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中职教育的定位选择

2018-02-22林霓裳何琳纯

职教论坛 2018年11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定位

林霓裳 何琳纯

摘 要: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才培养,尤其是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作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农村中职教育的完善和发展至关重要。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过于简单化,导致整个农村中职发展滞后。不少农村学生将中职看作是初中升学的一个备选方案,甚至是无奈之选,对中职教育乃至整个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都非常不利。将农村中职教育放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进行多视角分析,构建一个中职办学的定位选择分析框架,以及可供参考的中职教育模式。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中职;定位

作者简介:林霓裳(1978-),女,河南洛阳人,天津农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何琳纯(1973-),女,河北乐亭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城乡统筹视角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定位选择”(编号:120122506),主持人:林霓裳。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11-0033-05

中职教育作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应起到上承接高等职业教育、下引导基础教育过渡到职业市场的作用。尤其是农村中职教育,无论是涉农专业还是非农专业,一直以来都是以农村生源为主[1],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更是建设美丽新乡村、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新格局和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然而一直以来农村中职教育都是整个职业教育中的短板,现实原因是长期以来对中职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不够,导致学校从硬件设施到师资等软件配套水平普遍低于其他各类教育机构,难以形成自身的发展优势。但从2009年起国家加大了对中职教育的投入力度,并将其作为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并于2010年起在全国普遍推行了“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的政策,应该说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中职教育尤其是农村中职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可是我们在对北京和天津地区的涉农类中职学校的调研过程中发现,不少中职学校在招生数量和招生质量上依然面临巨大的压力,很多在校生表示读中职是无奈的选择,学生普遍学习意愿不强,教师教学兴趣不高,毕业前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偏低,整体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形成了农村中职教育低水平运行的恶性循环。由此可见,单靠加大资金投入甚至是减免学费依然不能改变中职发展的被动局面。农村中职教育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是其目前尴尬的地位,导致农村学生甚至整个社会对中职教育都带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和误区。消除这种偏见需要彻底改变农村中职教育的现状,将其放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对农村中职教育进行重新定位,并逐步形成其自身的办学特色和竞争优势,才能从根本解决农村中职教育发展滞后的问题。

一、农村中职教育定位的矛盾

(一)农村中职定位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矛盾

教育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将要达到90%,并特别指出要使“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更加合理,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在教育部发布的2017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继续强调要控制普通高中办学规模,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这就意味着未来我国初中毕业生将有一半比例人数进入中等职业教育继续学习。从目前中职教育生源来看,农村生源的比例远高于城市生源,在农村中职这个比例更高。当前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需要大量农村农业人才支撑,不但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还要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农村建设。无论是宏观经济环境还是现实情况都要求农村中职教育应该把学校重点放在农村,服务现代化农业和新型特色农业,将培养新型农业人才和新农村建设人才作为其发展的目标[2]。

而现实情况是,农村中职学校的学生们大多数不太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也不愿意留在农村从事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二三产业。很多农村学生从父辈开始就已经脱离了农业生产,周围进城打工的亲朋对他们观念的影响很大,农业耕作对他们而言是生疏而遥远的事情,加上对“农”的偏见,直接选择农业类专业的比例并不多。在我们对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的涉农专业在校生的调查中显示,主动选择本专业的比例仅52.3%,而在学生希望从事的行业中,选择农林类的仅2.17%。对于未来就业或创业的地点,87.3%的学生首选“城市”,6.45%的学生首选“城市和农村都可以”,首选“农村”的仅6.25%。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农业和农村还是存在一定的偏见。这种偏见导致农村中职学校的定位偏离方向,在“农”上缺乏特色,在“非农”上缺乏优势。招生困难、生源水平偏低等现实情况在农村中职是普遍存在的。农村中职教育在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方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优势。

