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素养的培养
2018-02-22郑志英
郑志英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二小 宁夏 中卫 755000)
探究是儿童认识事物、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过程,是科学素养渗透的开端,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标、有次序、有思维地观察客观事物发生及其变化,主动发现探索实验现象,总结出事物的客观规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现象、规律等,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对科学规律的洞察力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象的积累。因此要经常组织学生通过有目标的探究活动,探索实验中的现象,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实现教学的目标。
一、重视实践应用,引导学生在学科学、用科学中培养科学素养
科学为人类的生活服务,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事物发展的规律,概括事物的本质,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让学生发挥“奇思秒想,异想天开”的想法,展示学生奇思秒想的思想,以电视为主的各种信息为学生思维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促进作用,在交流与对话中引导学生“暴露思维”,“实话实说”,在“误”中“悟”,“探”中“叹”,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在活动中思维,在探究中发展,在合作中提高,在探究中创新,在愉快中共同成长,形成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使学生的科学品质和良好的个性在这样的环境中渐渐形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巧妙构建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我在教学《养蝌蚪》、《蜗牛》这些内容时,提前布置让学生到外面寻找并蝌蚪、蜗牛把它们养起来,上课时要求学生带来,寻找的过程就是学生认识自然观察环境,了解蝌蚪和蜗牛的生活习性,知道它们生活的环境亲自动手的过程,学生观察到的并不是一个标本所能表现的,而是一群能动的有生命的蝌蚪、蜗牛,并对它们认识动物有了初步的感知,从而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找不到蜗牛的原因是什么?有的学生说;“就像蝌蚪生活在水里一样,有些地方不适合它的生存,”蜗牛喜欢吃菜叶,可菜叶上有农药,它吃了会死的,……(二)你是怎样养蝌蚪的?同学们相互交流着养蝌蚪的“经验”,观察着这些小动物在水里的活动,并提出问题:小蝌蚪十天都没有“吃”东西了,它还活着并长4毫米,真是个奇怪的动物。有的同学说:“它在水里是怎样看东西的,它的眼睛不怕水吗?”还有的同学这样写着:“小丽说他的蝌蚪已经17毫米长了,而我的才是9毫米长,怎么办呢?我给它牛奶喝,让它快点长,可是六天过去了才长了3毫米,它喜欢吃什么呢?它妈妈喜欢吃虫子,它是不是也想吃虫子了?”另一个学同写到:“我看它游来游去的游个不停,难到它不累吗?是不是没有同伴和它玩,我决定让它和我的金鱼去玩,可金鱼太坏了,它竟然把我的蝌蚪给吃了,多可惜,这都是我的错。”学生观察记录的结果让我感到欣慰,同时也引起我的思考。这时教师要及时的引导学生,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给予科学的回答,让学生的求欲得到满足,用科学的生活方式,动物生存的特点,去生活,这样动物才能快乐的生活!
学生的交流使他们观察的信息得到了进一步的“整理和加工”学生的“灵感”得到了提升,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正是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实践的结果。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锻造和提高,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的高级阶段,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明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一一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科学素养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教育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灵魂。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创新思维,锻造创新能力,是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是非凡的,平时多呈沉睡状态,激发起来会使父母、老师、甚至自己大为惊讶;这方面,我认为教师的责任在于呵护和调动,开发特长,释放能耐。因此;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用于探究的氛围,挖掘学生主体中出类拔萃的灵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自由”,让每一个学生的灵性都得到生动活泼的释放,这样他们智慧的火花,才得以闪现,他们的各种能力才会得到全面发展。这样的科学课,融知识、趣味、技能为一体,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初步的创造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小学科学教师承担的是综合教学的任务,除了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更需要具有广博的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和地学等科学领域的知识。驾驭这样一门知识领域极其广阔的学科,要求教师必须通晓科学学科涉及的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并及时了解科技和教育的最新观点、信息和研究成果,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科学教师还要特别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合理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只有教师自身了解和掌握常用科学探究方法的特点与要求,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它们,从而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只有教师自身掌握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结构,具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总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小学阶段的教育对儿童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从小就要开始培养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学习、为终身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