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古典诗词漫溯
——浅谈初中古典诗词教学指导
2018-02-22肖玲
肖 玲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柯岩中学 浙江 绍兴 312030)
对于古典诗词,学生真正喜欢的很少,认为它离生活太远,学了也没什么用处。因考试要考,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为考试而学,为得分而学。结果背得快忘的也快,考试时写错别字很普遍。怎么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
这需转变教育理念,并渗透到教学中。真正的古典诗歌教学课堂,应该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一堂课在读诗、写诗、品诗、创诗中慢慢沉淀。
首先谈读诗。传统的诗歌教学,为调动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配乐诵读。希望在音乐的熏陶下,能读出美感,从而理解诗情。但不禁想问诗人作诗时有音乐吗?没有配乐就读不出音韵美了吗?配乐诵算真的朗诵能力吗?音韵之美真能胜过意境吗?回答是否定的!深入意境关键在于学生充分地读,反复地吟诵,在诵读中去理解,在理解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发现意境。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该重读的、该停顿的都通过声音传达出来。如清华附中赵谦祥老师教《咏竹诗》共读24遍诗。
其次谈写诗。即默写诗歌。语文考试中古诗词默写得分率不高,不妨让学生根据题目猜内容,读两遍马上听写,分析错误地方,然后当堂继续默写。这针对较简短的诗词,比如绝句;对于较长的古诗,那就先听写或抄写。即使听默会出现错别字,很常见的。作为老师,要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帮他圈出错别字并订正,更重要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改。例如学生抄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将“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写成“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漫天山路”,老师引导:为什么要将“漫”改为“满”?很显然,“满”地上到处都是雪,写出了白雪覆盖天山路的情景;“漫”形容指雪花漫天飞舞,强调的是雪还在天上飘的动作。相对而言“满”更多的强调是结果。这个解答过程不知不觉地将“满”的妙处分析出来了。所以古典诗词教学中,要舍得时间让学生听写、默写,甚至抄写,也要允许学生犯错。学生出错的地方就是我们教学的契机,赏析的切入点!
第三说品诗。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较多的采用解字解词,串讲全篇的方式,学生兴致不高。教师怕学生理解不透诗意。这就如同父母担心孩子不会咀嚼,先自己嚼碎再喂给孩子,这样不卫生也不利于成长。同样地如果教师将诗歌咀嚼的过细、过碎,只能让学生倍感枯燥,离真正的学诗更远!我们何不放手呢?
以词(句)换词(句)法。岳岚老师品李清照《武陵春》下阕,将“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改成诗经体“双溪春好,也泛轻舟。舴艋扁舟,难载我愁”,让学生品味哪种好。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品味“闻说”“尚”“拟”“只恐”“载不动许多愁”的妙处。“闻说”听别人说,那为什么是听别人说而不是自己去看呢?“尚”还的意思,春尚好就是春还好,既然春色还好,作者为什么不去看看呢?“拟”,打算,那去了没,为什么不去?皆因为无人陪伴,丈夫已去世,孤独之感浓,看到双溪,连它们都双成对的,愁绪就更强烈,心里更害怕!诗人亡夫之愁,念旧之愁,国破之愁,思乡之愁,无人懂的孤独之愁,袭上心头。再品评名句“载不动许多愁”就水到渠成了。
以文解诗法。吴丹青老师执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补充了《归园田居(其一)》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诗中找词语填空:从()归(),然后把它与《归园田居(其三)》一起读,并思考:尘网、樊笼比喻什么?为什么要归返园田自然?“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进而理解了全诗。
以画会意法。画对于古诗词人来说本是必备的技能,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为文人画。故有些诗歌意境非常美,画面感强。诗歌不妨以作画的形式让学生品诗。黄厚江老师执教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和“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赏析:为了更好的赏析这两句诗的意境,我们一起来创造两幅画,请大家尽可能的把画面想象得详细、丰富。第一幅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们要画树,怎样的树呢?(生想象:高高矮矮的树,参差不齐),雪呢?请描述。是大小层叠,一团团,一朵朵?还是一层层,一堆堆?还是一片片?学生得从诗中找依据,雪大天寒的画面在学生的描绘中逐渐清晰起来。第二幅图:“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上有人吗?(没人),那么只需画马蹄的脚印了。这些脚印是横着画好呢,还是竖着画好?竖着画更好,竖着画视觉上给人感觉更长,路更远,继而说明送行的时间长,目送到看不见友人还不肯离去,可见情谊之深,余“画”未了!多智慧的设计,看似不经意的画图,却能让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美。当然语文课里的画图不是美术课里的素描,要用文字写意,想象画面,用语言描述。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进入诗歌的意境中!
最后讲创诗。当一首诗读过,背过,默过,品过,学生基本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然后通过引用,化用,改写,不断地整合,把自己的理解写成一首诗,一首学生自己创造的诗,不必拘泥于古典诗词的形式,可以自由些表达,渐渐爱上写诗来呈现自己的品读。比如李清照,学过她的《如梦令》《武陵春》《醉花阴》后,激励孩子们去读李清照更多诗,读她的《漱玉词》。创诗如下:
憔悴的不是黄花/是你咀嚼的烟尘/帘卷西风,人比黄花/是你消瘦的黄昏/细雨梧桐/是那一滴秋雨的伤心/还是一滴眼泪/滴入淡酒的销魂/那窗前的芭蕉/可载的起满目的愁云/这仅仅是一个人的冷/这仅仅是一个人的愁/不,这是宋朝的冷/这是漂泊的愁/你把古今的信笺湿透。
结束语:一首,两首,三首,这样栖息在诗意的课堂上。读诗,在反复的吟咏想象、理解、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写诗,在隽永的笔端中书写诗的精妙;品诗,品味诗词的存在感,感受诗人之所做、所想、所爱;创诗,在深爱的基础上抒发学生的灵性,张显写诗的年华。从教师的浅教,让学生在古典诗词教学课堂中漫溯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