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维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学理性思考
2018-02-22王坤杨正文
王坤 杨正文
摘 要:当下人们对是否应该坚持职普比大体相当的政策提出了质疑,并且引发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从中职发展的历程、国际经验、社会需求、教育本质等视角来看,应当合理看待职普比例的动态变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维持普职比大体相当,从而丰富人才培养类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完善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加强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普比例;学理性思考
作者简介:王坤(1979-),男,云南昭通人,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杨正文(1994-),男,云南曲靖人,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我国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阻力研究”(编号:DJA150257),主持人:王坤。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11-0029-04
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实现,以及就业竞争不断加剧背景下,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增强[1]。似乎绝大多数人认为非得要走普通教育发展道路,才能在千军万马中立于不败之地。与之相对的是家长不愿让自己的孩子进中等职业学校就读,职校学生本人也认为是被迫选择就读职校。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出现“应减少职业学校数量,扩展普通高中招生或让职业学校纷纷变身普通高中”的呼声。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是否该维持普职比例大体相当,抑或是改变现有格局,选择其他出路?这不得不引发深入思考。
一、正确看待职普比大体相当的结构布局
(一)从中职发展的历程来看
纵观不同历史时期我国职普比的政策。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具体问题体分析,不同时期我国职普比政策的产生与确立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百废待兴,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各行各业对有文化、懂技术的合格劳动者的需要,中共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聚集调整单一的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主张不断扩大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招生数,有计划地将一部分办学效益差的普通高中改为职业高中开展职业教育。为此,职业教育在整个高中阶段教育的占比,无论是规模和数量上都得到提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政府鼓励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为经济建设培养更多劳动者。职普朝着实现职普比大体相当的目标出发,这一阶段职业教育获得了较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得到了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社会经济发展对合格劳动力需求更加旺盛,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鼓励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这个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在结构上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整个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招生规模上基本实现1:1。进入21世纪,我国职普比有起有落,但总体仍保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趋势。本世纪头十年,随着社会需求对人才质量提出的高要求,人们也开始质疑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期间职普结构与比例出现波动,但是我国依然实行职普比大体相当政策,有效缓解了人才结构的失衡,保证了社会对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不同需求。再到近年来我国出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政策,总体上保持了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和普通高中大体相当。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更加坚定了我国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必须坚持职普比大体相当政策的信心,这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我国维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政策一路走来,在高中教育阶段,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各有所长,各自都取得了长足发展,期间国家的相关政策伴随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与发展需求相互兼顾与配套,有效地保障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从国际发展经验的视角看
从世界上实施普职分轨制发展的国家来看,比如澳大利亚以及近邻日本和韩国,他们的职业教育在普通教育中的占比均在一半以上。美国是典型的单轨制教育体制,也强调职业教育的比重,并且在普职融通的发展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比例学习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在国际上,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德国、瑞士,职普比则更加凸显出职业教育的占比优势,在这些国家中,中等职业教育普遍都占比很重,并且形成了与普通教育相媲美的极具完备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发展模式。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最重要的劳动者,在全产业链背景下的全人才链中所占比例始终最大[2]。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对待职普比这一问题上,不同国家都有各自的特点与发展举措,而不是单纯地消弱或者刻意削减谁的比重。看似难以确定的普职比例,其背后均蕴藏着经济、教育、文化等深层的客观原因。纵观我国当前社会的发展,人才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经济转型发展、教育结构的调整、社会阶层的稳定及和谐发展,依然要求我们通过发展中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化高水平人才。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要在经济上赶超发达国家坚持职普比大体相当的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从社会实际需求的视角看
我国劳动力就业年龄大多在18岁左右,诸多中职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如取消中职学校,将导致我国整体劳动力就业年龄往后移,这就使得我国早已步入“后人口红利时代”的形势更加严峻,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劳动力匹配失衡。
由于我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我国广大西部地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广大农村人口就业和提高其素质、维护社会基层稳定的重要举措。在我国西部山区有必要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增加中等职业学校的数量,让广大农村子弟学会一技之长,增强农村学生就业的竞争力,解决生存发展问题。职普比的地区波动与调整在一定条件下也体现出市场需求在不同地区的不同导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支撑。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眼下有不少已就业学生步入职场,深感自身技能的不足,他们也认识到技术技能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于是出現大学生选择回到职业学校进行技术技能回炉的现象。
根据人社部的最新调查显示,从我国劳动者的总量和结构看,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从市场的需求看,社会对高技能劳动者需求明显增强,供需矛盾突出;从社会的大环境来看,重学历,轻技能,重理论,轻操作的观念依然没有转变。广大中等职业学校是实体经济一线青年劳动者的培养基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新时代创新型高技能工人和职业技能型人才。调查发现,大部分中职学生来自农村,且他们的父母亲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家庭经济困难,在国家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中,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免除中等职业学校学杂费,鼓励农村学生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技术技能,进而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增收,是广大农村脱贫的需要。
(四)从教育本质的视角看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的人发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从这一点上来说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都肩负着促进人的发展的职能。而学生作为人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不能“一刀切”,而要探寻适合个人发展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类型,不同的学生其性格特质和思维方式不一样,所作出的选择也就不同。今天,我们讨论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要以人为本,部分学生自愿选择进入职业学校就读,作为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了吗?尊重孩子的受教育选择权了吗?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投之以何种眼光?为什么我们明知道要因材施教,结果却那么被动与无奈。所以说不是每个学生都想上普通高中,也不是每个人都不愿选择职业学校。每个人都有其特殊性,尤其体现在青少年学生身上。只有当我们在教育中因才施教、量体裁衣时才不会走弯路,走错路,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好选择。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由此可见,坚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是遵循教育多样性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的具体要求。