(二)农村中职定位与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矛盾

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农村中职教育的总体定位含糊不清,只是简单地将农村中职归结到职业教育系统中,至于其在职业教育系统中是处于哪一层次,起到什么作用,和普通中职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对社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目标等规定都不明确。在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农村中职办学举步维艰,很多地方甚至形成了成绩好的考普高、热门中专,成绩弱的进职高,既没有升学机会也没有出路的由农村中职“兜底儿”的观念。这种观念导致农村中职变成众多学生和家庭的最差“选项”。

首先,农村中职没能有效地体现出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的意义在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农村中职学校应把握好市场脉搏,并结合区域特点规划出符合地方产业结构升级方向的相应专业结构。然而各地的农村中职普遍缺乏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很多专业设置与社会脱节明显,无法适应新型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的的转型升级要求。其次,农村中职与其他种类职业教育差异性不明显。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各层次、各类型的职业教育应既存在关联,又互为补充,才能构成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有机整体。通过梳理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我们发现农村中职与其他类型职业学校专业趋同现象非常普遍。单纯从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几乎看不出农村中职与其他普通中职、职业高中之间的差别,也区分不出和高职教育之间的梯度差异。这种无差异化培养方式造成人才市场上的无差异供给,就业困难在所难免。第三,普遍缺乏“普职融通”的机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并逐步“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然而,鉴于普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存在明显差别,导致普职融通的进展困难重重。学生想要在“普”和“职”之间自由转换,在现实中很难实现。

(三)农村中职定位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矛盾

农村中职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环,其培养目标、发展方向、学科设置必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学生作为相对独立的个体,其个性化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尽管这种矛盾广泛存在于各类各层次教育环节,但相对于农村中职职业性更强、层次性偏低、定位倾向农村等特点,矛盾显得更为突出。

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的矛盾。从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多数学生更倾向于实践课的学习,希望能将实践课比例增加至一半,但目前学校里大多数专业的理论课比例高于实践课。受资金、实践地点、教师等因素限制,专业实践比例偏低在农村中职学校是普遍现象。少数学生则希望增加理论课的比例和深度,这类学生多是立志于继续深造或者有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有意思的是,在我们的走访中,尽管63.04%的学生希望毕业后优先考虑继续深造,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理论课的学习上感觉较为吃力、学习热情不高,可见这种矛盾在学生身上也是突出存在的。二是当前专业与个人意愿的矛盾。调研结果显示,71.5%的学生希望毕业后从事與金融保险、教育咨询等其他非农专业工作,涉农专业学生这个比例更高。只有不到46%的学生希望毕业后从事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工作。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个人意愿与所学专业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无论是源于专业调剂、兴趣缺失还是学习能力等方面原因,这种矛盾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率不高,从而影响日常的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农村中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农村中职教育定位的背景框架分析

(一)城乡融合发展的宏观背景

传统的农村城镇化思路,单纯的变“乡”为“城”、将第一产业变成第二、三产业,农村人才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城镇和工业对农村农业反哺和支持。虽然强调农村发展,但将农村放在城市的从属地位,无法形成农村农业的特色和优势。而当下的乡村振兴战略,将城与乡并重,强调的是“城”和“乡”的互利发展,互动双赢,建设城乡融合发展且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格局下,乡与城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城与乡的协同发展使得一二三产业之间相互融通、互促、转化、升级。伴随着供给侧改革力度的加大,在乡村,传统农业的比重减少,逐步被现代化农业和地区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取代。在县镇,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传统加工制造类产业正逐步向低污染、低能耗、高技术附加值、具有鲜明地域优势的特色产业转型。在中心城区,产业战略定位为以文化交流、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等高端深层次的第三产业为主体。在城乡全面统筹布局的发展过程中,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现代化物流和金融服务贯穿于一二三产业之间,成为联结产业的重要纽带。

