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研”,提升质量
2018-02-22海南省保亭县教育研训中心王春娇唐其梅
□ 海南省保亭县教育研训中心 王春娇 唐其梅
“精准扶研”源自“精准扶贫”,与“精准扶贫”产生基础条件相似,因此,“精准扶研”的概念、内容、方式方法等均受“精准扶贫”启发。“精准扶研”是立足于国家级贫困县——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后文简称“保亭县”)县域,相对于该县粗放式的区域教科研管理而言。具体指在保亭县域内,县研训机构聚焦教科研薄弱学校和区域教科研难点,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方式,帮扶区域和学校建立精细化、生态化、有实效的教科研机制。精准扶研的目标、产生基础以及策略如下——
一、精准扶研 “一目标”
【目标】借力“精准扶研”,撬动整个县域教科研,从而达到整体提升县域教育质量的目标。
二、精准扶研 “三需求”
精准扶研产生的基础,可从三个方面的需求来阐述。
【需求1】基于我县研训机构解决粗放型 “蹲点式”教研中发现的问题,提高教研员教科研指导水平的需要。2012年3月,保亭县启动区域课改“义务教育高效课堂基本范式”(以下简称“高效课堂”),研训机构承担起课改重任。为了更好地推广践行该范式,研训机构全体教研员深入学校进行“蹲点教研”,主要任务为调查、诊断与指导。几年来,蹲点教研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撒网式”。即是采取“全覆盖,无遗漏”方式对全县各校教研进行“蹲点”调查、诊断、指导。二是“阵地式”阶段。在前阶段蹲点教研取得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将县域内相对薄弱的五所学校列为重点蹲点学校,各学科教研员定期或不定期进驻学校调研、诊断与指导。三是“一对一”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采取一位教研员负责一所学校的蹲点方式,对学校教研进行深入调研和指导。应该说,三个阶段的蹲点教研工作效果比较明显:学校的教研管理从无到有,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从不知到有知,教研员从教研经历空白到实践经验日渐丰富,县域教育质量逐年稳中有升。但这样的蹲点教研显然有些蜻蜓点水,流于形式,还处在“重发现问题”,轻解决问题”阶段。所以,几年蹲点教研下来,诸如“课堂教学还存在低效甚至无效状况、科组活动有量无质、教研常规粗放管理、教育科研空白”的瓶颈问题仍旧无法根治。这个层面上,教研员亟待有一个抓手,既能更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又能更进一步提高自身教科研指导水平。
【需求2】基于我县各中小学解决粗放型校本教研管理的问题,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的需要。粗放型校本教研的根源在于:一是学校对校本教研的认识和管理不到位,缺乏教研机制,教师随意参与。二是学校没有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缺乏教研理论知识,教师模糊参与。三是学校教师对校本教研的意义认识不到位,缺乏教研主动性,被动参与。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让学校管理者认识到校本教研的重要性,立足学校实际制定校本教研制度,加强校本教研管理,从而解决校级层面的“治”和“制”的问题。其次,于教师层面来说,须进一步学习教研理论,丰富教研常识,解决教师“知”的问题。其三,建立健全相关激励机制,调动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解决教师“志”的问题。
【需求3】基于我县精准解决县域教科研瓶颈问题,推进教师队伍研究素养提高的需要。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认为:教师应该成为“行动研究者”,并要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中不断解决新问题,提升业务能力。而我县教师的最大问题,恰恰在于缺乏学习研究精神,往往只“教”不“研”,满足于旧有知识,无法与研训机构教研员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县域教科研瓶颈问题。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县教师队伍也迫切需要一个抓手,能让教师在实践中发现、提出、分析、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此“三需”,乃是“精准扶研”产生的基础。县域“精准扶研”此时趁势而为,意义重大:是蹲点教研的深化和提高,着力解决保亭县各中小学教研老大难问题——“扶”学校的教研科研管理、“扶”教师的专业成长、“扶”教研员自身的素质和品质、“扶”县域常态实效教科研。“精准扶研”,着眼点在于“精准”策略,不仅针对存在的教科研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更重在给予学校“研”的方式方法,并在县域层面上建立起长效的教科研管理机制。
三、精准扶研“五策略”
