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黑暗中寻求医治麻木和迷茫的良方
——《呐喊》读后感

2018-02-22孟令琨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呐喊良方革命者

孟令琨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4)班 北京 100037)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在青年时代做过许多梦,可他偏偏不能忘却人民的疾苦,所以弃医从文,立志医好国民的心灵之伤。于是,他便将心中那份忧愁寂寞变成笔下的文字,在《呐喊》中疾呼。《孔乙己》、《药》和《明天》就是《呐喊》的代表作。

在《孔乙己》中,我看到了当时那个黑暗麻木的社会。作为一个失意的文人,孔乙己是个穷酸,他软弱迂腐,偷窃成瘾,受黑暗社会压迫却不敢抗辩,从而受到世人的嘲弄和鄙视。孔乙己的情节是整个故事的高潮。孔乙己遭受丁举人残害,受到那么大的冤屈和欺侮,在熟识的咸亨酒店里竟然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关切和同情,由此可知人们之间的麻木、冷漠到了何等地步!作者借此表现出封建社会末期的人情冷暖,进一步批判了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指明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迫切性。

在《药》中,我看到了当时那种迷茫愚昧的人生。革命者耗费毕生精力去拯救贫弱的中国,他们的血却被用来作为治病的药引。茶馆里的人对革命者宣传革命“感到气愤”,却对革命者挨牢头的打而幸灾乐祸;革命者被杀害,人们“潮水一般”地去看热闹。夏瑜作为革命者,为国家无私奉献,最终被害,却不被理解,甚至连他的母亲夏四奶奶也认为他做的事令人羞耻。老栓是一个愚昧麻木的可悲可叹的角色。他对革命者冷漠无情,却对刽子手毕恭毕敬。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不惜用重金去买一个沾了革命战士鲜血的馒头当“药”吃,徒劳地想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些都充分说明,当时黑暗的社会背景下,革命没有唤醒民众,民众毫无觉悟,麻木不仁,又何以拯救旧中国?

在《明天》中,中国人依然没有找到医治心灵麻木和迷茫的良方。单四嫂子的求医问药实际上必然会使自己落入一个陷阱,成为有权势的人聚敛财富的工具,把美好的“自救”愿望变成“自残”的冷酷现实。这正是作者鲁迅所说的“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这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那些被压迫者身处其中而不自知,在接连的悲惨命运面前只能感到茫然、无助而麻木。他们的人格在此过程中逐渐被奴化,习惯了被压迫而毫无自觉反抗之心。

“迷茫”“麻木”二词,能够很好地形容当时的社会背景;“呐喊”一词,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耳膜。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造就了这样凄凉的人物命运也是毫不意外的。各类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汇集起来,产生了《呐喊》。鲁迅以文为药,写下这部短篇小说集,对愚昧麻木的世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大声的呐喊,想治愈在铁盒子里沉睡的国人和被禁锢的灵魂,让他们懂得拿起武器反抗扭曲的黑暗。

现如今,那个愚昧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呐喊》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珍藏在心底。任何人都有无知的地方,任何社会都有不公平之处,这个时候,便需要智者的指点和帮助。正如鲁迅在旧社会对愚昧无知的人们呐喊,我们也需要一针强心剂,撕开表面的光鲜亮丽,让丑陋恶行暴露在阳光下,让麻木迷茫无可遁形。生命中并没有如果,如果有,那就是无尽的呐喊。

猜你喜欢

呐喊良方革命者
缓解腰痛有良方
写作得良方,下笔如有神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爱眼有道系列之八 夏日洁目良方
阅读《呐喊》《彷徨》的记忆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怎样做个建设时期的革命者
革命者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