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新机制及其实现路径
2018-02-22陈友力郭天平
陈友力 郭天平
摘 要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是我国推进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一项制度创新。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实践表明,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作为不可或缺的三个主体要素,各自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形成了共同推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新发展的机制。从“三螺旋”理论的分析视角看,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协同创新机制主要有创新主体的自反機制、创新组织的集成机制和创新过程的非线性机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协同创新机制实现的关键在于根据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新发展的需要,建立起非线性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职业院校的主体作用和行业企业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创新机制;“三螺旋”理论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28-0017-05
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我国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一项制度创新,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抓手。近年来,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主要从专业建设、教学模式、教学改革、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大赛价值等方面阐释,也有结合本校或相关专业为例分析的,但大多是实践经验的总结,鲜有运用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分析,仅见运用倒逼理论分析大赛制度的组织模式[1],运用马太效应分析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2]。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三者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政府—职业院校—企业共同推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新发展的良好态势。本文基于“三螺旋”理论的视角,探究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三者如何协同发展,促进形成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新发展机制,以期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更大促进作用。
一、“三螺旋”理论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三螺旋”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享利·埃茨科维兹提出。三螺旋是一种创新模式,是指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在创新过程中相互作用、密切合作,同时每一方都保持自己独立身份[3]。三螺旋的主要观点是: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中,大学—产业—政府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改善创新条件的关键。产业、政府、大学是三螺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成员。产业作为进行生产的场所,为社会提供金融、物质产品及各种服务;政府作为契约关系的来源,确保产业与大学机构范畴之间稳定的相互作用与交流;大学则作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主要来源,是知识经济的生产力要素。大学、产业、政府这三个机构范畴“起其他机构范畴的作用”,但同时仍保留着自己原有的作用和独特身份,每个机构的功能都被放大了[4]。亨利·埃茨科维兹还提出了三螺旋空间的概念,区域三螺旋相互作用可以归纳为发生在一系列知识空间、共识空间和创新空间中的协同创新活动。知识空间以区域内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密度及它们研究成果溢出的强度为基础,这些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临界质量”时,它们有可能溢出而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5];共识空间指为相关创新主体能在一起工作的空间,其中包括头脑风暴、问题分析和计划形成等活动;创新空间指实施创新战略的空间,包括新的创新组织的创建或已有组织的改进[6]。可见,三螺旋创新模式强调大学、产业和政府之间通过组织边界的开放、组织结构的重组、组织资源的集聚,实现创新的协同,是一种典型的“协同创新模式”[7]。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创新活动,需要职业院校、企业和政府的密切合作,三者是三螺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成员。在这项创新活动中,职业院校作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执行者、承担者,将在技能大赛中获取优异成绩以及承办技能大赛确定为衡量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和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并以承办或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契机,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造、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建设、加快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企业作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新技术、新设备的支持者、赞助者,为大赛提供全面可靠的技术、服务支持,引入行业的新技术、新设备,力求让师生感知产业需求,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设置比赛项目。政府作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制定者、组织者,通过顶层设计制度安排,指导开展技能竞赛,确保职业院校和企业深度合作,以提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本研究基于三螺旋模式协同创新的特征,分析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协同创新机制,进而提出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三螺旋“协同创新”的具体路径。
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
三螺旋创新模式强调大学、产业和政府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其内在的协同创新机制为:创新主体的自反机制、创新组织的集成机制和创新过程的非线性机制[8]。据此,可以构建和培育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政府、职业院校、企业协同创新机制。
(一)创新主体的自反机制
创新主体的自反性是指三螺旋模式强调边界开放性和功能调适性。在三螺旋模式中,大学、产业和政府的组织边界具有“开放性”、组织功能呈现“弹性化”,它们在创新过程中,会适时拓展自身边界、调整自身功能[9]。这样,大学、产业、政府这三个机构范畴每一个都表现出另外两个的一些能力,代表这些机构范畴的每个螺线都获得更大的能力进一步相互作用与合作,支持在其他螺线里产生的创新,由此形成持续的创新流,推进创新协同[10]。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新活动螺旋创新主体间自反性机制形成的前提是职业院校、企业和政府功能边界的延伸,职业院校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基础上,推进技能大赛的技术技能成果转化,具有知识资本化、“创业”等新的功能,以推进产业发展;企业不仅要以营利为目的,还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办学中的主体功能;政府的功能逐步从传统的行政指令型、导向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创新型政府转变,如在制定和完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赛事规则时应充分考虑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利益要求,使得技能大赛无缝对接产业企业需求,以发挥政府的最适作用。通过政府、职业院校、企业的功能耦合,弥补三螺旋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功能缺失,确保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新发展,从而构成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协同创新的功能基础。
