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差异教学
2018-02-22于亮亮
于亮亮
(江苏省沭阳县耿圩中心小学 江苏 沭阳 223600)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很多变数,课堂教学不能一概而论,面对知识结构不同的学生,同一种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针对这一问题,“差异教学”的课堂应运而生,笔者在开展这种模式的课堂教学中获得了一些体会
一、依据学生差异
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更多地感受和理解学生,承认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承认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特点,承认差异性是一种正常现象,它是必然的、合理的和普遍的,注重个别辅导,因材施教,避免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同时,注意克服教育中存在的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研究差异,发展个体的特长,使班级中水平不一、类型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掌握的知识结构是不同的,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在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他们力所能及的目标,也可以采用难度逐步递增的办法来增强学生挑战的勇气。例如,在教学《添加附件》时,设置了几个不同侧重的学习任务:(1)将你想对老师说的话作为附件发给老师;(2)将你喜欢的图片或照片作为附件发给老师;(3)将你喜欢的图片或者音乐作为附件发给老师,并告诉老师你为什么喜欢。这样的差异设计,可以避免“一锅粥”的现象,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能力,很大程度地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再如,WORD软件的学习可以分成三个学习目标。低层次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层次要求学生在低层次的基础上能对软件进行进一步的自学探究,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并能用电子作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高级层次要求学生在达到中层次目标后还要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进行整合运用。教师要根据三个目标层次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低层次的教学内容是WORD软件的基本操作;中层次的教学内容是熟练掌握软件的操作技能和应用WORD软件并图文并茂地展现学习成果;高层次的教学内容是制作班级或学校电子报刊、尝试使用软件的高级功能等。
二、学生优势互补
互助可以体现在小组学习中,也可以体现为优差之间的互助。将一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可以有4-6人,每组推选一位理论水平高、操作能力强,且有一定组织能力的人担任小组长,起联络、监督和指导作用。操作某一任务时,一些同学动作快,完成任务的时间早,教师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去帮助本组内学习困难的同学,这等于教师有了6、7位小助手,帮助自己去教导学习困难的同学。
例如,教学《遨游因特网》时,这节课是要求学生了解并学会使用IE浏览器。网络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在课堂教学中抓住这一兴趣点,轻松地把学生带入到了解网络的世界中。在教学中,我将教学任务分成了三个不同的模块让学生选择:(1)查询资料,了解并介绍什么是网络、网络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制作演示文稿;(2)了解网络的基本特点,制作演示文稿(要求用图表的形式呈现);(3)了解网络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制作演示文稿(要求简要画出流程图),并加以解说。事实证明,同学之间“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师生之间的“教学”效果,这样做,明显改善了课堂效果,能够调动优差生之间的积极性,而不会造成优生无所事事偷着玩,学困生不能得到及时帮助的情况。
三、进行差异评价
差异教学的评价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既然存在着差异性,就要有差异评价,不搞“一刀切”。不同的同学展现出不同水平的作业,我们以基本的目标和学生个体的水平两方面来评价。评价内容要全面考虑多种评价信息;评价的对象过程化,把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方法多样化,注重质评和量评的结合;评价结果采用评语+评分的方式。评价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评价工具,如上机操作、作品展示与分析、档案袋、观察、访谈等,根据多元智能提供的不同视角,多方位地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评语不再是传统的千篇一律、脱离实际的笼统套词,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观察记录,对学生的智慧和进步的肯定,对现有状态的改进的友好提议等。
差异评价关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差异,还包括生理特点、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不同特点,为每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有针对性的建议,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实行差异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挑战性的教学目标,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恰当的合作小组,给知识结构不同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学习任务,真实公平的教学评价,才能激发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张扬个性,挖掘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培养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知识与技术掌握的有效性,最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每个学生的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