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英语》课程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分析

2018-02-22曹艳琴姚兆宏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基础英语思辨能力教学设计

曹艳琴 姚兆宏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17年专项科学研究计划《外语类大学生思维能力的认知型多模态培养模式之行动研究》(编号:17JK1046)阶段性研究成果;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需求分析视阈下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探索——基于对毕业生调查的研究》(编号:SGH17H460)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 文章分析了学生思辨能力培养重要性以及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介绍了教学实践的基本情況,利用应用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结合国内外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成果,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环节精心的教学设计,以期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水平,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基础英语》;思辨能力;教学设计

一、学生思辨能力培养重要性

思辨能力培养是《普通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和《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提出的英语专业学生急需培养的能力。[2]同时,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顺应国际社会一致认可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标准。[3]国内外语界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也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表现出担忧。[4] [5]在引进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尝试对国内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现状开展调查,[6] [7]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及其培养框架,[8][9]开展思辨能力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10],从教学改革视角针对具体的课程设置、教学设计等方面开展思辨能力培养的尝试。[11][12][13][14][15]

《基础英语》作为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必修主干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教学目标是传授系统的语法、词汇、翻译与篇章的结构等基础语言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指导学习方法,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为进入高年级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研究旨在从应用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角度,结合学生的认知体验,探索在《基础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实践基本情况

教学对象:本次教学实践的教学对象为某高校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的3个教学自然班,共计87人,周课时为4,教学周为16周,每班共计64课时。教师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结合学生的意愿,把学生分为4人一组,多出来的学生插入其他组。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体现在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维度。知识目标包括完成任务所需掌握的基本单词、短语、句式、修辞手法等;能力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口笔语交际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素养目标为培养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本次教学实践注重课前任务设计、课上学习设计和课程评价设计三个基本流程。以下笔者以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展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水平,发展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设计分析

1、课前任务设计分析

课前教师把课件上传到教学平台上,课件以音频、视频和文字等多模态形式综合体现本单元主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且教师提出相关的课文内容理解问题,主要包括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和价值取向以及主要细节方面的问题。教师提前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培训,在第一遍阅读前,先根据文章的标题预测主要内容,并且要求学生第一遍进行快读,不要纠结不认识的单词,不理解的长难句,主要把握文章的宏观结构,作者的主要观点,观点间的关系以及谋篇布局的特征;第二遍阅读时,注意次宏观层次的论据选取是否平行、典型、具有代表性,主要论证方法的运用是否有助于观点的建立,从而获得读者的理解和支持;第三遍进行仔细阅读,从微观角度揣摩作者的用词、句式和修辞等的运用特点,其对于文本的语言风格的塑造作用。

这样的阅读方式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全方位的把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识别、比较、区分、阐释等方法,理解、分析、归纳、解释、应用语言的技能得到了锻炼,同时发展了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了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和坚毅的品质。

2、课堂学习设计分析

(1)预测文章主旨。课堂上,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标题,预测文章的主旨,具体来说要求学生给出文章标题中的主题词,学生给出答案growing older;紧接着又询问标题中的关键词,这时候有的学生就有了疑问,老师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进一步启发,关键词就是指文章要从哪些方面聚焦于主题词,学生经过思考,给出了答案:virtues。老师适时地告诉学生以后自己要写作的文章,也要具备这两个要素,做到读者友好,使得读者在未读文章前就能够对文章的主题内容做一大致预测。并且学生的反馈表明,这样的预测有助于在正式阅读前就对文章的主体内容形成了期待,有助于进一步把握文章的脉络。

(2)找出主旨句。教师邀请学生找出文章的thesis statement (主旨句),经过标题的预测,学生可以较为容易地完成这个任务,指出主旨句,也就是第一部分的末尾Being young is often pleasant, but being older has distinct advantages。教师邀请不同的小组分别给出主体部分每段的topic sentence(主题句),第一组反映在阅读时第三段的主题句似乎没有出现,第一句说的是When young ……,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根据这段对比的年轻人和年长的人对于外表的不同表现的内容,可以把这句变为When growing older ……,让学生根据对内容的理解总结出潜在的没有被作者明确写出的主题句,学生讨论后认为主题句应该是When growing older, you are apt to be less obsessed with your appearance。其他两组学生都迅速给出了第四段和第五段的主题句,分别是Being older is preferable to being younger in another way和But the greatest benefit of being forty is knowing who I am,均为所在段落的第一句,这也是主题句最常出现的位置。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三个分论点的排列顺序,从appearance到decision-making再到self-identity的排列符合从最显而易见的物质(身体)到行为到心理安排的逻辑顺序,符合人类认知由具体到抽象和文章信息的重要性安排顺序。