(二)乡村振兴发展的区域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最终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改变农业是传统弱势产业的陈旧观念。农业曾经一度落后只是因为农业技术、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产品附加值落后,而非农业本身落后。未来的农业在农村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推动下,将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淘汰传统落后的成分,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做强做大生态农业和原产地农业,让农业兼具生产和生态功能,成为乡村的品牌和优势项目。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水平,使农业一样可以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农村美和农民富提供现实基础。其次要改变农村是偏远落后地区的传统观念。农村与城市承载着经济发展各自功能的空间格局,本无优劣之分,要抛弃以往一刀切的农民上楼、千篇一律的农村城镇化的套路。把乡村定位为兼具农业生产、原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文化传承、休闲宜居等功能的空间格局。让乡村与城市形成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发展形态[3]。

(三)乡村振兴的人才战略框架

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人才的支撑,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才为“农业现代化人才”和“农村现代化人才”两类,这两类人才的构成主体应该是现有的农村人口以及返乡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然而现实情况则是长期以来农村人才大量流失,留下的农村劳动力大多数教育水平偏低,专业技能落后、思想认知局限,无法满足乡村振兴的人才要求。因此,必须“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人才短缺的困境。以面向农村生源为主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理应成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持。

尽管农村中职的生源绝大多数来自农村,但是农村中职的人才培养既不能简单地定位为面向农村,也不能简单定位为服务中低端产业,这样很容易使农村中职教育变成学生和家长退而求其次的备胎,成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鸡肋。因此,农村中职教育的定位既要符合人才培养层次,又要顺应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尤其要突出区域特点,真正形成农村中职的自身特色和竞争力。让学生愿意走进农村中职,激发专业学习热情,同时吸引相关企业与学校进行产学合作。一方面解决中职教育的实践教学问题,另一方面解决学生的就业出路问题。

在上图的框架中,我们可以看到未来农村中职教育主要为乡村和县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专业人才。新型职业农民主要服务于乡村中由传统农业转型而来的现代化农业和特色农业等新型农业领域,农村专业人才则应用范围较广,既可以服务于新型农业领域,又可以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还可以服务于县镇的地方特色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产业,打破城乡界限,为各个行业部门(包括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技术、金融、物流、营销等全方位的支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服务农村农业的现代化服务产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些产业行业又能为农村中职提供实训基地和资金技术支持,形成互动互利的双赢格局。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中职教育的重新定位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村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找准自身的定位,形成有自身地域、文化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不是搞千篇一律的城镇化建设。基于这一背景,农村中职应重新就培养目标、服务对象、培养层次及学科类型几个方面进行精准定位。

(一)专业设置定位——为谁培养人才

农村中职不同于一般中职学校,其生源来自农村,培养的人才面向农村。因此专业设置上也应侧重于农。但是这里的农并非传统意义的农,而是以现代化农业技术为基础、采取机械化生产的手段、配合先进的电气化和灌溉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不同于传统农业对经验的依赖,现代化农业生产依赖的是建立在动物学、植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学科基础上的育种、栽培、饲养等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这些现代化农业专业技术应作为农村中职的学科和专业设置的方向。

农村中职的专业定位还要向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偏重。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很多地区的传统农业并不适合向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方式转型,因地制宜找准适合当地特色的发展方向是非常关键的。例如有些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特色农产品,虽然并不适合机械化规模化生产,但是通过挖掘其历史价值、地理优势、功能优势等特点,一样可以达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目的。以天津西青区著名的“沙窝萝卜”为例,从元朝起就已经有历史记载,加之当地特殊的地理特点和多年的育种,种植的萝卜口感细腻,甜辣可口。又如天津津南著名的“小站稻”,其前身是明朝身负盛名的“葛沽稻”,近年来,小站稻在天津农学院崔晶博士为首的科研团队的带领下,培育出小站稻新品种“津川1号”,口感更佳。再比如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生态农产品,和集休闲、旅游、采摘等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都是既符合当下都市中高端消费需求,又适合小规模精细作业的农业生产方式,满足不同地域的个性化农业发展方向。这些新型的特色农业都可以为农村中职的专业定位提供方向。