(二)创新组织的集成机制
在三螺旋模式中,大学、产业和政府协同创新的过程具有组织结构集成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大学、产业和政府三方在各自履行创新职能的交界面上形成了制度化的结构性设置。这些结构化的组织形式能够保障有利于创新的要素,如人员、政策、资金、信息等方面的有机融合[11]。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委会和执委会在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之间就发挥这一组织功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有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大赛组委会”)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执行委员会(以下简称“大赛执委会”),大赛组委会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最高领导决策机构,大赛执委会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执行机构,在大赛组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赛事组织与管理;各分赛区相应设分赛区组委会和分赛区执委会,分别负责本赛区的领导决策和赛事组织与管理;各赛项设赛项执行委员会,下设专家工作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新活动将区域内的技能大赛承办校和参赛校集聚在一起形成知识空间,并通过大赛组委会和执委会等组织形式形成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相关创新主体集体工作的共识空间,开展问题分析和计划形成等活动,阐释各方的创新主张,建立相互间资源匹配、利益共享、信息互通的工作机制,构建创新空间,从而建立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协同创新的组织基础。
(三)创新过程的非线性机制
创新过程的非线性是三螺旋理论强调的重点。创新日益将市场和研究导向结合起来,而不是遵从传统的起始于研究活动终止于市场的的线性模式。亨利·埃茨科威兹提出了一个非线性网状创新模型,即创新活动可能始于其中任何一个节点——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Market(市场)或Production(生产)。因而创新可能按照“市场—技术—科学—生产—市场”,也可能是“工程—技术—科学—技术—生产—市场”等路径开展[12]。这是典型的非线性发展模式,表明创新活动有各种不同的起点和途径,如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设置上,应瞄准“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创新发展驱动战略等国家战略需求,从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需求出发,对接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设置智能制造、高端装备、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产业新业态赛项,而不必遵从传统的起始于研究活动终止于市场的线性模式。在三螺旋模式下,职业院校、企业、政府可以根据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新发展的需要,将不同节点的功能要素进行资源整合、有机结合,从而构成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协同创新的过程基础。
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协同创新机制的实现路径
从三螺旋的构成主体来看,职业院校、企业和政府都具有明晰的组织目标。职业院校的组织目标集中体现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企业的组织目标主要体现为以营利为目的,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政府的组织目标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作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不同的创新主体,三者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职业院校希望通过技能大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技术成果转化,获得更多的资金、设备资助和社会支持,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企业希望获得大赛实训设备的指定权,以先进的技术设备助推职业院校为行业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产品研发和技术进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政府希望技能大赛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同时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因此,技能大赛协同创新机制实现的关键在于对职业院校、企业、政府各方核心利益的协调,特别是对不可或缺的“关键资源”或“稀缺资源”的协调,根据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新发展的需要,建立非线性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职业院校的主体作用和行业企业的支撑作用,实现职业院校、企业、政府主体间目标的协同。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是具有规则制定能力的主体。在三螺旋模式中,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关键是尽快做出有利于大学和企业合作创新的制度安排。积极采取鼓励性的政策措施,为大学和企业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13] 。
1.健全制度体系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国家职业教育重大制度设计,需要从顶层设计上进一步深化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核心价值,围绕技能大赛的机构设置、职能分工、赛事组织、合作企业遴选、经费管理、安全保障、过程监督等重要事项,形成一套符合法律规范、科学管用的制度,形成完整的职业教育竞赛体系、完善的竞赛组织架构和完备的竞赛制度框架。在职业教育制度创新上有新突破,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上有创新,不断总结和凝练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中国经验、中国模式,建立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技能大赛体制机制。
2.完善赛项设计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犹如风向标,具有显著的导向作用。赛项设置要着眼“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互联网+”“创新创业”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科学规划设赛领域,重点加强符合国家战略需要、符合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体现企业对新技术追求的赛项设计,引入行业的新技术、新设备,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企业需求的高契合度。近十年大赛在赛项设置方面总体呈现出三个特点:应对产业急需設置赛项、呼应产业升级设置赛项、面向重点产业设置赛项,但如何通过设置赛项引领专业建设,如何着力打造体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民族特色、传统手工艺的赛项,还缺乏科学引导和激励机制[14]。
3.落实奖励政策
政府应将大赛奖项与升学、人才引进等政策结合,激励更多学生自觉加强技能训练、增强职业能力。积极落实对于获得由教育部主办或联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及以上奖项或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办或联办的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可由有关高等职业学校免试录取的政策[15]。
对指导教師进行奖励,激励专业教师向专家型教练发展,促进“双师型”教师发展。将技能大赛成绩作为职业院校教学质量重要评估指标;对优秀合作企业给予奖励和政策性优惠,鼓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6]
4.推进资源转化
加强赛项执行委员会和相关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转化大赛资源在专业教学领域推广应用的指导作用。坚持把竞赛内容转化为教学资源,坚持资源转化与赛项筹办工作统筹设计、协调实施、相互驱动;重视资源的固化与积累,要求竞赛所用的技术平台和设备仪器的通用性强、性价比高,能够直接转化为职业院校的教学实训设备;采取激励政策,鼓励将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形成的新技术新技能进行知识资本化,在行业企业中的技能攻关、技能革新、技艺传承、技能研修等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发挥职业院校主体作用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核心价值在于建立一种促进发展的倒逼机制,推动职业教育循着大赛的导向发展,放大大赛的综合影响力,进而促进职业教育全方位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引领职业教育特性的本质回归,实现可持续发展[17]。职业院校应有效整合政校企三方资源,着力打造技能大赛品牌,大力推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以技能大赛为引领,深化专业改革创新