(3)讨论写作手法。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文章的写作手法。安排不同小组从文章不同段落入手,要求学生清晰地阐述观点,给出合适的理据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以下是节选的不同小组的课堂发言:

第四小组:

我们认为第三段运用了对比手法,比如作者对比了不同时期自己和哥哥Dave对于外表的不同态度和行为表现。青少年时代对于身材和服装的狂热和现在理性的态度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我们发现作者在段落开始时When young……句式的使用很明显是在回忆过往的经历,中间用了一个时间词now和转折连词however把叙事推移到了当下,而且转折词的使用也使得我们期待下文会有不同的情况发生……

第五小组:

文章开篇作者在提出自己的主旨句前包括主旨句本身,就意味着要把年轻人和年长人做一对比。我们觉得作者在第四段运用了contrast,体现在不同年龄人群decision-making方面的差异。But when you are young的出现使我们更加确定了自己的判断……

第六小组:

第五段作者对比了年轻人和年龄大的人在自我身份认同方面的差异。作者文中所列举的年轻时the most unsettling aspect of youth is the uncertainty you feel about your values, goals, and dreams很符合我们目前的生活学习状态,而年长的人就不同了……

学生的回答提示教师要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的目标,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动力和源泉。

教师还引导学生注意举例等写作手段的运用。比如在第三段的appearance具体从bodies(身体),和clothes(服饰)两个方面展开。从范畴化理论的角度来看,作者在每段的主题句运用了比较具有概括性的词汇,而具体的细节则更多地需要基本层次范畴词汇。Appearance是bodies和clothes的上位概念词汇,bodies和clothes是基本层次范畴词汇,根据认知语言学范畴理论,人类的认知和思维首先是在基本范畴层次展开,因此选取论据时,我们既不会选择抽象的上位概念,也不会选择过于细节化、信息更为琐碎的下位概念。

(4)词汇用法与意义。针对微观词汇学习,教师就文章主要词汇的用法和意义进行了检查。例如在讲解be apt to时,首先让学生用英文进行解释,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在句子的意思;接着有学生提问该词组的意思是否为“容易”,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请学生翻译句子:小孩子冬天容易感冒。有的学生译为Children are easy to catch cold in winter。教师紧接着给出另一英文句子This job is easy to do。讓学生对比两句话中的easy涵义是否一致,学生不太确定,教师让学生再查找easy的英文释义,经过讨论发现两个词是有区别的。由于汉语用法的影响,学生习惯把上述两句分别翻译为“小孩子冬天容易感冒”和“这件工作很容易做”,而事实上查找英文释义,就会发现差异,这也提醒学生一定在查用词典时要关注英文解释,避免翻译造成的对原词的误解和误用。为了巩固学生对于词汇的理解,教师设计了相关的选词填空、翻译和书面及口头表达练习,加强该词的输出频率,使得学生真正掌握其用法。

在词汇层面,教师还注意从认知隐喻的角度加强学生对词汇意义的深层感知和体验。例如,在讲解出现在句子If our parents didnt get them for us, we felt our world would fall apart中的短语动词fall apart时,引导学生思考该词汇的含义和意欲表现的情感。经过学生对文本内容基调的把握,认为该短语突显了作者和哥哥在母亲不能满足自己买喜欢衣服的愿望时的境遇:“我们的精神就会崩溃,世界面临瓦解,如同一座大楼的倒塌一样,简直就是灭顶之灾”,同时生动地再现了青少年时代兄妹两人对于钟爱服装的狂热、盲目地追求。此时,教师引入认知隐喻理论的主要思想。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思维工具和行动方式,界定人类日常经历和现实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语言中普遍存在的隐喻表达正是人类的概念隐喻系统的最重要的体现方式。隐喻的本质是从另一事体的角度去理解和体验一事体,是从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一种系统映射(metaphorical mapping)。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用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和经历陌生的、无形的、抽象的概念,从而建立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16][17]教师还针对不同类型的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给出了实例和适度讲解,同时指出,隐喻也是多义词词义演变和引申的重要机制。为了强化学生的理解,教师还置了相关任务:列出尽可能多的关于“爱情”的概念隐喻。学生课后小组讨论贯穿整个语篇的概念隐喻,分析其如何促成语篇信息连贯?