二、对维持普职比例大体相当的学理性思考
(一)合理看待普职比的动态变化过程
纵观我国职普比政策发展历程,始终处于一个波动状态,并在二者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国家教育政策的顶层设计固然有其宏观上的战略考虑,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处于动态的变化中,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职普比的动态波动,社会需求的现实矛盾必然倒逼职普比作出相应的调整,但是不会动摇职普比大体相当这一科学的宏观决策。
从中等职业教育自身的作用及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来看,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至今一直与普通高中教育平分秋色,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劳动就业人口,使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我国教育结构始终朝着良好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对维持职普比大体相当的政策,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系统的思维加以理解和分析。中等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保证;是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的基本形式之一。维持职普按照一定比例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抉择,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职业教育在服务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省份,职普比大体相当的政策可稍微倾向于普通教育,而在经济落后地区有必要继续加大力度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质量。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必然存在层次差异,而发展职业教育可以使这种差异得到很好解决,因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恰恰满足了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学生选择什么样的教育,也因个人的需求差异做出不同的选择,职普比反映的是不同人群对教育的不同需求。
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应该做到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并重。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攻坚目标来看,到2020年,全国各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要达到90%以上,中西部贫困地区毛入学率要显著提升。要完成这一目标,在普通高中教育渐趋饱和的状态下,应该要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精准攻坚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在中西部贫困地区、边疆地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不但可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还可以提高经济困难学生、进城务工子女群体的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比如,云南地区的高等教育入学率普遍低于全国,需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通过专升本来不断实现。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中,也包含着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必然要办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好各级各类院校。维持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保证。同时,普职比结构布局,是基于国家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所作出的全盘考虑,这盘大棋绝非一时而为,也绝不能各自为政,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国家政策乃是长远战略,更非权宜之计。
三、对维持普职比例大体相当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就业压力增大,人才出口要求提高等问题,国家也对人才培养质量做出了新的要求。大国的博弈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是人才的竞争,归结到学生身上,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含金量与竞争力。面对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质疑声,我们能做的就是要不断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偏见,很大一部分是源于对中职教育培养出的人达不到企事业单位的要求。在中职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一系中职学校结合办学实际,创新性地探索出了一系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模式与方法。比如,通过打通中高职衔接的通道实施合作培养人才等,增强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全力打造适合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发展的培养体系。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从系统论和多元化的角度切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在评价体制机制方面,中等职业教育也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来监控和引导职业教育朝着高质量、高水平方向发展,通过监督与评价有效保障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增强职业教育办学的吸引力与活力。进而逐步打消人们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低下、教育环境差的贯性思维,以不断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質量为抓手来切实保障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持续发展。
(二)完善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
一些欧美国家较为注重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引导孩子从小就培养职业观念,树立职业意识。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做法。反观我国目前的一些中小学校,在学生职业教育启蒙阶段没有给予正确引导。例如,部分老师为了片面追求学生普通文化课的成绩,不惜把类似于劳技课、实践课程拿来加强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人为地抹杀了中小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有可能在心理对职业教育埋下不良的种子,甚至错误的认识。缘于人们对职业教育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以至于到了高中阶段,教育分流不得不做出选择时,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显得较为被动。加强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就必须加强职业教育的体系建设,开展适合中小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各阶段职业启蒙教育,遵循人才培养规律,铺就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之路。以此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例与结构更加趋向合理化,更好服务于学生的发展[3]。
(三)加强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对于维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具有重大意义。现实情况下,人们大多倾向于选择普通教育,基中普通教育擁有完善的升学体系是原因之一。职业教育在这方面要更加畅通学生学历层次、技能水平的提升通道。以笔者所在的高职本科院校为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加强中高职衔接方面,在建立职教立交桥方面较为有特色。通过建立“3+2”高职高专与本科衔接与“4+2”高职本科教育与硕士研究生教育为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使得职业教育上升道路更加直观和通畅,深受学生和社会的认可,在不断向追求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进程中,既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又兼顾学生专业的理论与科学文化知识,切实保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办学活力,从教育供给侧进行改革调整,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职业意识强、技能素质过硬的各级各类人才[4]。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强劲需求,反过来也促进中等职业学校、高职院校、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使得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更加趋于合理。加强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有利于激活人才的流动性和发展性,使得职业教育以更加完备的姿态服务于学生发展,真正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建立通畅的职教体系是技能型人才发展的创新之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应有适合各类人才成长成才需要的教育类型、教育层次,让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参考文献:
[1]何应林.高职院校技能人才有效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3-4.
[2]姜大源.再议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9):30-31.
[3]张健.对职普大体相当结构布局的理性思考[J].职教论坛,2017(10):5-11.
[4]刘其晴.近十年来芬兰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改革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30-31.
[5]和震.建立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推动产教融合制度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38-142.
[6]张广山,熊建民.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困境分析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6(25):75-79.
责任编辑 肖称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