一是对接大赛赛项,完善专业建设机制。大赛赛项设置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并不断开发对接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的赛项,及时反映行业企业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技术标准。职业院校要聚焦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及时跟进大赛赛项设置,吸取大赛项目的内容和标准,建立专业对接与契合机制、专业改造与新增机制和专业调整与退出机制,完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布局结构,实现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的高契合度。二是解读大赛内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要仔细解读技能大赛项目相关职业标准,将大赛所要求的各项专业技能素质与课程设置对接,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以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三是剖析大赛项目,开发教学资源。通过模拟大赛参赛项目,创设学习情境,设计教学活动,进而在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重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等教学改革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可整合职业教育、行业企业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家,剖析大赛项目,开发出可用于课堂教学的系列学习项目,融入大赛金牌选手和教练员的操作演示、讲解分析和问题解决过程,形成一整套综合实训教学资源包[18]。
2.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职业院校指导教师通过基于技能大赛项目的师资培训和企业主导的专项培训,其专业能力水平和新技术、新软件的应用能力都能得到大幅提高;通过参加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得以全面掌握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及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教学理念、课程建设能力、科研开发能力、教学水平等都会得到显著提高。二是培养专家技术能手。每次技能大赛来自不同地区、学校、企业的专家裁判,在大赛中交流、学习、成长,丰富了大赛现场经验,有助于锻炼一支技术精湛的专家、裁判队伍;职业院校为在技能大赛中培养出的教学名师和品牌教练建立名师工作室或技能大师工作室,将其建设成为专业发展的加油站、大赛资源转化的孵化站、先进成果的推广站,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技能攻关和绝技绝活代际传承的积极作用。三是以技能大赛为参照,打造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技能大赛要求使用国内行业企业领先的新仪器、新设备、新技术,技能大赛中所使用的设备、加工的产品、操作规程及评价指标均按照真实的生产环境进行,参照最新的行业企业标准。这就倒逼职业院校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通过政府加大投入、职业院校自筹资金、鼓励企业赞助等方式,完善实习实训条件,保障设备设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先进性,打造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同时,通过企业参与技能大赛,企业与学校进一步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有助于职业院校与知名企业联手建立高水平的校外实训基地。四是以技能大赛为标准,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参照大赛的评分标准,职业院校需要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形式与方法,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采用项目评价、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形成工程素质、实践技能、合作能力等综合反映学生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同时,引入企业用人标准,用企业的考核标准衡量人才培养水平,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和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
(三)发挥企业的支撑作用
一是鼓励企业参与技能大赛。企业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教育职能。企业参与技能大赛,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一方面,通过企业赞助全新的设备、软件,为圆满完成技能大赛提供物质保障和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将技能大赛的优质资源延伸到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上来,在校企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共建实训基地、共建技术服务基地、共建教师培养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基地等方面实现强强合作。
二是规范企业参与技能大赛。企业对技能大赛的赞助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但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关注的首要目标,应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一方面,政府和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搭建大赛设备展示平台,起到为企业提供产品展示、选手体验、产品宣传、推介产品的作用,同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专业教学契合产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强技能大赛合作企业遴选标准制定和程序规范,让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社会声誉好、社会责任感强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参与技能大赛全过程,规范和界定技能大赛合作企业行为,防止企业借与技能大赛合作,哄抬价格、收费培训、捆绑销售、左右比赛等情况出现,利润最大化要接受企业社会责任的限制和约束。
参 考 文 献
[1]鞠锡田.基于“倒逼理论”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8):30-33.
[2]路瑾,徐大真.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的马太效应——基于 2010-2014 年间的 5 届赛事数据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24):36-40.
[3][4][6][10][12]享利·埃茨科维兹.国家创新模式: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战略[M].周春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3.3-4.153.3.40.
[5]周春彦.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模式——亨利·埃茨科维兹《三螺旋》评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4):75-82.
[7][8][9][11]邹波,等.三螺旋协同创新的机制与路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7):49-53.
[13]马永斌,王孙禺.大学、政府和企业三重螺旋模型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29-34.
[14]程宇.“国赛”十年:将职业教育改革进行到底——2008—2017 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回顾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17(18):21-27.
[15]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Z].教学[2013]3号.
[16]杨理连,刘晓梅.现代职业教育下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的协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1):4-9.
[17]靳润成.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J].教育研究,2011(9):56-61.
[18]马成荣,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促进专业技能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7):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