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程整合中的应用
2018-02-22尹逊明
尹逊明
(东阿县牛角店镇大李小学 山东 聊城 25222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总想自己动手探索周围的世界,通过“动”的过程,获得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此为探究。
创设情景发现问题,萨奇曼认为疑难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索的“引子”,是探究学习的起点。这里所所得问题既要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又需学生经一番努力才能解决,从而使他没形成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究的心向与动力。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情景,形成促使学生主动去观察、探索的环境。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五种方式:
一、作为情境创设工具: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定的社会行为总是伴随行为发生所依赖的情境,如果要求学习者理解这种社会行为,最好的方法是创设同样的情境,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境体验,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事物本身。根据一定。的课程学习内容和教学需要,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面开发
工具将需要呈现的课程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等方式加工处理转化为数学化学习资源,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情感,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是先让学生收集现实生活中对称的东西,在上课时让生到台前展示,让学生脑中有这种对对称图形的认识,然后我再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优美对称的美丽图形,接着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特点。这样美的画面和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他们饶有兴趣地进入了求知境界。
二、作为演示工具: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实验心理学家亦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者加起来就有94%。另外,通过对记忆规律的研究表明,学习相同的内容,若单纯用听觉3小时后所获知识的保持率为60%,3天后为15%;若单纯用视觉,3小时后所获知识的保持率为70%,3天后为40%;若视、听觉并用,3小时后对所获知识的保持率为90%,3天后为75%。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三、作为交流工具:协商与对话
目前学生学习方式比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扶持环境,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这正好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作与交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生可以借助网络通信工具,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参加各种类型的对话、协商、讨论活动,培养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作为知识拓展工具:知识建构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教学时间统一按排。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我们有意识让学生带着目的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理好,保存在某一固定文件夹中或做成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有用信息,也可以为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In(croe(或资源库中搜集素材。这样,把数学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而且培养他们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作为情感激励工具:体现三维目标
《教学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领域 的基础上设立瑟态度领域,明确指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 面的发展既不是与教学课程无关的目标,也不是数学知识的“副 产品”,其本身就是教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并不是在学到一此具体的 概念、公式、法则以后就能自然形成,它是贯穿在整个数学过程 中,它的实现需要日积月累。一旦形成,将对学生终生受益。 例如,在讲《统计》前,先去拍摄一段关于环境污染的录像片,进行简单的制作后在课堂上播放。学生通过观看录像,意识到现在的环境污染已相当严重,到了非治理保护不可的地步了。
总之,信息技术一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方式,并不断进行研究和实验,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真正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而达到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