【策略1】拟定内容,目标精准。通过梳理五年来的蹲点教研经历,并做了 “二个基本”现状调查研究——《研训中心县域“扶研”扶研能力基本现状调研与分析》与 《保亭县中小学校本教研基本现状与分析》,将存在的重点问题列出清单,最后将“精准扶研”的内容确定为三点——
一是扶课堂教学。在我县推广“高效课堂”背景下,重点研究影响课堂效益最突出的问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二是扶校本教研。主要研究集体备课的有效性以及教研常规管理的精细化研究。通过研究,规范全县集体备课流程及相关内容,提高集体备课的信度和效度;建立适合我县县域的精细化、生态化、有实效的教研机制。
三是扶科研管理。主要研究县域课题的管理与指导,帮助教师掌握课题研究知识,帮助学校建立适合学校实际的课题研究方案。
【策略2】制定细则,常规精准。出台“两规”细则:《保亭县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评价细则》《保亭县中小学教研常规管理评价细则》。细化量化教科研常规,使教科研常规更加具体好操作,更加符合保亭教育实际。一是项目清晰。“教学常规”细则有8项25条评价细则:“教研常规”细则有9项25条评价细则,其中,学校课题管理的评价细则有2条。“两规”共50条,每项每条明确清晰,好懂好记。二是主次分明。“两规”满分各100分,但赋分却不相同:重要项目的分值会高些,次要的会低些;而同项不同条款的分值也不尽相同,也是重要的分值会高些,次要的低些。譬如,在教学常规细则里,“备课”项占20分,“上课”项就占36分,而“计划总结”项仅占4分。同是“上课”项里的细则,“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就占了8分,而“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仅占2分。三是评价精细。精细的评价是规范教师教科研行为的重要抓手,所以在制定“两规”时,充分考虑“实、细”二字:实,是实在;细,是精细。如“集体备课”项,就分解成5条:(1)每学期每科组制定计划,活动不少于3次。(2)每次活动做到“六有”,即有时间、有地点、有主题、有主备人、有记录、有签到表。(3)全员、全程参与,人人发言。(4)活动提前通知,人人明确内容。5.有活动简讯。
【策略3】定期检查,时空精准。一是科组每周一小检,做到教学常规“周周清”。二是学校每月一大检,做到教学教研常规“月月清”。三是督学定期或不定期抽检,时刻跟踪跟进教科研常规管理,做到“问题随时清”。除此,还有两个“量”的要求:一是数量要够。如备课、作业量的规定,每学段每学科都有不同定量;校本培训每学期不少于2次,每次培训要做到“六有”;做成绩分析,每学期至少要做2次——期中和期末。二是质量要达标。如作业批改,不仅要求全批全改,还要有学生修改的痕迹;成绩分析要体现优点、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竞赛活动不仅要求制定方案,还要求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等等。
【策略4】确定人员,责任精准。主要指的是研训机构的教研员。这个群体人数不多,但责任分明:一是蹲点学校,对象精准。以学校为基地,采取“一对一”模式——一位教研员蹲点一所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就是学校最缺什么就扶什么。例如,某县城中学教学成绩年年靠后,症结在课堂,就派教学水平较强的教研员蹲点该校,重点抓课堂教学效率;某乡镇中学的常规管理混乱,就派有学校管理经验的教研员驻点帮扶;而针对某些乡镇学校教师少无法进行集体备课的问题,教研员则通过联片教研方式来解决。二是抓实学科,施策精准。充分发挥学科教研员学科“领头羊”作用,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科活动项目,以解决学科教师疑难问题。如教师对“导学案”的撰写有困难,就举办学科导学案撰写比赛;教师对集体备课认识模糊,就组织学科集体备课活动,让学科教师全员参与;如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就送教下乡。三是研训一体,项目精准。我县研训机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研训一体”,即教研员也是培训员。这为精准扶研的效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教研无法解决的问题,培训来解决;培训解决了问题,教研来论证。这些年来,保亭所做的培训,几乎都围绕存在问题而开展。例如,针对教育科研薄弱问题,举办的培训就有“请进来”和“走出去”两大类:针对广大教师不知课题研究为何物问题,请县外专家前来授课;针对已有一定教育科研基础的教师,则大批送出去学习培训,培养科研骨干。
【策略5】定时小结,把脉精准。为及时把脉精准扶研策略,诊断疗效,以便及时调整相应措施,采取定时小结方式。一是每月汇报,集体把脉。研训机构坚持每月集中全体教研员进行课题进展汇报,通过汇报交流,大家相互学习借鉴,确保下步工作方向不偏不倚,确保工作更有实效。二是学期反馈,全县把脉。研训机构每学年都开春秋两季研训中心会议,其中,精准扶研工作是重要的一个议程。通过反馈一个学期的工作情况,让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校长群体进行检阅,以便在下步工作中给予更大的支持和帮助。三是中期报告,专家把脉。精准扶研工作是一项长期甚至是无期的工作,即使三年后结题,但它永远在路上,所以,需要有专家持续跟踪把脉指导。目前,精准扶研的研究虽然不到一年,但已请相关专家进行了三次把脉。每一次专家的精准把脉,都进一步将该项工作纵向推进,效果明显。