讨 论

ISR起初用于先天性巨结肠和炎症性肠病的治疗,自2000年首次用于腹腔镜TME[8],通过切除部分肛门内括约肌获得满意的远端切缘,并促进术后肛门功能的恢复。LapISR术式不仅可为手术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还能在直视下判断远端切缘距离,弥补了难以准确感知肿瘤下缘的不足,与常规腹腔镜Dixon术式相比,有助于保障切缘阴性及提高切除远切缘的准确性。本研究两组环周切缘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量小有关。另外,本研究中两组术后1年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LapISR与Dixon两种术式对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1年的总生存影响相当。肛门括约肌、联合纵肌及提肛肌是影响肛门功能的主要解剖结构[9-10],LapISR切除了部分肛门内括约肌,其他结构可部分代偿其功能,这为LapISR术后保存和恢复肛门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另外,LapISR保留了齿状线,这也有助于术后肛门功能的恢复。本研究也显示,观察组患者出院时和术后半年Wexner肛门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与上述观点一致。

LapISR术式经肛门自然腔道拖出标本,无需腹部辅助切口,更有利于术后恢复。但该术式要求较高,具有一定的学习曲线[11],在腹腔操作剥离直肠侧壁时,坚持后壁、侧壁至前壁的顺序,为术中游离提供清晰的解剖层次。另外,在肛门部操作时为避免视野狭窄对术区显露带来不利影响,将患者体位改为折刀位,在进行肛管切除时应保持切除线与肛管垂直,切至内外括约肌间隙,避免在黏膜下层游离,损伤外括约肌。

术后并发症与LapISR术后患者康复效果密切相关[12],本研究显示LapISR术后以感染和吻合口相关并发症为主,其中以吻合口狭窄最为常见,这可能与LapISR吻合口位置较低有关,另外,结肠游离不充分所致的高吻合口张力是吻合口狭窄的重要诱因[13],因而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有助于降低吻合口狭窄率。LapISR术中吻合口处于肛管直肠环内,使吻合口血管系膜受压,成为术后吻合口缺血的诱因,吻合口黏膜坏死脱落以后可发展为吻合口漏[14],故理论上LapISR可能存在增加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风险。预防性造瘘有助于降低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15],本研究中对两组患者均行预防性回肠造口,减少腹膜炎性反应对吻合口的影响以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结果显示两组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无差异,提示LapISR术中配合预防性回肠造口后对防治吻合口漏的效果不显著,同时对吻合口狭窄的发生情况亦无显著影响,这有待今后更大样本的临床观察。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预防性造瘘可造成废用性肠炎的形成[16],且预防性造口增加手术创伤,且多需二次手术,将可能影响术后肛门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LapISR与常规腹腔镜术式治疗低位直肠癌可获得相当的手术疗效,且LapISR有助于促进术后肛门功能的早期恢复。

猜你喜欢

口漏括约肌肛门
高频超声评估女性肛门括约肌完整性的临床研究
直肠癌微创手术后吻合口漏的微创再手术研究进展
从“风盛则痒”思想论治肛门瘙痒症
肛门瘙痒不能挠
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便秘?
卫生纸也能治疗肛肠病
排便的奥秘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吻合口漏的治疗效果观察
哈乐治疗肛门病术后排尿障碍32例
外括约肌皮下部离断术治疗肛裂50例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