经过对文章再次细读和讨论,结合课上教师对于认知隐喻的讲解,学生分析出了整个语篇实际上是建立在基本概念隐喻LIFE IS A JOURNEY结构映射的基础之上,旅途有起点、有驴友、旅途中既有阳光、美景、又会遭遇恶劣的天气和不可预测的不利因素耽误行程,不能享受美景;人的成长过程中也是有快乐也有挫折,但是我们都要积极面对,这就是成长的意义,所以成长绝不仅仅是年龄的累积,更重要的是经验的积累、阅历的丰富和心态的成熟。分析讨论,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理解、判断、分析、综合评价信息等语篇阅读方法的使用,发展了思辨能力。

3、课程评价设计

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课堂小组汇报、个人发言之后,安排其他小组和同学进行即时评价,并且教师在课前列出评价标准,主要涉及论述是否能准确地解释证据、观点、图表、问题,是否能够辨认重要论断的支持和反对理由,是否能够深思熟虑地分析和评价主要不同观点,是否能够得出合理的、判断正确的、非谬误的结论,是否能够证实关键结果、程序,解释观点和理由,是否能够公正地遵循证据和理由等。教师先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再引导学生根据标准对他人和他组的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任务完成的清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和灵活性。反复进行的评价活动,使得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形成了共同思考、讨论、学习和进步的友好温暖的课堂环境,促进了有效学习的发生。

最后,根据单元主题和教学重点,教师安排形式不同的开放型问题和任务,包括辩论、口语活动、角色扮演、调查报告、书面写作等,加强语言知识的巩固和输出。本单元结束时,为了加强学生对于所学词汇、语法、修辞和阅读技巧的巩固,教师既布置学生复习性的产出任务,同时还有迁移性的新任务,比如本单元的小组辩论,题目是Is it better to be young or getting older?目的是希望根据所学内容和自身体验,搜集整理资料、寻找合适的论据、清晰地符合逻辑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同时,每位学生完成一篇文章写作,主题为“The virtues of being young”,这一主题同本单元的话题紧密相关,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他们的身心发展阶段,使得学生能够以自身的身体、文化体验为基础,融入到任务的完成过程中。

教师要求每个学生把单元学习过程中的代表性作品以及自己和同伴、教师的评价纳入档案袋(portfolio),记录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成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经过一学期的教师实践,学生的思辨能力普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对部分学生的访谈结果表明,学生比较认可教师对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活动和任务的设计。后续研究需不断探索针对不同语言水平学生的灵活多樣的训练学生思维、提升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推动研究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学指导委员会.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Z].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 The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Report— 1993, Volume One: The National Report [EB/OL]. http: //www.ed.gov /pubs /goals /report /goalsrpt.txt., 2018 -05 -02.

[4] 黄源深. 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 . 中国外语,2010(1).

[5] 黄源深. 思辨缺席[J] .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

[6] 文秋芳等. 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

[7] 文秋芳,张伶俐,孙旻. 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逊色于其他专业学生吗? [J]. 现代外语,2014(6).

[8] 文秋芳等. 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 外语界,2009(1).

[9] 阮全友. 构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J]. 外语界,2012(1).

[10] 韦晓保. 影响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外部因素分析与多维培养模式构建——基于一份调查报告[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2).

[11] 孙有中. 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 中国外语,2011(3).

[12] 李莉文. 英语写作中的读者意识与思辨能力培养——基于教学行动研究的探讨[J]. 中国外语,2011(3).

[13] 林岩.口语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一项对英语辩论课程中学生反思日志的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5).

[14] 杨德祥,赵永平.内容依托式教学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影响[J].外语教学,2011(5).

[15] 任文. 再论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缺席”还是“在场”? 兼论将思辨能力培养纳入外语专业教育过程——以英语演讲课为例[J]. 中国外语,2013(1).

[16]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

[17] 曹艳琴.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的概念隐喻研究[J].  海外英语,2017(10).

【作者简介】

曹艳琴(1976—)女,山东潍坊人,西安培华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研究.

姚兆宏(1972—)男,陕西宝鸡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研究.

猜你喜欢

基础英语思辨能力教学设计
英语教育的价值与基础英语教育的改革探究
高职院校提高基础英语教学质量的策略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池州学院英语师范专业《基础英语》课内实践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