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问题意识的激活与有效引入
2018-02-22李建新
李建新
(江苏省沭阳县髙墟中心小学 江苏 沭阳 223600)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围绕“问题”这一主题,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践,初步学会从语文的角度提出问题,灵活的理解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能合理地应用。从问题提出解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学生若具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主动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然后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其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为了找到满意的答案,会积极地搜集材料,主动探究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做出各种猜测或假设,并寻找证据或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直到学生能合理地解释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亲身体验类似和科学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处理信息,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问题意识。这样的探究过程,使他们养成和具备了批判精神和求异思维,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不盲从,不迷信。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意义重大。
二、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博采众长,涵摄百家,这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前提。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
三、教给学生提问方法,使学生会问
提问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下面是归纳的几个引导学生提问的方法。
(一)矛盾法。这种方法是利用教材中前后说法不一的情况,让学生质疑。如《社戏》中,学生们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社戏并不好看,豆并不好吃,而“我”却认为那是我一辈子看过的最好的戏,吃过的最好的豆呢?通过这样的质疑,讨论后理解了鲁迅写《社戏》的真正目的。联系全文内容,最终通过这两个词,理解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二)比较法。这种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能够辨别异同,权衡高下,区分美丑。比较可以是横向的,也可以是纵向的。如相同题材不同主旨,不同表现手法的作品的比较,相同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等,通过比较不仅可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而且还可提高对文章的整体认知水平。
(三)深究法。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从中发现新的问题。如《捡》一文中,教材中提出“假如走在路上可以拾到任何一件东西,你想捡到什么?”在分析人物的各种选择后,又转向班级同学,发现同学们对钱的问题较感兴趣,所以又组织同学对全校各年级同学展开调查,发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随后再回到课堂讨论,并谈了学生应如何正确看待钱的问题,这对他们今后的人生观,价值观会有很大帮助。
(四)逆向法。这种方法就是引导学生从某个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出质疑,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如教材中郭沫若《反七步诗》是个极好的例子,针对曹植的《七步诗》,从相反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利用这样的材料,引导学生对其他文章进行逆向质疑。结果,大家提出《愚公移山》愚公真愚,龟兔赛跑新解等逆向思维较强的问题。
四、进行能力训练,丰富学生的问题储备
(一)注意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观察常常不分主次,马马虎虎。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他们懂得观察要有重点。例如,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如“保护小动物”或“我家喜事多!”,其重点分别是“保护”和“喜”。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有选择地围绕重点进行观察,头脑中自然而然地萌生出“怎样保护?”或“喜在哪里?”等问题。此外,还要注意进行“有次序”、“细致”、“抓住事物的特点”等方面的训练。
(二)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教材的重点字、词、句等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如《司马光》一课,有位教师抓住“慌”字,从字音、字形尤其是从偏旁入手,启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要用竖心旁?”“一起玩的小朋友怎么慌?”“司马光慌不慌?他怎么做?”如此等等。教师循此进行一环紧扣一环的思维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大大加强了。
(三)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作为一种能力的培养,是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的。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模仿老师,就某篇课文题目或某个词句进行设计问题的训练。事实说明,只要学生在个体活动中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此时的问题意识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开动。
(四)注意学习中的反思,深化问题意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反思不仅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且对学生良好个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课堂上,每节课我都会留5分钟时间让学生反思本节所获:掌握得较好的地方,与谁一起解决了什么提问问题,所学内容方法能否拓展到解决其他问题,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对什么问题还有新的见解等等,从而让学生在问题中思索,在思考中收获。
五、总结
总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培养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教师的引导和参与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怎样才能全面落实新课标的问题意识理念,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究的一个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