农村中职专业定位还可以向地方特色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偏重。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视角下,行业之间、产业之间、城乡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尤其在小城镇,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加工制造业和服务城乡发展的第三产业很好地起到了链接产业发展和城乡协同发展的纽带作用。

总之,农村中职的专业定位既要偏重“农”,又要考虑到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的方向,还要考虑到城乡协同发展等诸多因素。合理的专业定位才能彻底改变人们对农村和农业落后认知的偏见。让农村成为有吸引力的地方,农业成为有价值的产业,让农村中职成为职业教育体系中有优势有亮点的一环。

(二)培养目标定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中职的培养目标绝不能简单定位为培养服务农村的实用性人才或农业技能型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就需要顺应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和融合化[4]的特点,培养一批既具备一定经济分析眼光和管理手段的、又拥有一定职业技能、同时愿意投身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事业的农村复合型人才。

在农村很多地方,无论是农业还是乡村的二三产业,仍然沿用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自然环境的制约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更多的还是陈旧的观念、僵化的思维方式导致人们不愿意也很难接受新的技术和新的经营方式。一些农村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规模大但竞争力不强,生产经营只注重数量而不注重品牌的宣传和品质的提升,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依旧不强。随着新科技的应用和互联网的普及,农村中的农业和二三产业不再沿袭传统单一的发展模式,而是相互融合并不断催生出新的领域,比如休闲观光农业,很难界定它是属于第一产业还是第三产业。无论是发掘新的商機和领域,还是将传统产业和相对成熟领域经营出特色,从而在竞争中取胜,都离不开敏锐的嗅觉和审时度势的经济分析头脑。比如在农家乐遍地开花、经营模式雷同单一的当下,有些农家乐、乡村旅游经营者则将农业生态观光、有机绿色产品种植采摘、原产地特色农业品牌经营、乡村休闲体验等多方面结合在一起,办得有声有色。究其原因,是经营者既掌握了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能准确抓住“城里人”追求健康、绿色、休闲的消费心理,成功把握市场动态,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优良农产品和服务。由此可见,这类复合型人才是农村建设以及新农村转型发展最迫切需要的人才。

(三)培养方式定位——如何培养人才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是我们对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方式的共识。然而我们需要解决的是理论和实践教育分别在农村中职教育中的定位,以及相互之间的平衡关系。

通常情况下,农村中职的理论教育主要被定位为基础性教学并为实践技能提供必备的知识准备。这种定位显然将理论教学局限窄化并孤立了。当下无论城镇还是乡村,对人才的需求都是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从能力的提升、专业的转换到思维的拓展,都离不开深厚扎实的理论知识。因此理论教学也不应局限于基础知识和单纯的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应从学科体系的高度进行专业课程的构建,使知识既可以深入又可以拓展,学生在毕业后不受困于所学的专业限制。

农村中职的实践教育应成为农村中职的优势和特色,不能按照以往思路搞单纯的技能培训,因此当下农村中职的实践教育定位应符合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具有一定前瞻性和技术含量的,既能解决毕业生当下就业问题,又能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拓展提供准备。实践教学的过程也应结合当地的特色产业和优势项目,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在当地政府的战略布局下,学校专业布局与企业发展互相依托,理论与实践并举,课堂教学与课下研究相结合,才能建成具有特色优势的和一定吸引力的农村中职学校。

参考文献:

[1]王欢.涉农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探寻——基于对石家庄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读意愿的调查[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7(3):31-37.

[2]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把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界定为农业现代化人才和农村现代化人才两类[EB/OL].http://www.moa.gov.cn/ztzl/yhwj2018/.

[3]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EB/OL].http://www.moa.gov.cn/ztzl/yhwj2018/.

[4]孙琳.培养复合型人才实行“强强联合”走产业化道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新动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0(3):19-21.

责任编辑 肖称萍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战略定位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
他山之石,来自日本的“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难与易
巧用“余数定位”,突破周期函数的计算问题
理想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